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流动性过剩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梁素梅

  就在几年前,资金不足还被大家认为是阻碍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但2006年以来我国流动性过剩现象明显,而且被认为是当今经济过热的结症。本文从宏观角度对这一问题综述。
  
  一、流动性过剩的界定
  
  对流动性过剩的界定,不同学者根据不同的研究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宏观层面对流动性过剩的界定综述如下:
  何志诚指出,对于各国中央银行来说,流动性过剩是指基础货币发行过多,超过了实体经济的承载能力,并强调这样的过剩是相对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对货币和风险承受的相对过剩。
  黄向庆等认为,尽管表现出的是银行资金的过剩,实际是中国经济运行中深层次矛盾的具体体现,既有国际流动性过剩以及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等表象原因,更是我国投资消费等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
  任碧云、王越凤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界定了流动性过剩。狭义的流动性等于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加上库存现金,也就是银行系统的流动性;广义的流动性概念,则是将银行的流动性推而广之,延伸至整个经济领域。
  
  二、流动性过剩在经济运行中的表现
  
  对于流动性过剩导致的存贷差扩大,任兆璋、于孝建通过数据分析出我国的存款同期增长率高于贷款同期增长率,二者之差不断扩大,存款增速和贷款增速的正差导致了我国存贷差额的进一步扩大,还分析出存贷差扩大的另一个表现就是贷款与存款之比减小。邹新认为,从1995年开始,我国银行体系从贷差变为存差,此后存差不断扩大,存贷比下降。卜永祥通过数据分析得出流动性过剩表现之一为: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流动性充足,存贷比呈下降趋势,高超额储备率等。
  对于M2/GDP迅速增大现象,任兆璋、于孝建用M2/GDP来衡量未来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和当前资金供给与盈利性投资需求之间的关系,用数据说明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M2/GDP一直不断上升,同时我国近十年来实际GDP一直保持10%左右的增长率,经济增长十分稳定,说明我国M2/GDP的增大主要是M2的快速增长。朱庆认为,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冲击,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出现了“宽松货币政策下的通货紧缩”,造成货币的长期超额供给。
  流动性过剩使超额准备金率偏高。任兆璋、于孝建认为,我国目前流动性过剩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超额准备金率高。朱庆认为,由于市场流动性过剩,银行业只能将过剩的流动性以超额准备金的形式存放在中央银行。
  流动性过剩推动资产价格快速上升。孙兴全等指出,股票价格飙升、房地产投资过热等是流动性过剩的重要表现形式。巴曙松认为,流动性过剩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资产价格的快速上升。
  流动性过剩导致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连建辉、翁洪琴用数据分析得出,从2005年3月整个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货币市场收益率呈现回落态势,货币市场利率与银行存款利率也出现了倒挂现象。
  
  三、流动性过剩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流动性过剩具有两方面的影响。袁平指出,从正面要看到流动性过剩带来的机会,它为发展直接融资、金融机构多元化经营、调整居民资产结构以及金融创新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货币环境和重大机遇。张锐指出,流动性过剩为债券市场扩充和A股的扩容提供了机遇。同时,也说明了债券市场的发展和A股的扩容是化解流动性过剩最有效的措施。
  流动性过剩最明显的还是负面影响。袁平指出了流动性过剩的负面影响,包括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造成资产价格泡沫、导致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影响货币政策效用的发挥。任兆璋、于孝建认为,流动性过剩加大了银行的放贷压力,会导致银行盲目扩大信贷规模的冲动加大,进而推动投资过热,并增加不良贷款风险,增加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流动性过剩推动了房地产的兴旺,也带动了钢铁、水泥等原料的价格上升。流动性过剩在推动股市的同时,也可能导致股市泡沫的形成,对股市健康发展的破坏。邓大为指出,流动性过剩会加大银行信贷风险,使经济面临“过热”和潜在通货膨胀压力。
  
  四、流动性过剩的根源
  
  我国的流动性过剩受全球流动性过剩大环境的影响。左小蕾指出,在当前全球流动性严重过剩的大环境下,我们要特别警惕全球流动性过剩对我国的输入。全球流动性过剩引起资金全球泛滥,过剩的资本在全球寻找机会,我国无疑已经卷入了这一轮货币过剩的漩涡。
  学者们普遍认为,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带动的外汇占款增加是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或源头。在现行的结售汇和人民币汇率制度下,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的不断攀高,使人民币承受着沉重的升值压力。为保持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渐进走势,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中央银行不得不大规模干预外汇市场,向市场投放大量的基础货币,从而给商业银行创造了大量的流动性。张荣森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外汇占款是央行投放货币的重要渠道。张国云指出,我国存在贸易顺差不仅直接引起基础货币的投放,还会加剧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卜永祥也指出,外汇占款增加,导致基础货币快速投放是造成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
  很多学者深入分析流动性过剩,得出其产生的深层根源为经济失衡,即经济结构、金融结构和区域结构失衡。朱庆认为,当前流动性和针对现在经济运行中凸现的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根源是我国经济结构和区域结构的失衡。消费远落后于投资和出口的增速;投资也存在结构失衡及区域失衡问题。张晋生提出,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基本成因是经济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失衡。陆磊指出,流动性过剩的另外一个长期为人所忽视的成因是区域金融风险溢价的差别性和资金的跨区域流动性。
  很多学者指出,欠缺的宏观调控体系也是流动性过剩产生的一个根源。朱庆认为,不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是形成市场流动性过剩的一个原因,包括:调控工具缺乏、国债市场发展滞后、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缺陷等。任碧云、王越凤认为,流动性过剩是由货币政策没有及时对经济发展出现的变化作出反应造成的,在中国经济摆脱通货紧缩阴影、开始逐渐上行的时候,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没有转向,中国人民银行仍然持续向经济中投放大量货币,以至于现在无论是实体经济部门还是金融部门都持有大量的流动性货币。王松奇认为,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真正原因是金融管制过度,指出一个经济体的资金需求和多余流动性同时存在时,该经济体只能是在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上出现了问题。
  
  五、流动性过剩的治理
  
  有学者在流动性过剩治理措施中重视治标和治本两方面。齐良书提出,治标之策为货币政策、外汇管理和外汇储备运用体制改革等手段,目标是遏制住货币市场上流动性的进一步增长,并使其快速减少。财政政策为治本之策包括:通过完善劳动法及税收和转移支付政策扩大内需,提高低收入阶层的购买力;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医疗卫生制度;改革财政政策,加速向公共财政转型,适度增加社会福利支出。张锐指出,应用相机抉择的治标和治本之策。在货币政策不能放松的同时,各种宏观调控政策给予了支持,如消化外汇的投资公司的成立和强制结售汇制改为自愿结汇,并配合财政政策的税收及公共支出,引导资金的合理流向。
  有的学者注重货币回笼和加快吸收相结合。孙兴全等指出,用货币金融政策回笼流动性,如利率杠杆和存款准备金率等。除此之外,还应该运用财政税收政策调控资产市场,管理外汇占款,关键是提高流动性吸收的效率,如对资产价格上升较快的行业调节其税收政策,增加对低收入阶层的转移支付等。鹏程指出,要从根本上消化、平衡和化解相对富余的资金。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需要综合运用经济、金融等手段,积极动员政府、企业、个人多方力量,从国内、国外多条途径予以彻底解决。一方面货币政策从社会全局对货币供给总量加以控制;另一方面财政政策加大对国家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设施的投入以及加大对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包括养老保险、失业救济、医疗保险制度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强调了国债在政策搭配中的应用。
  胡海鸥等提出,我国目前应以中和手段抵消流动性,而不是从根本上缩小外汇储备。本文认为“两税合并”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国际收支顺差,并为货币政策的操作提供空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22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