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加强西部农村地区经济管理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兰学莉

  当前,我国已经步入经济快速发展与调整时期,关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是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战略方针的重要指向。长期以来,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广大西部农村地区的干部群众,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锐意进取,不断创新,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步入了稳定、健康发展的轨道,但在农村经济管理上还存在不同层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应当从立足于推进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出发,深入分析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加强西部农村地区经济管理的策略。
  一、农村经济管理基本涵义
  农村经济管理是对农村经济进行的自觉、有组织的宏观管理活动,其根本依据就是本地区的经济社会条件、所处的市场环境,以及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其基本前提是确定生产发展目标;其管理过程就是对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环节和信息等生产要素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所以农村经济管理活动就是在国家经济总体战略方针的指引下,根据本地区的条件和市场经济环境,确定经济发展目标,并采取进行生产要素的重新调控的过程。
  西部地区经济落后,存在自然资源、人才储备、信息滞后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劣势,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欠发达,但同时也反应发展上的潜力和空间,因此,做好农村地区经济工作,对于推动整个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不同层面的问题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农村经济管理在体制、政策、流通、市场、队伍建设等方面相对滞后,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 农业管理机构的设置不适应
  尽管我国政府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西部农村地区生产落后,国家要保证群众基本的生产生活需求,因此运行管理仍然明显带有计划经济运行模式的色彩,尤其是部门分工精细、像铁路警察各管一段,部门分割,彼此交流不畅的现象仍然存在。这种机构设置显然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不能适应国际经济发展中产供销协同联动、规模化要求,更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机构运行协调、快速反应的要求。
  (二) 农业政策不配套
  西部农村地区由于生产生活滞后,因此,我国农村政策停留于补贴范围,而当前国际化竞争中,粮食生产应当实现从规模到效益上的质的飞跃,而这方面我们缺乏相关的政策,以促进农业规模化、现代化、集约化建设,缺乏参与世界粮食市场竞争的优势;同时我国粮食价格政策虽然已经放开,但还存在管得过多,粮食价格由于受到政策保护,真正依靠市场调节力度不大的现象。
  (三) 流通体制不够健全
  对于西部农村地区来说,存在着市场机制设施方面比较薄弱,农产品价格标准体系不健全,市场供求信息网络尚未形成等问题,使得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的农产品流通还不具有市场经济的特征,还未真正融入市场化、商品化渠道,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还不高、故竞争能力尚未形成。
  (四) 缺乏市场竞争的主体
  由于我国西部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还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模式,其中一些仅有的农业合作组织数量少、发展程度低,不具备经济综合实力,与当前全球跨国公司和大的农贸企业相比,显然不具有市场竞争的地位,还不是真正的农业市场竞争主体。
  (五) 农村基层管理队伍素质欠缺
  由于西部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人才吸引力不强,使得当前农村经济管理队伍文化程度低,接受专业培训机会少,知识结构、思想意识很难适应农村经济管理的需要,更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要求。
  三、积极实施加强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管理对策
  西部农村经济发展,关系到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大局,应当从改善人民生活,提升当地经济水平出发,积极实施应对和强化农村经济管理的科学策略。
  (一)完善现有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一是实施农业管理的集中化,应当积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做法,实施一体化的综合管理模式,即从生产、管理、营销到深加工贸易的发展都采用统一、衔接管理;二是积极健全农业管理政策,要着力在强化农产品质量管理,突出农业生产经营特色,打造农业产品品牌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条件,切实落实国家“三农政策”。
  (二)实施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
  应加快农村服务的信息化建设,鼓励农民加入农协组织,依靠农协组织实施生产、经营的技术支持、资金支持和信息支持,依靠农协所属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参与市场运行和竞争,通过优化农民的组织化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分散农户进入市场困难的问题,充分发挥农协组织的纽带、组织作用,化解市场竞争中的单户风险,提升农民经营的整体效益。行业协会带动农民增收方面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为农户提供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通过为农户提供购销、信息等方面服务,减少生产、销售的盲目性,降低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利用入会农户的辐射作用和示范效应,还能带动未入会农户的共同致富。
  (三)加强西部地区农村基层经济管理队伍建设
  应充分以“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为契机,积极引进农村经济管理人才,要从编制、待遇上解决这些人员的后顾之忧;要强化现有人员队伍的培训,既要进行专业基本知识的普及提高,也要对其进行基本素质尤其是责任心的培养。要注重对基层领导干部的教育引导,强化他们为农村、农民服务的意识,改变工作作风,密切干群关系,保持同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总之,西部农村地区的经济管理,要紧贴西部地区实际,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要求,体现现代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特征,要把握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规律,努力研究推进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进程中的规律性,要富于创造性,注重把落后不足之处重点把握,使问题和难点成为工作的亮点。要牢牢把握现代农业的新特点,构建科技化、集约化、市场化、标准化、生态化的农业产业格局,使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更趋合理,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全面提高。
  (兰学莉,1977年生,河北迁安人,河北大学讲师。研究方向:统计学、人口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67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