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消费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艾 方 张 琳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消费观念超前和消费实力滞后之间的矛盾使得其消费状况存在不少问题,不仅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针对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开展调查研究,探索大学生的消费规律,进而提出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的对策建议,已成为学术理论界的一项新课题。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以往调查和个别访谈发现,大学生在消费行为上存在一些不良或非健康的表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花钱无计划,理财能力薄弱。当前,大学校园里流行着一个称呼:“月光女神”。“月光”一族不仅每月都把钱花光,没有任何积存以备不时之需,而且由于花钱的“大度”和“无度”,常常是前半月“挥洒自如”,后半月“稀饭馒头”。“月光”一族反映的就是无计划消费现象。另据调查显示,仅31.6%的大学生有每月的消费计划,其余则没有计划;这就暴露出大学生消费计划能力和理财能力的缺乏。
  (二)人际交往消费比重过大。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消费可以从三个部分来分析:一是用于人际交往的通讯费用;二是与老师、同学、朋友之间的“人情消费”;三则可以称为“恋爱消费”。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变化,在通讯费用里有一部分是必需的,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浪费在不必要的闲聊中了,即通讯费用已成为大学生消费中颇有分量的一部分了。另据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消费中,日常消费所占比例在下降,而用于人际交往的费用不断增加,甚至有每月消费额的1/3左右被人际交往消耗,包括通讯费用、人情应酬等。同时,调查发现,半数以上的大学生都“坠入爱河”,大学生的恋爱消费是步步高升,有约六成的大学生已经感觉到恋爱消费偏高。
  (三)消费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从大学生消费行为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在消费结构中也同样存在问题。由于人际交往消费的增多,加上消费的无计划性,必然导致大学生消费结构出现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按大学生平均每月消费额为400元计算,其中,月平均伙食费支出230元,占月平均消费的57%;生活用品支出27元,占月平均消费的6.7%;通讯费支出41元,占月平均消费的10.1%;课外书籍支出25元,占月平均消费的6.2%;社交娱乐支出41元,占月平均消费的10.1%;交通费支出21元,占月平均消费的5.2%;服装费用月均支出比重,男生为2.6%,女生为13.1%。由此可以看出,伙食、生活用品和交通等必需的开销占了约70%,剩下的30%中只有6.2%是课外书籍,其余都用在了娱乐、通讯、服装等方面。
  
  二、产生大学生消费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大学生消费观上存在偏差。消费观是指构成消费选择和决策的主观形态,它是价值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消费者的消费观与人们的其他价值观一样,是使用一种价值判断来衡量事物,指导消费的观念。在这种评判标准的指导之下,人们避开不利的、消极的、价值判断为不接受的商品或消费行为,而去追求积极的、价值判断为美好的商品或消费行为。它反映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道德状况、个体品位和人文精神。一个人是否具有正确的消费观是其人格、道德和精神的体现。当今大学生没有把节约储蓄奉为信条,而是注重消费、倡导消费。调查显示,在对待“消费”这个问题上,现在大学生持“有多少钱用多少钱”态度的占10%,持“消费占主导略有储蓄”态度的占51.8%,持“消费收入成正比,不盲目节省”态度的占33.4%,持“保证温饱剩余储蓄”态度的占4.8%;也就是说,只有极少数的大学生对消费只要求温饱,其余的钱用于储蓄,绝大多数大学生都以消费为主导,注重消费。
  (二)社会化过程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重要阶段,大学生消费又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形式,而高层次的消费需要是个人社会化经历的结果。大学生社会化包括社会教化和主体内化两个基本方面。内化是指,“大学生经过一定阶段的社会学习和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社会价值、社会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自己稳定的价值和行为反应能力”。由于大学生缺乏较高的学习能力和很强的适应能力,并且合作能力较差,主观与客观需要的不协调性等,造成内化能力较低。如,模仿学习的机械性、角色扮演的失调、主观认同的矛盾性以及缺乏自我强化和消费观念的改变等,其结果必然影响大学生社会化的完成。
  (三)社会不良价值观念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价值观是人们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价值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是人思想的内核,决定着人的追求,主宰着人的思想与行为。由于不同的个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理想和价值,表现在消费中,就是具体消费行为的个体差异和不同。从而也体现了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多元化,同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良消费行为。从调查来看,大学生中的高消费群体就是遵循着享乐主义价值观。他们追求高消费,贪图物质享乐,赶时髦等畸形消费。有的同学经常成双成对地出入歌舞厅、麦当劳、肯德基等场所,经常与老乡好友出入饭店和酒吧。同学们戏称这一部分大学生为“校园贵族”。这一现象的出现并非家长在经济上竭尽全力、尽其所能资助子女的本意。
  (四)市场化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市场化对消费需要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市场化促使满足消费需要形式的转变。第二,市场化既导致消费需要的大众化,又导致消费需要的异质化。一方面由于市场化导致产品种类范围的增多,人们选择范围的扩大,因而使人们的消费需要也开始复杂化了;另一方面市场化导致大众化市场的形成,使消费需要常常以大众化的形式出现。大学生由于对市场经济缺乏了解,很容易受到市场的影响,所以一些商家通过市场化作用,利用种种手段,包括广告、公关和促销手段来吸引大学生消费,从而挑起他们的消费欲望,刺激他们的购物激情。
  (五)家庭对子女消费的影响。家庭消费具有遗传性,这是指由于每一个家庭都属于某一民族文化、社会阶层或宗教信仰,并受一定的经济条件、职业性质及教育程度的制约,由此形成自身的家庭消费特色、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这些具有家庭特色的消费习惯及观念,会在日常消费行为中由上一辈潜移默化地传给后代子女。当青年一代脱离原有家庭独立生活时,必然带有原来家庭消费特点的烙印。因此,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一定会受到其家庭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从小把自己的孩子视为家庭的重点照顾对象。一些家长在其子女上大学前,在花钱方面往往是严加管束,而当子女进入大学后,便成为父母的骄傲和希望,父母宁可自己在家省吃俭用,也不能在外“苦”了孩子。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为大学生的高消费提供了经济基础,创造了各方面的条件,使他们有优越感,他们的高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又给同学起到误导的作用。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在经济上也尽量保证大学生子女的开销。
  
  三、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对策建议
  
  (一)将健康消费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当前,大学生在消费方面所产生的问题,恰恰说明我们在上述三个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为了尽快缩小这一差距,必须将健康消费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首先,要将健康消费观教育纳入价值观教育体系之中,进一步强化“八荣八耻”教育。其次,要将健康消费行为教育纳入到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体系之中,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最后,要将健康消费课程纳入到素质教育体系之中,在提高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同时,还要着力增强他们的理财素质。
  (二)优化大学生消费的社会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为了解决大学生不良消费问题,应当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与消费的外部环境。从大学生学习、消费的社会小环境来说,高校应和有关部门联手下大力气对大学校园周边环境做必要的清理和整顿,坚决取缔那些违法经营的商贩和录像放映厅、游艺室和网吧,关闭那些不健康、低品位的文化娱乐场所;同时,合理布局必要的商业网点和娱乐场所,并严格依法管理,使大学校园周边真正成为幽美的学习、生活校园环境的延伸。同时,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尽量减少学生的不合理消费。
  (三)充分发挥家庭的积极作用。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管理双管齐下,矫治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才可取得最佳效果。为此,应充分发挥家庭的积极作用。父母更多的金钱给予是关爱子女的方式之一,但却未必都能达到美好的愿望。因此,家长要变“无私奉献”为“适度供给”;同时,家长要把自己“勤俭持家”的行为言传身教给子女;而不要把自己的过度消费遗传给子女。学校应加强同学生家长的联系,争取家长的支持。家庭是大学生消费的主要来源,解决学生超常消费是大多数家长的迫切需要。但是,由于学校与学生家长缺乏必要的联系,使大学生的多数家长不了解学生的具体消费情况。因此,应向家长介绍学校一般正常消费水平以及学生在校消费的大致情况,使家长胸中有数,及时控制学生的不当开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12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