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市政道路的裂缝处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石宝生
摘要:本文通过某市政道路产生裂缝的原因分析,结合对裂缝
处理的实践,提出在市政道路周边开发建设项目,在确定基坑支护结构时,应结合基坑周边条件,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为确保周边已建(在建)工程的质量安全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市政道路 裂缝处理 质量 探讨
1、工程概况
本工程项目道路全长1035米,宽30米,道路等级为城市二级次干道,道路西侧为待开发某商业广场用地,工程于2009年9月动工建设,2010年9月竣工通车。
本工程项目地质勘察资料表明,线路20米深度范围的地质构成为:①填筑土;②粘土;③淤泥;④中细砂;⑤亚粘土;⑥卵石;⑦残积土粘土组成。根据地质勘察资料,道路断面结构设计为φ50cm粉喷桩→30cm中粗砂垫层→40型双向土工格栅→15cm级配碎石→15cm3%水泥稳定碎石→18cm5%水泥稳定碎石→7cm中粒式沥青砼→4cmSMA沥青砼。
2、道路裂缝的原因分析
2.1裂缝的产生
本工程项目在粉喷桩施工完成后,道路西侧的商业广场也开始进行人防地下室的开挖。当道路水泥稳定层施工完成后,商业广场地下室大面积开挖完成。此时发现道路桩号K0+600~K0+780位于商业广场地下室深基坑开挖路段,水泥碎石稳定层开裂,裂缝位于道路东西侧两水管道埋没位置,呈南北走向,长约200m,宽度2~5cm。
2.2裂缝产生的原因
2.2.1经与道路西侧商业广场基坑支护设计图纸核对,设计单位在基坑支护设计时,按道路未施工的原地面高程计算基坑支护高度,道路施工后,比原地面增加高度1.5m。经现场勘察,施工单位在基坑支护施工时,比原设计图纸少打三排锚杆,降低了设计标准和施工要求。
2.2.2道路西侧商业广场地下室基坑开挖,大量排水,地下水加速下降,形成淤泥固结,造成道路沉陷,产生道路裂缝。
3、裂缝的处理
3.1对路基、土体、基坑分别设置监测点
针对道路水泥稳定层裂缝,工程监测单位于7月15日~25日对道路裂缝段分别设置监测点:①路基沉降监测16处;②路基水平位移监测16处;③土体深层位移监测9处;④深基坑坡顶水平位移监测15处;⑤深基坑沉降监测点15处。
根据7月15日、18日、21日、25日监测数据表明,路基垂直沉降点最沉降值为-8.92mm;路基水平位移10处向西发展,6处向东发展,路基最大水平位移值为12.44mm;基坑坡顶垂直沉降最大沉降值为-1.51mm;基坑坡顶水平位移11处向西发展,基坑坡顶最大水平位移值为2.83mm;深层土体位移,位移量在路面下3.5m~9m位置,位移量极小,表明裂缝变化趋于稳定。对粉喷桩6处桩点定位并钻芯取样,并对粉喷桩的强度进行挖压试验,检测结果符合设计要求。
3.2裂缝的处理
根据监测数据表明,道路西侧商业广场基坑土体综合情况趋于基本稳定。在商业广场地下室施工完成,地下室与道路衔接处的土方回填后,按以下方法处理:对道路裂缝段,均匀布置108个灌注孔进行高压水泥灌浆,灌浆压力控制在1.0mpa以上,灌浆至饱和状态。高压水泥灌浆完成后,在裂缝处铺设1m宽的土工格栅,7天后对道路裂缝段进行弯沉检测,检测结果符合质量要求。该工程于8月28日完成沥青砼的铺设,并于9月10日通过竣工,投入使用。
4、结束语
城市空间的拓展,往往是市政道路规划建设在前,道路两侧的开发建设在后,特别是在带有地下室项目的开发建设,在基坑支护设计时,一定要认真分析地质勘察资料,充分考虑该地段的淤泥厚度、地下水位高度。施工单位要严格按设计单位提供的经论证的基坑支护设计图纸施工,并在基坑周边设置监测点,及时掌握基坑周边地质变化情况,保证已建(在建)道路及建筑物的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李佳鹏.结合工程实例浅谈回填土地基不均匀沉降加固处理[建材发展导向].2009.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25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