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广东省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

  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各项政策,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基础上,始终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积极探索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全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6年全省农业增加值1571.36亿元,比上年增加3.8 %,农村人均纯收入5080元,比上年增长8.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4 %。
  
  一、广东发展现代农业的初步实践与成效
  
  (一)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促进农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
  2001年以来,我省在坚决执行最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基础上,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加强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通过整治基本农田、修建陂头和排灌渠道、建设机电泵站,累计建设高产稳产农田22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45万亩,新增旱涝保收和灌溉除涝面积353万亩;大力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增加耕地63.06万亩,其中通过易地开发补充耕地项目,建成了一批“田块方格化、灌溉硬底化、耕种机械化、环境园林化”的高标准现代农业生产基地。2002年启动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在近年来抗旱抗洪、防风防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不断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全省年交易额1亿元以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已发展到97家,10亿元以上有30家,深圳福田农产品批发市场、华南粮食中心批发市场等已成为国内农产品价格的晴雨表。与此同时,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镇到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工程,使全省三分之二的建制村通了水泥路;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实现了全省城乡同网同价。经过多年建设,全省农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初步具备了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二)以推进农业机械化为重点,促进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
  我省从2003年开始,实施了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议案,计划用8年时间,通过推进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科研和推广体系、安全生产和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等“三大体系”,促使我省农业机械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经过四年多的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963万千瓦,比实施议案前增加了223万千瓦,拖拉机拥有量37.33万台,增加了1.04万台,全省机耕水平达到65.17%,增长了10.73%;二是水稻生产机械化跃上了新台阶,全省拥有水稻联合收割机9793台,比实施议案前增加了5842台,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5.9%,增长了11.11%;三是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机械化迈出了坚实步伐;四是农机化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有新突破,形成“市场拉动、政策推动、效益驱动、机制带动”的运行机制,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已成为农业机械的投资主体,全省已建立村级以上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75.5万个,农机户75.1万户;五是农机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例如科利亚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机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高端产品,改变了广东原来只有国外品牌高端水稻联合收割机的历史。
  (三)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为重点,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
  为促进全省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我省以省农科院为核心,以各级农技推广队伍和龙头企业为依托,积极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动物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重点工程,完善全省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体系,努力促进全省农业增长由要素扩张型向科技推动型、资源扩展型向资源节约型、数量型向质量型、分散型向产业化经营型的四个重大转变。一是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形成了一批以地方名优特色产品为主导的知名农业品牌。2006年,全省有9个农产品获得农业部首批96个“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二是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大专院校、专业镇技术创新中心、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作为新的工作载体和抓手,集中培训农民,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1%左右。三是实施种子工程,提高产能和品质。2002年以来,引进优良农作物品种(品系)3019个,推广动植物新品种和配套先进适用技术1225项。目前,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3%,良种猪为95%,良种鸡为85%。四是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制定省级农业标准111个,创办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97个;124家企业的274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证书;11个基地、74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五是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与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全省建立了6个部级农产品和投入品检测中心、21个市级检测中心以及一批产地和市场检测站,保证上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2002年以来,通过加强动物防疫,每年减少直接经济损失超5亿元。
  (四)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促进农业经营和管理方式的现代化
   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并将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列入全省“十大民心工程”,有力地推动了我省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至目前为止,全省共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8645个,带动农户514.3万户。各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756家,其中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12家,国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9家,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94家,带动户均增收3579元。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进一步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了外向型农业进一步发展,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省已形成了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园艺、水产和畜禽养殖业,全省肉类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二位,主要水产品产量占全国的40%左右,水果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三位(其中:荔枝、龙眼、香蕉位居全国第一)。
  (五)以加强生态建设为重点,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生态省建设的决定》,林业生态建设在生态系统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明显。全省林业用地达到1101.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55.9%(新口径),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已建立5345万亩生态公益林;建立自然保护区312个,陆地管护面积占全省陆地国土面积的6.18%,被列为全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示范省。与此同时,省级财政加大引导资金投入加快农村沼气发展。到2006年底,全省正常使用的户用沼气池22.3万个,年产沼气1.02亿立方米,年创经济效益3.43亿元,年处理污水890万吨,保护了113万亩山林免遭砍伐。农村沼气已成为我省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载体。通过实施小水电议案和水电电气化县建设,农村小水电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全省已建成小水电站8603座,总装机537万千瓦,十年间增加303万千瓦,装机规模居全国前列。小水电装机已占到全省电力总装机的15%,占全省可再生能源总装机的99%以上。在2004年特枯水年,全省小水电发电量仍达105亿度,相当于节省369万吨标准煤,年减少森林砍伐160多万亩,实现了“以电保林、以林蓄水、以水发电”的良性循环。
  (六)以农业现代化园区为载体,丰富发展现代农业的理论与实践
  为贯彻党中央关于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部署,省委、省政府在1995年就提出了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我委会同有关部门在理论与政策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1999年制订了珠江三角洲2010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省府办文件印发各地。该指标体系涉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经济效益、农民收入、基础设施、社会化服务、经营管理、可持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等八个方面,简称“五高六化”,即:劳动生产率高、土地产出率高、投入产出率高、科技进步贡献率高、农民收入水平高;农田标准化、操作机械化、管理科学化、服务社会化、生态良性化、城乡一体化。从1998年开始,我省启动珠三角十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并根据国家发改委的统一部署组织实施现代农业示范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7亿元,完成建设项目828个,建成高标准农田27万多亩,安装现代化农业设施10万多亩,共引进新品种1080多个,制定市级以上行业标准57个,取得无公害食品认证31个,绿色食品认证27个,新增产值约24亿元,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在5400元以上(其中深圳、东莞、佛山示范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万元),辐射带动乡镇1019个、农户150万多户,培训技术人员和农户22万人次,示范区初步实现了“五高六化”的现代化目标。在此基础上,省委省政府2003年决定在东西两翼和粤北欠发达地区再建立12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目前已投入建设资金5.2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2.6万亩,新增产值8.3亿元,示范区建设初具雏型,对当地现代农业发展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

  
  二、广东发展现代农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广东发展现代农业的指导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发展特色农业和效益农业,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水平,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不断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
  其“十一五”规划总体目标:全省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4.5%以上,力争到2010年,全省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农业效益明显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现代农业建设跃上新台阶。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主要目标任务如下:
  (一)优化农业结构与区域布局,发展壮大优势产业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园艺业和养殖业,围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培养和发展一批大型、超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促使全省农业由单一食品生产功能,向食品生产、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生态维护等多功能并重转变。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乡水利防灾减灾能力。全面落实省人大小型水库议案和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议案,加快基本农田的标准化改造,加强现代渔港建设,提高渔港安全保障功能。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和管理,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水源涵养林、生物防火林、沿海防护林及农田防风林带建设,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三)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载体建设,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水平
  大力发展农业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专业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发展现代农业园区,继续培育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提高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能力。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市场化和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
  (四)依靠科学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加强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不断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储备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和改革,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水平。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推进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认证,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的农机作业水平。加大农民的科技培训,力争每年培训达100万人以上。加强动植物保护体系建设,提高动植物疫病监测预警和防控水平以及应对突发重大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五)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创新农村现代物流方式,大力发展农产品连锁超市、配送经营、网上采购等现代交易方式和市场营销形式,提高农产品流通加工附加值。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实行农产品标签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种子、种苗、肥料、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农机及零配件、渔机渔具等农资产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实施信息兴农工程,发展农村信息服务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物流配送电子化管理系统,发展农产品网上贸易与电子商务。
  (六)扩大区域合作与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
  加强农业区域合作,健全泛珠三角区域农业合作机制,并充分利用粤港澳合作、粤台合作、“山洽会”、“农博会”、“农交会”、“中小企业博览会”等交流平台,广泛开展农业区域合作,积极拓展区域市场和国际市场。鼓励外商采取独资、合资、租赁、承包、收购和BOT等方式投资农业新品种开发与繁育、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提高农业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建立农产品出口市场信息发布机制和信息交流网络、农产品出口预警机制和外贸应急体系以及反倾销应诉机制,提高农产品出口的质量和效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193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