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肖 雪

  对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即农村金融发展理论。西方经济学的农村金融发展理论是在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衍生发展起来的,具体论述了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与农业、非农产业的发展以及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消除贫困等方面的关系,是金融发展理论在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的具体运用。传统上具有代表性的农村金融发展理论有两种,即农业信贷补贴论和农村金融市场论,他们是相互对立的两种理论。虽然农村金融补贴论和农村金融市场论各有偏颇,但是两者对以后的研究很有借鉴意义。随着研究方法的改进,在这两种理论的研究基础上,又提出了新的农村金融理论。如哈耶克的局部知识论和斯蒂格利茨的不完全竞争市场论等,他们的理念对指导现代农村金融发展十分重要。
  
  一、农业信贷补贴论(又称为农业融资论)
  
  20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农业信贷补贴论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农村金融理论。该理论支持信贷供给先行的农村金融战略,其理论前提是:农村居民、特别是贫困阶层没有储蓄能力,故农村面临的是资金不足问题。并且,由于农业的产业特性,如收入的不确定性、投资的长期性和低收益性等,金融机构对农业的融资利率必须比其他产业的低,故农业也不可能成为以利润为目标的商业银行的融资对象。该理论因此得出结论:为增加农业生产投入、缓解农村贫困、缩小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结构性收入差距,并促使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消亡,有必要从农村外部注入政策性资金,并建立非营利性的专门金融机构来进行资金分配。
  根据这一理论,发展中国家广泛实行了相应的农村金融政策,扩大了向农村部门的融资,在当时取得了一些成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增长,但是其弊端也很快显露出来。例如,由于可以持续得到便宜的资金和利率上限的存在,使得专门的农业信贷机构和正规的贷款者无法动员农村储蓄以建立自己的资金来源,进而过分依赖外部资金。并且,当低的利率上限使得农村贷款机构无法补偿由于贷款给小农户而造成的高交易成本时,官方信贷的分配就会偏向于照顾大农户,于是大量低息贷款补贴被集中并转移到了使用大笔贷款的较富有的农民身上,农村穷人反而得不到资金支持。另外,政府支持的农村信贷机构缺少有效监督借款者投资和偿债行为的动力,加上管理低效问题严重,造成了借款的高拖欠率。总之,就构建一个有效率且独立的金融体系来说,这个理论本身及其施行效果是失败
  的。
  
  二、农村金融市场论(又称为农村金融系统论)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农村金融市场论逐渐替代了农业信贷补贴论,其理论前提与农业信贷补贴论完全相反,认为农村居民以及贫困阶层是有储蓄能力的,因此没有必要由外部向农村注入资金;导致贷款回收率降低的重要因素是农村金融机构运用资金的外部依存度过高;低息政策妨碍人们向金融机构存款,抑制了金融发展;非正规金融的高利率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农村资金拥有较多的机会成本和风险费用。
  该理论完全依赖市场机制的作用,极力反对政策性金融对市场的扭曲,特别强调利率的市场化,主张在农村金融领域实施以下改革:农村金融机构应以动员储蓄作为其重要职能;利率必须由市场决定,且实际存款利率不能成为负数;农村金融的成功与否,应当根据金融机构的成果(资金中介量)及其经营的自立性和可持续性来判断;没有必要实行为特定利益集团服务目标的贷款制度;非正规金融市场具有合理性,不应一概取消,应当将正规金融市场与非正规金融市场结合起来。
  该理论受到了人们广泛的接受,在市场经济国家中至今依然占主流地位。但是仅仅取消信贷补贴能否消除那些目前影响发展中国家农村信贷体系的低效能问题,而通过利率自由化又能否使小农户充分地得到正式金融市场的贷款,仍然值得怀疑。
  
  三、不完全竞争市场论
  
  20世纪九十年代后,人们认识到市场机制并不是万能的,仍需要一些社会性的、非市场的要素去支持它。不完全竞争市场论就是其中的代表性理论。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尤其是放款一方对于借款人的情况根本无法充分掌握,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就可能无法培育出一个社会所需要的金融市场;而简单地提高利率水平又会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加剧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恶化;为了补救市场的失效部分,有必要采用诸如政府适当介入金融市场以及借款人的组织化等非市场要素。
  不完全竞争市场论为政府介入农村金融市场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它不同于农业信贷补贴论。它认为,尽管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市场缺陷要求政府和提供贷款的机构介入其中,但任何形式的介入,如果要能够有效地克服由于市场缺陷所带来的问题,都必须具有完善的体制结构。因此,发展中国家政府和提供贷款的单位对农村金融市场的介入,应该关注改革和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建设,排除阻碍农村金融市场有效运行的障碍等。同时,该理论还为新模式的小额信贷提供了理论基础。基于以上理论基点,该理论的主要政策性建议有:在金融市场得到一定程度的发育之前,应当注意用政策手段将实际存款利率保持在正数范围内,并同时抑制利率的增长,对于因此而产生的信用分配和信用需求过度问题,可由政府适当从外部供给资金;为促进金融机构的发展,应给予其一定的特殊政策;融资与实物买卖相结合的方法能够有效地确保贷款的回收;利用借款人联保小组以及组织借款人互助合作形式,可以避免农村金融市场存在不完全信息而导致的贷款回收率低下问题;非正规金融市场一般效率较低,可通过政府的适当介入加以改善。
  
  四、哈耶克的局部知识论
  
  除以上三种较为流行的观点外,哈耶克的局部知识论在农村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中也比较有影响。该理论从知识论的角度提出了解决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完全问题的金融局部知识分析范式,其出发点与斯蒂格利茨的不完全竞争市场论相近,但其结论却从理论和政策上支持了“农村金融市场论”。
  局部知识论认为,农村金融市场中,局部知识的大量存在说明了不完全信息或者信息不对称情况必然大量存在。但是,这不应是政府干预的理由,恰恰可以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来发现和利用分散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局部知识,减少农村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农村金融市场中存在着许多散布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的局部知识,只有通过类似于劳动分工的知识分工才能充分利用这些知识,而竞争是一种发现这些知识,减少不完全信息和信息不对称的过程,能够促进知识分工,从而增进合作。据此,该理论的主要政策建议有:金融服务供给者应该贴近存在局部知识的具体的人和地方去提供金融服务,满足当地的金融服务需求,从中获取回报;应该充分利用分散在地方的局部知识,促进知识分工,尤其是借款人之间的知识分工。比如,办法之一是可以利用借款人连带保证小组以及组织借款人互助合作;政府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直接参与供给作用应该是辅助性的。
  总之,在局部知识论的分析范式框架之内,政府仍然有其位置,也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38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