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孟 然 刘德军

  提要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然而民营企业要进一步发展,仍有许多障碍,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民营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尤为突出。本文对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研究文献作一综述。
  
  一、基于具体案例的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分析
  
  朱珊、牟韶红以创维事件为例,分析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人”控制严重;内部会计控制不力;决策机制不健全;道德缺失。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民营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有关措施:进一步加强内外部环境建设;通过设立风险管理部门、制定风险管理计划、进行风险管理培训等完善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制度。
  
  二、基于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发展阶段分析
  
  内部控制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兰艳泽分析了民营企业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活动,认为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尚处于内部控制制度阶段。要加快中小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发展,建立中小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整体框架,可从完善中小民营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两方面入手。
  常茂松、李彬运用美国COSO报告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个要素,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分析,发现问题相当严重。提出要改进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状况,务必注重企业控制的环境建设,建立和实施风险评估机制,加强企业控制的活动管理,提高信息流动和沟通的效率,加强企业内部监控。
  崔玉妹、邵红岭同样运用美国COSO报告分析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特征为:控制环境倾向于家族文化特色;风险点相对集中,但缺乏全面、系统的评估与防范;各层次控制活动表现得较为宽松,考核目标相对简单;信息不对称及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影响内部控制效率;监控体系失效和缺位问题较为明显。提出应该从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加强监督评审活动并强调缺陷的纠正、改变对信息与沟通的错误认识三方面加强内部控制。
  
  三、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分析
  
  王学龙认为相对薄弱的公司治理结构几乎成为制约我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由于当前我国民营企业普遍推行单边治理结构,老总既是企业非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也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拥有经营管理权、剩余索取权等企业全部重要权力,存在较为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因此,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民营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然选择。他提出民营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必须遵循以下原则:激励与约束相结合原则;公平与效率相结合原则;成本与效益相结合原则;进入机制与退出机制相结合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措施:建立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制度,充分反映广大股东的利益,建立良性循环的职业经理人进入、退出机制。结合这些措施来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会计控制。但并没有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的具体措施进行详细阐述,局限于会计层次的控制,忽略了内部管理控制也同样不可或缺。
  袁春生认为内部控制的嬗变理论揭示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控制,其内容涉及到企业治理结构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成为公司控制权结构的具体体现。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密不可分,内部控制是实现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效率的有效保证,而公司治理是保证内部控制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内部控制的制度环境。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属于“拥有者控制型”,客观上容易造成“内部人控制”、董事会职能难以履行、内部控制形同虚设等缺陷。因此,民营企业应围绕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有效的、充分体现决策制约机制的内部控制制度。在构建以决策控制为中心的内部控制框架中,要考虑以下关键因素:确立董事会的核心地位;推行职务不兼容制度;积极推进独立董事制度;建立多元的、明晰的产权结构。
  高蔷分析了推进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措施,认为制约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是其内部管理缺陷。管理缺陷中最重要的是未建立和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归根结底是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着重提出两点:建立推动中小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的法规体系;通过会计控制外部化、管理控制外部化、管理咨询和人员培训外部化,优化组合社会各种资源,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陈越认为在民营企业向公司制管理的成熟阶段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问题,并且内部控制不能够约束最高管理当局本身,而是公司治理结构下的一种内部约束机制。应通过政府积极引导,对民营企业加强约束和管理,以及完善独立董事会制度健全民营企业治理结构。内部控制方面:要注意内部管理控制、风险控制、关键点的控制,并激发全员参与内部控制。
  
  四、其他关于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分析
  
  张国康、张璐认为我国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及其制度体系存在产权“独吃”与内部决策的“独断”、内部组织与人事控制薄弱且手段落后、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且执行体系涣散等问题,必须通过建立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体系、完善民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实施经理人员代理制来完善组织结构控制制度建设,同时加强人事控制制度建设和业务控制制度建设,构建我国民营企业现代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苗建敏从代理权的角度分析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认为民营企业最大的特点是家族经营、亲戚代理,应建立以下几项控制制度:组织规划控制;授权批准控制;实物保全控制;职工素质控制;内部审计控制。
  王红分析了民营企业内部控制难以真正落实的原因及其所带来的危害,提出应该从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内部控制制度、落实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具备的良好环境、建立内控监督机构三个方面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加以真正落实。
  钟乃雄将民营企业内控问题拓展为三个层面:一是具体的管理技术层面,如会计、审计、财务、成本、行政、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内控制度;二是中间的机制层面,即各种具体的内控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有机构成;三是最高的理念层面,即在管理哲学上是哪些因素支配、统领着企业内控体系的形成、运行和特点。
  在清楚界定民营企业范畴的前提下,本文从经营理念高度,基于权力、制度和柔性管理三个方面对民营企业内控问题展开分析。权力决定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等级关系,形成控制主体与控制对象之间的支配与被支配格局,不同的权力分配模式影响着内控制度贯彻执行的效果;制度以规范管理为目标,规定企业关于人、事、财、物等的管理原则、作业程序和控制方法,是制约独断专行、引导企业步入正轨的法则,制度的完善及有效与否关系到民营企业的成败;权力和制度具有高文本性特征,难免被生搬硬套,造成刚性管理,出现控制过严过死的情况,束缚了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导致组织僵化和效率损失。因此,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另外一大特点,就是柔性管理,通过灵活变通的方法,避免教条主义管理倾向,化解集权和制度的刚性成本,运用多种柔性化的管理方式向无为而治的内控最高境界迈进。
  
  五、小结
  
  我国对于民营企业内部控制早期的研究,通常是在会计控制的框架中对组织的操作层面进行分析和设计。这些研究大都基于具体的管理技术层面,如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等方面的内控制度,并且重点强调会计控制方面的控制内容,从合法合规性控制、授权分离控制、不相容职务控制等方面分析,进而提出对应的完善措施,没有进一步从民营企业内控的机制层面和理念层面进行研究。事实上,民营企业内控并不仅仅局限于财务等具体操作层面的控制,而应当有着更加广义的范畴。因此,笔者认为,这些研究有两点不足。一是对内部管理控制认识不足;二是缺乏理论层次上的研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民营企业纷纷开始实行股份制,并且一部分优秀的民营企业开始上市。因此,自身环境的变化使民营企业面临更大的风险,其内部控制的弊端进一步凸现。相应的,我国理论界对于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范围也随之扩展,开始以公司治理角度等为切入点研究内部控制。但是不难看出,由于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时间还较短,因此对于民营企业理论上的研究还远未成熟,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仍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37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