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流动性过剩成因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岑 健 顾爱怡

  要解释“流动性过剩”,首先要了解“流动性”的涵义。在经济学中,“流动性”是指某种资产转换为支付清偿手段或者说变现的难易程度。在宏观经济层面上,人们常把流动性直接理解为不同统计口径的货币信贷总量,即通常所说的流通中的现金(M0)、狭义货币供应量M1(M0+非金融性公司的活期存款)、广义货币供应量M2(M1+非金融性公司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等。流动性过剩,简单地说就是货币当局货币发行过多、货币量增长过快,银行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居民储蓄增加迅速。在宏观经济上,它表现为货币增长率超过GDP增长率;就银行系统而言,则表现为存款增速大大快于贷款增速。
  
  一、中国流动性过剩现状和造成的后果
  
  从图1可以看到,2004年1月我国的M0、M1、M2分别为2.2万亿元、8.38万亿元和22.5万亿元。到了2007年12月,已经分别攀升至3万亿元、15.25万亿元和40.34万亿元。2005~2007年我国的GDP年均增长率在10%左右,但M2的年均增长率几乎都超过了16%。(图1)
  流动性过剩造就了中国宏观经济的两大问题: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泡沫包括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从2005年中期到2007年10月,上证指数飙升了六倍。从2004年到2007年底,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平均房价累积上涨了30%,其中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平均房价累积上涨幅度超过100%。中国的通货膨胀从2007年开始加速,自2007年5月CPI指数突破3%以来,6、7、8月的CPI指数迭创新高,分别达到4.4%、5.6%和6.5%;2008年1月份,CPI指数同比上涨7.1%,再次创出新高。
  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已经对中国经济的宏观稳定产生了不利影响。资产价格泡沫在消费和投资两方面的财富效应加剧了经济过热的趋势,而一旦泡沫破灭,财富效应的负向反馈将给经济体注入通缩压力。通货膨胀会造成收入从固定工资者向财产持有者的转移,侵蚀居民的真实收入,并给未来的经济增长蒙上阴影。
  
  二、中国流动性过剩的成因
  
  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长期依赖出口、内需不足的总需求结构。这种经济结构所引起的金融机构存贷差持续扩大、外汇储备规模快速增长是当前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
  (一)金融机构存贷款差额的扩大。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中的存贷款差额不断扩大,呈现出逐渐放大的“喇叭”状。(图2)我国金融机构存贷款差额有90%集中在商业银行,其中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2006年6月底,我国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相对贷款过剩90,770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存款相对贷款过剩64,159亿元,占全部存贷差的70.1%;股份制商业银行存款相对贷款过剩10,027亿元,占全部存贷差的11%;城市商业银行存款相对贷款过剩5,253亿元,占全部存贷差的5.8%。
  我国金融机构的存款主要由居民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构成。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但消费增长却小于收入增长,相当一大部分居民收入转化为储蓄。2007年我国居民储蓄余额突破17万亿元,储蓄率接近60%,而且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相比而言,富国的储蓄率只有20%左右。居民储蓄存款迅速增加的原因有三个:第一,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按照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理论,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边际储蓄倾向较高,而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边际储蓄倾向较低,这就意味着我国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有利于储蓄形成,而不利于消费增长。第二,大额消费支出的刚性化。由于教育、医疗、住房等大额消费支出的刚性,我国居民普遍降低当期消费支出、增加储蓄。第三,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由于当前就业形势紧张,社会保障覆盖面较小,居民增加储蓄以防止未来收入下降对生活造成较大影响。
  企业存款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获取外部资金的难度不断增大。我国资本市场发育较晚,企业很难通过债券和股票筹集资金。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中,银行体系的间接融资比重占到80%左右,而债券与股票的直接融资比重仅为20%。尽管通过商业银行获取贷款的间接融资所占比重很高,但商业银行的贷款客户主要是大型企业,而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贷款难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所需的资金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因此企业存款规模不断增长。
  
  与存款的增长速度相比,金融机构贷款增长速度则相对较慢。2004~2006年全国金融机构存款增长率分别为14.9%、18.6%、15.9%;同期,全国金融机构贷款增长率分别为11.1%、9.7%、15.2%。从金融机构贷款结构方面来看,中长期贷款占贷款总额比重明显下降,从2003年的30%下降到2006年的21.4%。贷款增长幅度放慢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银监会为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业健康发展,加强了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管理和监督,要求在2007年1月l日前所有银行均达到资本充足率8%的最低要求。据估计,要使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8%,资本缺口2.4万亿元。因此,商业银行不得不控制信贷规模,降低信贷资产的比重,特别是一般信贷的比重;二是商业银行贷款的主要客户――大型中央企业盈利能力下降,2004~2006年中央企业的利润增长率分别为42.5%、34.8%、18.2%,直接影响了银行信贷投放的增长。
  (二)国际收支不平衡,外汇占款增多。中国经过实施20多年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出口导向型产业政策,积聚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外贸顺差。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呈加速发展趋势。改革开放以后,一直到2001年10月中国才实现了2,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在其后的五年半时间里中国的外汇储备增长了5倍。2006年10月中国外汇储备一举攻破10,000亿美元大关,而2007年第一季度中国外汇储备出现了井喷,实现了新增外汇储备1,35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41%,攀上了12,000亿美元的关口。我国国际收支的巨额顺差促进了外汇储备规模的快速增长,在我国现行的结售汇体制下,引起外汇占款的快速增长,近年来外汇占款已经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1999~2007年5月,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由1,546.75亿美元增长到12,020.3亿美元,与此同时基础货币M1也由45,837亿元增长到130,276亿元。如此巨大的外汇储备量和外贸顺差在没有有效投资途径的时候成为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
  
  三、解决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对策
  
  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在于内需不足、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的总需求结构,直接原因在于由于总需求结构所引起的存贷差持续扩大和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因此,唯有通过综合改革,从源头上缓解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和存贷差的持续扩大,才是治理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对策。
  
  (一)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国内需求、投资和出口是拉动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教育费用、住房费用居高不下,造成居民储蓄倾向过高,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来拉动。同时,国内需求的萎缩也减少了我国进口消费品的数量,国内需求不足是造成我国出口增大、进口减少的一个主要因素,也是导致外汇储备长期增长的主要原因。因此,应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切实缩小贫富差距,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减少居民预防性存款,启动巨大的消费市场,促进国内需求的快速增长,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流动性过剩。

  (二)增加进口,调整外汇储备资产结构。增加进口是促使外币流动性走出去的主要途径,中国一直希望扩大进口来缓解国际收支的不均衡,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实行严格管制,限制中国从美国进口。因此,我国要不断通过和发达国家经济合作对话,促使发达国家逐步放松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的限制,缓解贸易收支的不均衡。
  同时,我国外汇储备较高,要积极调整外汇资产储备策略,不仅要储备外汇金融资产,还要储备实物资产,调整资产结构,分散风险。我们要改变重视外汇储备、轻视实物资产储备的观念,要制定长远的资源性产品储备计划,扩大从国外进口,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三)增加居民的投资途径,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要降低过高的居民储蓄率,还应当做大做强资本市场,让资本市场成为过剩流动性的蓄水池。首先,要加快股票市场的扩容速度,在引导资金流向股市的同时,加大新股发行力度,加快大盘蓝筹股上市及红筹股的回归步伐,扩容股票市场规模,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这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在有效吸纳过剩流动性的同时,降低了市场出现泡沫的风险,从而保持市场稳定。因为股票作为投资品,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当股价因为流动性过剩而快速上涨时,增加股票供给,能有效抑制股价的上涨。其次,除了鼓励优质企业上市外,我们还应当加快建设包括创业板在内的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特别是企业债券市场,逐步推出各衍生金融产品交易市场。在为巨大的流动性“泄洪”的同时,推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全和完善。
  (四)降低国内企业海外融资规模,鼓励国内企业和个人对外投资。我国国内企业大量从海外融资,这种融资格局增大了资本项目中的资金流入规模。2005年境外对我国的证券投资流入达到219.23亿美元,其中境内银行和企业在境外发行股票189亿美元,占证券投资流入总额的86.2%。在国内储蓄率高居不下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国内的储蓄,加大国内金融体系对国内企业的支持力度。
  我国应逐步放宽中国企业和居民海外直接投资的范围、渠道和审批程序,开拓更多的外汇直接投资渠道。我国对境外投资虽然有大幅度增长,但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投资的领域和行业有待进一步扩大。在我国外币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鼓励资本走出去,允许更多的金融机构到海外投资,放宽业务限制。鼓励和推动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和金融机构收购或兼并一些国外的公司和金融机构,开拓国外市场。要由原来的“宽进严出”的资本流动管理向“严进宽出”的资本管理模式转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17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