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的亮点:公允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立弘
提要自2007年1月1日起,我国上市公司开始施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鼓励其他有条件的企业执行新准则。此次新准则的执行必将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从而新准则的具体内容引起了各方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新准则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成为本次新准则的一大亮点。
一、公允价值的涵义和特点
(一)公允价值的涵义。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公允价值是双方在当前的交易(而不是被迫清算或销售)中,自愿购买(或承担)或出售(或清偿)一项资产(或负债)的金额;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公允价值指熟悉情况的自愿双方在一项公平而非强迫的清算销售中,交换一项资产或负债的金额;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从各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上不难看出,公允价值是强调在双方自愿和公平交易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价值,即交易中的任何一方都不是被迫的,且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企业,不打算或不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或在不利条件下仍进行交易,在此基础上交易双方达成的交易价格即可看作是公允价值。
(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特点。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以及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这四种计量属性各具特点,其各自的内涵也因特点的分明、独立而清晰明了。而公允价值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公允的市场价格,即“公允性”来突出其内涵特征的。公允价值在计量属性上具有以下特点:
1、公允价值是来自公平交易市场的确认。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计量属性,最大的特征就是来自于公平交易市场的确认,是一种具有明显可观察性和决策相关性的会计信息。正是由于公允价值是理性双方自愿达成的交易价格,其确定并不在于业务是否真正发生,而在于双方一致同意就会形成一个价值。因此,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而且是衍生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这是因为很多金融工具的交易或事项并未实际发生,不符合传统会计的计量标准,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解决这一问题。
2、公允价值更符合资产与负债的定义。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实义务。由于资产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企业,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而未来现金流量是以公允价值为目的,以未来流入和流出企业经济利益的现值确定资产价值更符合资产和负债的定义。
3、公允价值更符合配比原则的要求。配比原则是根据收入与费用的内在联系,要求将一定时期内的收入与为取得收入所发生的费用在同一期间内进行确认和计量。目前的配比原则只要求收入与其对应的成本相配比,以及收入与费用发生的时间相配比。但是没有考虑到收入和成本费用在计量属性上的配比,收入按照现行市价确定,而成本费用则按照历史成本确定,二者在计量属性上没有体现配比原则,如果成本费用改按公允价值计量,则可以使配比原则更加充实。
二、公允价值在新准则中的应用
此次新会计准则的调整大范围的涉及到公允价值的应用,在38个具体准则中,公允价值在将近17个具体准则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其中,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具体准则中的应用尤其引人注意。
(一)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应用。《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第三条规定:在满足交换具有商业性质和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条件下,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而2001年会计准则:企业发生非货币性交易时,应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在对换入资产的计量上,新会计准则完全颠覆了旧准则的规定,新准则要求以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成本计量的基础,并且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可见新准则更加注重换入资产价值计量的公允性。新准则下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分不同情况处理:①换出资产为存货的,应当作为销售处理,按其公允价值确认收入同时结转相应的成本;②换出资产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③换出资产为长期股权投资的,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损益。
2001年准则只有在收到补价时,需要用到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来确定换入资产的价值和交易收益,其计算公式为: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应确认的收益=补价-(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按照2001年准则,在不涉及补价时,不管账面价值是高于公允价值还是低于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交易过程中均不确认有待将来实现的收益;在涉及补价时,也只是部分确认已实现收益。与新准则相比,2001年非货币交易准则较少地应用公允价值,这是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表现,但这势必影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由于公允价值精确地反映了企业现时资产的价值,新准则使得会计信息的质量得到了保证和提高。
(二)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的应用。在以资产清偿债务、将债务转为资本、修改其他债务条件以及混合清偿等债务重组的主要方式中,新会计准则重新引入公允价值,作为确认损益和资产计价的依据。此次新准则充分地应用公允价值对债务重组中涉及到的资产进行计量,允许企业确认债务重组和资产转让的损益,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债务人和债权人的当期损益。
1、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方式。新准则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债权人应当对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2、将债务转为资本方式。债务人应将债权人放弃债权而享有股份的面值总额确认为股本或者实收资本,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与股本或者实收资本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债权人应当将享有股份的公允价值确认为对债务人的投资,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股份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3、修改其他债务条件方式。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债务人应当将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债务的公允价值作为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重组后债务的入账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债权人应当将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后的债权的公允价值作为重组后债权的账面价值,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重组后债权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三)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中的应用。2001年修订的准则中,对应收账款、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的计量主要采用的是历史成本,但是以历史成本计量金融工具,不能准确地反映报告期末实体的真实财务状况,也不能反映报告期的筹资环境的变化对负债价值的影响,因此在价格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中,历史成本可能会变得毫无意义。并且,以历史成本作为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计量基础,也阻碍了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与国际惯例趋同,此次新准则的制定,明确了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计量的基础。
与2001年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首次引入了金融工具的概念,关于金融工具的四项具体会计准则主要适用于金融企业,这些准则对金融企业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公允价值的应用广泛的体现在对金融工具的计量方面,新准则规定应采用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进行初始和后续计量。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例如,企业为充分利用闲置资金、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再如,企业不作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如远期合同、期货合同、互换和期权等。此外,企业可以基于风险管理需要或为消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会计确认和计量方面存在不一致情况等,直接指定某些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以公允价值计量。
新准则要求对全部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初始计量均采用公允价值,《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三十条:企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但是在对金融资产和金融工具的后续计量中,则分情况予以对待。金融工具的后续计量基础,除公允价值之外,还包括成本和摊余成本。对于金融资产,新准则规定: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及贷款和应收款项,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而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以及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计量。除此之外的金融资产一律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对于金融负债的后续计量,新准则似乎更倾向于摊余成本,只规定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的后续计量应当以公允价值为基础。
三、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的积极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一)公允价值的积极作用
1、公允价值计量能使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更强。所谓相关性,指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与使用者的决策有关,可以增进使用者的预测和决策能力,从而影响其投资或其他经济行为。诚然,历史成本计量也能体现一定的相关性。比如,购入的资产采用历史成本计价,反映了企业为购入该资产而付出的代价,代表了企业的支出。但同时历史成本也限制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历史成本主要是针对过去,而不是面向未来,也就是说历史成本只能让人了解过去的信息,却无法反映未来的信息,而且同市场价格的变化也毫无关系,这就不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提供更有利的服务。与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更能满足相关性的要求。因为公允价值着眼于现在和未来,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计量属性,能真实地反映出资产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更准确地反映了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从而帮助会计信息的相关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2、公允价值计量有利于企业资本保值增值。资本是企业再生产运动及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一定时期内已经投入企业运营的资本构成资本存量。资本存量的保值增值是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资本保值是指投入资本在营运过程中,通过对其耗费部分及时足额补偿,来维持简单再生产的不断进行。资本增值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通过优化资本结构和改善资源配置,提高资本使用效率,不断提高新的积累,以实现扩大再生产。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资本的耗费得到的金额,将无法购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企业的生产处于萎缩状态。然而,在通货膨胀环境下,若采用按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确定的公允价值计量资本的耗费,计量得出的金额可以在现时情况下购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从而使企业的资本得到保全。
3、公允价值计量有助于理解企业真实财务状况。由于衍生工具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合同或承诺,而历史成本只能反映过去,故历史成本无法对衍生工具计量。衍生工具本身存在的巨大风险性,客观上要求衍生工具应该在财务信息中予以披露,由于公允价值面向未来的特性,使它成为衍生工具的计量基础。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衍生工具能使其在表内反映,这让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真实财务状况有更好的理解,也容易评价企业通过使用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虽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在某些方面较之历史成本有明显的优势,而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各方面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步伐越来越快,推广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时机已经成熟,但是现阶段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公允价值计量难以保证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历史成本是在交易时确定的,它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因此在计量上具有可靠性、客观性、稳定性等优点。与之相比,公允价值虽然能提供更为相关的会计信息,但是由于很难断定公允价值本身究竟是现行市价还是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再加上市场交易具有可直接确认、可观察、只能估计等多种情形,导致公允价值会随市场交易情况的变动而变动,所以公允价值难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
2、公允价值计量难度较大。FASB在2000年2月发布的《第7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及现值》中指出,现行成本和现行市价都在公允价值的定义之内。其含义是公允价值可以采用某种可供观察的市场价格,如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但当某项资产或负债的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无法确定时,现值计量便成为估计公允价值的最佳方法。但因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的时间价值等都是不确定的,很多情况下现值本身就难以确定,这就导致以现值估计的公允价值在计量的操作上往往难度很大。可见,现值计量的复杂性是公允价值计量不易推广应用的难点之一。
3、公允价值计量对市场环境的预知性难以把握。公允价值是通过市场确认的,但市场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有的会计要素或会计事项可以确认或寻找相类似的市场交易价格,有的却无法寻找而只能估计,尤其对于长期性的应收应付之类的项目,在市场环境的预知性上难以把握。
总之,新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是一种进步,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的接轨。不可否认,公允价值在很多方面有着其他计量属性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其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会计学者们不断探索和研究。随着公允价值理论知识的建立健全,公允价值在将来必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25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