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 双

  摘要:流动性过剩是最近我国经济金融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较为突出的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过剩。流动性过剩在提高商业银行支付能力的同时却削弱了商业银行盈利水平。降低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该局面一直延续至今,文章运用相关理论对2007年商业银行流动性变动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贷存比;流动性过剩
  
  一、2007年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定义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流动性原则,就是要求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能够随时应付客户提存需要,满足客户合理的贷款需求。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保持适当的流动性,流动性过大,会导致银行盈利的下降,甚至出现亏损;流动性过小则会使银行面临信用危机,最终还会导致破产。
  
  (二)2007年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
  尽管2007年我国股票市场处于牛市状态,上半年人民银行先后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发行央行票据达26410亿元,但时至今日,资金面宽松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流动性仍显偏多,流动性过剩局面仍难改变。
  现将2007年1至9月我国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及对比情况用表1加以说明。
  
  从表1中的数据可知,2007年1月至9月份我国金融机构的存贷款都呈现增长的趋势,但存款的增长幅度要大于同期贷款的增长幅度,导致存贷差不断扩大,存贷差在1月份是109106.5亿元,到9月份则达124010.9亿元。
  
  二、造成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
  
  (一)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增加
  经过二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我国居民可以自由支配的资金越来越多。由于我国投资渠道有限,特别是在我国进行股权分置改革以前我国证券市场持续低迷,很多居民对证券市场缺乏信心,虽然存款利率很低,但我国大多数居民仍然愿意将资金存放在银行。
  
  (二)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导致外汇占款大幅增加
  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由于外部贸易条件的改善,我国贸易顺差持续增长,进而导致我国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特别是在2004、2005年,由于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我国外汇储备年均增长超过2000亿美元。在2006年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达到8536亿美元,截至2006年10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已突破一万亿美元大关。过高的外汇储备使我国因外汇占款而投放的基础货币迅速增加。为防止通货膨胀,人民银行通过向商业银行发行央行票据的方式回笼货币,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资产大幅增加。
  
  (三)短期融资券对商业银行贷款的替代效应
  2005年5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对四大银行的贷款业务产生重创。由于短期融资券发行手续简便,发行利率比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低,因而受到我国广大企业的欢迎。短期融资券作为一种有效的融资工具,对商业银行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具有明显的替代作用。
  
  (四)优质客户的缺乏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资金面宽松,但我国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却面临融资难的困境。由于中小企业整体信用一般、违约率较高、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因而许多商业银行对它们贷款非常谨慎,不愿过多的介入此类市场。我国商业银行都盯着一些大型的优质客户,都对这些大客户进行争夺,特别是我国金融业逐步向外资开放之后,这种竞争变得更加激烈。由于优质客户的缺乏,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缓慢。
  
  (五)股市低迷
  我国股市经历了近五年的熊市,终于从2005年12份开始回升,股市低迷对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也产生了影响。股市低迷,抑制居民和企业的闲置资金进入股市,而倾向于存进银行,银行的流动性过剩自然出现。
  
  三、影响2007年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变动的成因分析
  
  (一)部分原因导致2007年流动性紧缩
  1、CPI呈上升趋势。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偏快,尤其是下半年,CPI呈现出趋升的势头,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的CPl分别为3.4%、4.4%、5.6%、6.5%、6.2%、6.5%。7月21日国务院将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从20%下调至5%,人民银行将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自2002年2月以来首次上调活期存款利率,以及随着房地产价恪不断上涨,居民为购房投入将越来越多,这些因素影响到居民消费需求进一步增长。因此市场仍然面临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2、股票申购加大了短期资金市场的波动性。我国股市上升趋势不会发生改变。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基本上都在10%以上,经济良好增长态势无疑为投市上行提供了坚实基础。在9月和10月下旬,继北京银行新股申购冻结资金近1.9万亿元刷新记录后,建行再创冻资2.26万亿元的新记录,中国神华申购冻结的资金额再创2.67万亿元新高,10月又面临中石油发行,机构因此纷纷着手准备资金,导致资金压力继续加大,资金面由于新股密集发行和申购资金的冻结,对各银行的流动性产生了一定影响。随着申购资金的解冻。才逐渐缓解了一些机构资金紧缺的“燃眉之急”,回购利率逐渐回落,流动性风险逐渐缓解。
  3、特别国债的发行减少了市场的流动性。6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财政部发行155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购买外汇储备,对即将成立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进行注资。8月通过农行发行了6000亿元10年期4.3%的第一期特别国债。进入9月,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特别国债通过市场化发行1033.8亿元。期限分别是15年、10年、15年,利率分别为4.68%、4.46%、4.55%。11月2日又发行了第五期特别国债,期限是10年,利率为4.49%。市场化发行特别国债,直接吸收了市场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市场的流动性。
  4、存款余额有一定流失趋势。随着我国投资渠道的增多和社会成员选择性意识的增强,2008年股市、房市的财富效应以及银行存款的较低利息使居民储蓄进入股票市场、基金市场和住房市场,存款的流失在各家银行开始显露出来,直接导致银行流动性来源减少,致使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贷差下降。
  
  (二)2007年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难以改变
  1、国际收支将持续双顺差。基于中国经济高成长性、人民币升值、中国楼市、股市等资产价格劲升等的长期预期,包括外商直接投资在内的各种国际资本,会以更加积极的取向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中国,不断推高我国资本金融项目顺差。从国际收支角度来看,作为近年来我国流动性过剩重要源头的国际收支双顺差保持继续扩大趋势,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持续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外汇储备,在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下,将给银行体系带来源源不断的流动性。
  2、外汇占款持续上升,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由于人民币汇率制度不完善和汇率水平浮动缺乏弹性,外汇储备持续激增(2007年1月到9月我国的外汇储备从11046.92亿美元增加到14336.11亿美元);外汇占款也在持续上升。在国际收支将持续双顺差、外汇储备继续攀升长期持续的背景下,央行为维持率稳定,以外汇占款的方式被动投放基础货币,造成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增加,从而导致因货币供应量数倍的上升带来的通涨压力和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过剩。
  3、2007年6月新增贷款达2.54万亿元,相当于去年全年新增贷款的79.87%,为控制经济增长可能由偏快转向过热,配合“节能减排”需要,降低对“两高一低”行业信贷投放,下半年新增贷款将趋减缓,在分业经营体制下,流动性会更多的积聚在银行体系内。
  4、超额存款准备金难以下降。在分业经营体制下,银行体系资金除交存法定存款准备金、放贷及进行债券投资外,一部分以超额存款准备金形式存于央行,一部分用于银行间交易。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断提升、存于央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不断增多,银行间市场交易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与存贷款基准利率差额不断扩大,对冲期限短流动性强的央行票据大量发行情况下,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成交量仍在不断攀高,超额存款准备金也难以下降,说明当前我国银行体系资金面仍然富裕,银行资金运用压力依旧较大。
  
  四、结论
  
  尽管相关部门通过发行总额为1.55万亿元的特别国债和允许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扩大QDII额度及投资范围,以鼓励境内资本输出,但在流动性过剩的源头国际收支将持续双顺差未能有效改变、人民币升值、境外权益类投资风险较大而境内机构缺乏相应风险管理能力、QFII额度上升、下半年有约1.5万亿元央行票据到期等因素作用下,这些措施也难以有效改变流动性过剩状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03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