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设计对多层建筑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施余孟

  摘要:居住是人类生活四大要素之一,人生的2/3时间在住宅及其周围的环境中度过。据联合国统计,一个国家正常的住宅建设指标为:每年住宅建设投资一般占基本建设总投资的30%~50%,约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5%,住宅的建设量占国家工程建设量的50%~60%,可见住宅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本文针对当前多层建筑结构稳定性中一些常见却又常被忽视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指出了错误的原因和后果,给出了一些设计建议和构造的要求,且根据宁波地区的农民自留地的使用情况、建筑形式及地质情况对多层房屋结构稳定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多层建筑 结构 稳定性 影响因素
  
  我国政府对住宅建设十分关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给予了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近期住宅建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居民消费热点,因此,积极开展住房制度改革,推进住宅商品化,为广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是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
  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十分大。因此农村居民住房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在住宅建筑中多层房屋结构最为适合农村及中小城市的使用。所以多层宅在我国农村新建或正在建造的住宅中占90%以上。
  多层房屋结构的广泛使用的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多层房屋结构的稳定性。若这个问题得不到重视那么将会给我们带来不少的安全隐患。
  一、多层建筑结构的概述
  住宅建筑按其层数分为:低层(l~3层)、多层(4~6层)、中高层(7~9层)、高层(l0层以上)四类。
  从80年代开始至今,是我国多层房屋建筑在设计使用及施工建筑等各方面得到迅速发展的阶段,各中等城市以及广大农村都普遍兴起建造以框架结构、砖混结构、砖木结构、加筋砌体等多层建筑。
  多层住宅为4~6层高的住宅,借助公共楼梯解决垂直交通,其优点在于:①它比低层住宅占地少,比高层住宅建设工期短,一般开工一年内即可竣工;②公摊面积少,无需像高层住宅需要增加公共走道、电梯、高压水泵等方面的投资,物业费也较低,整体的性能价格比高;③结构设计成熟,建材可就地大量工业化、标准化地生产。因此,多层住宅造价较低,售价适中,易于被普通消费者接受。
  由于宁波市所辖地区有很多城乡结合地区,因此都存在很大部分的农村自留地。因宁波是石灰岩地质环境、地下溶洞较多的情况,高层建筑对自留地拥有者来说又投资太大,所以宁波的自留地建筑物主要是以3~6层的多层为主。多层建筑在宁波的广泛使用,不但能够改善广大群众的居住水平,而且通过房屋的出租提高群众的收入。所以多层房屋在宁波推广的比较普及。
  二、设计对多层建筑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1.多层建筑的基础
  多层房屋建筑无地质详勘报告,仅仅依据建设单位口头或笼统参照附近建筑物的基础设计资料就进行施工图设计;采用换土垫层进行软弱地基处理,不进行换土垫层设计,只凭经验处置,没有进行垫层宽度和厚度计算,既不安全,又不经济。
  2.多层建筑的砖混结构房屋中构造柱兼作承重柱用
  在砖混结构中,构造柱不但能够提高墙体的坑剪能力,而且构造柱与圈梁联结在一起,形成对砌体的约束,这对于限制墙体裂缝的开展,维持竖向承载力,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当前结构设计中,构造柱经常被作为承重柱使用,这种做法使得构造柱提前受力,柱底基础的抗冲切、抗弯曲及局部承压强度必然不能满足要求,降低了构造柱的拉结和约束作用,一旦遭遇地震,构造柱位置因应力集中首先破坏。
  3.多层建筑在框架结构设计中,只注意横向框架而忽视纵向框架
  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水平地震作用应按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纵向框架与横向框架同等重要。一些结构设计者对于非抗震设计,没有考虑地震的纵向作用,在实际设计中经常出现梁的支座负筋,跨中纵筋及箍筋的配筋置均不足的现象。
  4.多层建筑的悬挑梁的梁高选用过小
  设计者往往只注意了对梁的强度和倾覆进行验算,而忽略了对梁挠度的验算。梁高选用过小,引起梁截面的受压区应力过高,梁的延性减小,在竖向地震作用下易发生脆性破坏,失去承载力。
  5.多层建筑的连续梁按单梁进行设计
  这种情况多发在阳台边梁的设计中。由于边梁上的荷重一般较小,没有引起设计者的重视,为图受力分析方便,设计者把实际应为连续梁的边梁按简支梁进行设计,致使边梁在支座处上部负筋配置量过少,加载后梁支座上部受拉区出现竖向裂缝,引起梁上的拦板出现竖向裂缝。
  6.多层建筑的楼板设计常见题
  板是建筑工程中的主要承重构件,是它将楼面、屋面的荷载传递到墙或梁,楼板的设计问题必将影响梁、墙、柱等构件安全。整个设计考虑不周,容易出现质量隐患。楼板设计中常见如下几个问题。
  1)对板的受力状态认识不足,简单地将双向板作单向板进行计算,使计算假定与实际受力状态不符,导致一个方向配筋过大,而另一方向仅按构造配筋,造成配筋严重不足,致使板出现裂缝。
  2)计算板承受线荷载的弯矩时,常常将该部分线荷载换算成等效的均布荷载后,进行板的配筋计算。但有些设计人员错误地将隔墙的总荷载附以板的总面积。另外,在板的设计中没考虑板上砌墙的影响,在板支承点上部出现了负弯矩,致使板顶出现裂缝。
  3)双向板有效高度取值偏大。双向板计算时应考虑两个方向的弯矩,取各自的有效高度,一般长向的有效高度比短向的有效高度小。有的设计者为图省事或对板受力认识不足,取两方向的有效高度一致进行配筋计算,致使长跨有效高度偏大,配筋降低,使结构构件存在的质量隐患,甚至出现开明缝的现象。
  总之,我们设计工作者应按规范相应的构造要求严格执行,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设计质量的隐患。
  三、抗震设计对稳定性的影响
  1.抗震措施
  当前,在抗震设计中,从概念设计、抗震验算及构造措施等三方面入手,在将抗震与消震(结构延性)结合的基础上,建立设计地震力与结构延性要求相互影响的双重设计指标和方法,直至进一步通过一些结构措施(隔震措施,消能减震措施)来减震,即减小结构上的地震作用使得建筑在地震中有良好而经济的抗震性能是当代抗震设计规范发展的方向。而且,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和强节点弱构件在提高结构延性方面的作用己得到普遍的认可。
  2.多层建筑的抗震设计理念
  我国《建筑抗震规范》(GB50011-2001)对建筑的抗震设防提出“三水准、两阶段”的要求。“三水准”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对建筑抗震的三个水准设防要求,是通过“两阶段”设计来实现的。第一阶段:第一步采用与第一水准烈度相应的地震动参数,先计算出结构在弹性状态下的地震作用效应,与风、重力荷载效应组合,并引入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进行构件截面设计,从而满足第一水准的强度要求;第二步是采用同一地震动参数计算出结构的层间位移角,使其不超过抗震规范所规定的限值;同时采用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变形能力和塑性耗能,从而自动满足第二水准的变形要求。第二阶段:采用与第三水准相对应的地震动参数,计算出结构(特别是柔弱楼层和抗震薄弱环节)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使之小于抗震规范的限值,并采用必要的抗震构造措施,从而满足第三水准的防倒塌要求。
  
  参考文献:
  1.建筑施工手册编写组,建筑施工手册,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方先和,建筑施工。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3.张厚先,高层建筑施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34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