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国家化与南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坚

  对于中国传统社会里发生的动乱,近年的研究视角正逐步转向,即越来越关注于动乱的发生、发展及平定的过程中地方社会与中央王朝的对话与冲突过程,以及与地方社会变迁的关系。本文拟以宋代赣粤边区的地方动乱入手对上述问题作一的探讨。
  一、南迁及其影响
  据笔者统计,有宋一代,赣粤边区动乱多达64起,是全国乱事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而高宗朝最初十年(1127-1137)赣粤边区发生31起,接近一半。乱事大多起于江南西路的虔州,因而官方将叛乱者统称为“虔寇”。
  这一过程,恰是南宋王朝逐渐立足于南方的过程。赣粤边界地区的动乱接连不断,使得南宋政权腹背受敌。“是时,虔州、吉州之境,盗贼群起,吉州则彭友、李动天为之魁,以次首领,号为十大王。虔州则陈颙、罗闲十等各自为首,连兵数十万,置寨五百余所,表里相援,捍拒官军,分路侵寇循、梅、广、惠、英、韶、南雄、南安、建昌、汀、潮、邵武诸郡,纵横往来,凶焰方赫”。因事态严重,绍兴三年(1133),由当时的江西安抚使李回、江西宣谕使刘大中、广南宣谕使明橐等人联名保奏岳飞担当应对赣粤边区动乱的重任。岳飞随即于当年四月率大军火速赶往虔州,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攻破山寨数百余座,生擒贼首王彦、钟超、吕添、罗闲十、陈颙、蓝细禾、谢敌、钟大牙、刘八大五、卢髙处置讫,委是尽净,别无未获贼徒”,将动乱迅速弹压下去。随即,岳飞又被调往湖南镇压钟相、杨么起义,仅留下少量兵马坐镇虔州。
  赣粤边区的局势经过短暂的稳定之后,绍兴五年(1135)又爆发了以周十隆为首的大规模的动乱,这一次,虔寇兵分两路向广南东路的北部及东北部地区进攻,“一项犯南雄、英、韶等州,一项犯循、梅、惠等州,动以万计,残破诸县,杀害平民”,而虔州及周边地区也同时出现了多股贼寇,虔州有“曾六冠、曾大喉、黄锹钻、曾九、唐四逐,副总管康随前、谢鬼七、李洪、刘宣、吴添、廖一长、刘十二、谭十二、萧破洞、谢大、小鬼,青唐贼包十九等,并烧劫龙南县等贼”,吉州界有“曾太保,郭少二,尹使者,周花二,谢花三、易十二、罗大萧、安世等”,袁州界有“王权、苏军九等”,南安军有“何少七、吴守传、李收、李回等”,临江军新淦县界有邹乌八等,共推周十隆为首领,一时间盗贼蜂起。此时,岳飞正忙于应付“湖寇”,分身乏术,因此由三省共同保荐前宰相李纲任江西制置大使,李纲于当年十一月前往洪州任职,借助国家正规军,很快地平定了叛乱,“勘会本路虔吉等州管下,昨来不住有凶徒结集群众,肆行警劫乡村,残破县道,逼近州城,溃散巡尉官兵,杀死知县及捕盗官,猖獗作过,臣节次遣发兵将,及关牒提刑司官,同共督责诸州措置,招捕过大小头项贼火六十余件,已行开具申奏朝廷讫。……,遣兵杀获凶贼刘宣、温铁弹、罗十二、刘四花、魏照等贼徒,及生擒贼首刘宣、刘洪,并招安到久不获败贼首周十隆、谢小鬼、赖十九、丁二十一、刘动天、谢先、谢聪、罗动天、尹宝、张大闲、方叔公等头项,火数不少,目即本路惟吉、袁州,抵接湖南界,及虔州僻远去处,尚有些少败残徒党,已遣兵前去招捕外,今来盗贼委是衰息。”
  二、国家化进程与地方社会
  绍兴七年(1137)以后,赣粤边区乱事虽逐渐减少,却仍时有发生,岳飞与李纲都声称已将盗贼剿灭尽净,其实并非实情。动乱的乍起乍息,留给后人太多的思考。从最初的政策来看,不论是招安还是剿捕,都未触及最根本的问题。统治者一昧地招安,充其量只能求得暂时的安定,如对福建范汝为的招安,实际上就是让其不再杀人而已。重赋之下,民众“归业不可”,招的人再多,回去面对的依然是贪官与苛政,仍然可能会“重操旧业”,宋室南迁之后,为应付大额的军事开支所采取的增加财政税收而激化了与地方社会的矛盾。
  另一方面,宋廷试图强化对南方各路控制而展开的军事剿捕行动,同样收效不大,甚至更加重了民众的负担。诚然,岳飞与李纲在该处均有不错的战绩,剿灭了不少盗贼,但同时亦该看清,军队的军费全由当地的月桩钱资助,大兵所到之处给当地带来沉重的负担,“军兵所屯之地,发掘坟墓,鞭尸暴骨,旁且百里间,鲜有免者。死者衔冤,生者痛哭,又闻自来用兵破敌之后必以所得者首级多少定赏,其空手无获与所获之少者往往搜摄平人,借取其首以充纳级之数”,州县官吏亦往往借捕贼之机以栽赃等方式掠夺豪富之家的财产或是直接的向民众勒索。
  赣粤边区丛林密布,政府控制较为薄弱,是名闻遐迩的“盗区”,两宋之际时局的动荡,为原本就活跃于该处的土豪势力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借助时势逐步在地方社会彰显其影响力,其作为地方社会支配阶层与封建王朝所展开复杂互动关系构成了南宋以降地方社会发展的主线,动乱作为二者之间互动关系的一个侧面,是中央王朝国家化进程下的必然反映。南宋中期以后,在国家权力试图进一步向赣粤边鄙山区推进的情况下,激发了更大规模的叛乱。
  三、小结
  综上所述,两宋时期赣粤边区频繁动乱的背后,反映出国家权力伴随着统治重心的南移,逐渐地向赣粤边区基层社会渗透的过程。动乱与地方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笔者认为,动乱本身反映出的就是一种社会变迁,北宋至南宋初年的被称为“盐寇”与“虔寇”的叛乱者大部分均属于封建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而到了南宋中后期,越来越多的、原本不在政府控制下的“化外之民”加入了叛乱队伍,宋末元初还有波澜壮阔的文天祥抗元活动以及数以十万计的“畲寇”叛乱,反映出国家化进程下地方社会的演变。动乱的发生、发展及平定的过程就是地方社会与中央王朝在统治逻辑上的对话与冲突过程,正是在这种对话与冲突过程中,中央王朝的“正统”理念不断渗透到地方,地方社会则不断地吸纳中央王朝的理念,最终成为中央王朝版图下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清)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64之79,北京:中华书局,1987
  [2](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刑法7之35
  [3]李荣村.黑风峒变乱始末——南宋中叶湘粤赣间峒民变乱,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集刊,1969,41(3)
  [4]黄志繁.“贼”“民”之间:12—18世纪赣南地域社会,三联书店,2006:66-9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119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