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财务会计报告制度的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连英
财务会计报告是一个逐步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早期的会计报告主要是以账簿直接报告的方式进行的,19世纪的工业革命后开始采用会计报表的形式,分别经历了以资产负债表为中心的阶段、以损益表为中心的阶段和两表并重的阶段。20世纪末期市场经济国家,确立了以财务会计报表为中心、表外披露为补充的现行财务会计报告模式。进入21世纪后,随着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对财务会计报告提出了更高、更苛刻的披露要求,促使人们酝酿着对现行的财务会计报告体系进行深刻的变革,借助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实现报告手段的创新,以快捷的实时报告替代定期报告,以互动的形式替代由提供者到使用者的单向报告模式,以多重复合信息替代传统的财务会计信息满足使用者的差异性需求,将为会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和服务。
一、我国财务会计报告的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推进和全面展开,对于各种经济数据的使用和依存更加广泛,财务会计报告制度发挥着日益广泛的作用。我国财务会计报告制度的近些年来取得了很快的发展,突出了政策法规建设,完善各种制度化规范,强调了目标性管理,正努力从在为经济建设服务提高报告质量的同时,注意适当保护各经济主体自身的合法权益的角度给予必要的考虑,努力适应国家改革和发展新形势的要求。
二、我国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一些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中存在的信息严重失真的情况。投资者保护观认为财务会计报告的质量主要强调信息的透明度和可靠性。用户需求观关注的焦点是价值的相关性问题,本文提出的财务会计报告革命也正是从这个角度展开的。然而从我国新兴资本市场的现实看,在股市10多年从无到有的快速扩容过程中,市场违规事件层出不穷。按照用户需求观,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会计准则必须给予企业相当大的可选择空间,但这势必给企业的盈余管理提供合法的操作空间。投资者保护观更注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注重对处于信息劣势地位的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它要求会计准则尽可能缩小企业会计政策、会计判断选择的空间。在很多情况下,相关性与可靠性是正相关的关系,遗憾的是在某些情况下,相关性强的信息可靠性却较差,可靠性强的信息相关性却较差。面临着在财务会计报告的改进中的“相关性”与“可靠性”的两难选择,由于一些公司在会计会计财务报告中的造假行为,加剧了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的“诚信”危机,更加深了人们对会计报告可靠性的期盼。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当前制定会计准则时,在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权衡应考虑可靠性优先的原则。如原债务重组与非货币性交易两项具体会计准则,由于强调国际接轨未充分考虑中国市场发育不完善的实际情况,较多地采用了“公允价值”,在实施两年后不得不重新修订,改按“账面价值”入账。这正是基于可靠性优先的考虑,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也是准则制定者和准则实施者博弈的必然结果。然而,从长远看,随我国新的会计制度的完善以及市场的充分发育和法治的逐步到位,用户需求观将对财务会计报告的变革具有长期的导向作用。
三、我国财务会计报告制度的发展目标
1、充分揭示不符合传统货币计量属性的重要表外项目。首要的问题是,应把企业价值创造的核心能力采用多种方式充分予以揭示。如人力资源价值的恰当报告,将主要采取表外非货币计量的揭示形式。对于有关社会责任的会计报告,在不能采取货币化定量报告的情况下,也应采用非货币化定性揭示的形式。关键是,要把影响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性成功因素突出予以报告。
2、提升报告主体的硬件配置水平。我国的会计报告主体规模从小到大、硬件配置极不均衡,有些大型企业完全实现了电算化会计核算,有些企业虽有计算机进行核算尚未实现“甩账”,还有大量的中小型企业至今仍停留在手工簿记阶段。加入世贸组织后,面对强大的外部竞争压力,迫使我国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发生革命性变革。这场变革,从形式上看将实现报告硬件的全面国际接轨,从内容上看将满足从中小民营企业到现代化跨国大企业相关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实现从工业化时代到信息化时代的跨越。企业先进管理系统的建立、完善及其与国际互连网的成功与合理的对接,是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实现财务会计报告革命的关键。
3、拓展报告主体的范围。随着信息化的加速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组织结构正悄然发生网络化的改变,虚拟主体的出现使得会计主体假设开始失去其原有的合理性。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主体的内涵与外延亟需拓展,主体资源需要重新计量与评价。另外,我国政府及非营利组织同样存在受托责任及其解除的问题,这些组织同样存在财务会计报告的问题。针对我国实际的情况,如何对这些组织进行合理的财务报告,目前不仅是研究工作的一个盲点,也是实际工作的一个盲区,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
4、全面提高人员的素质。超越工业化时代的报告方式,实现网络信息化的财务会计报告革命,关键在人才。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学校教育与后续教育两手都要硬。会计人员也应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尽快调整知识结构,否则,要完成从工业化向信息化财务会计报告的根本跨越只能是“天方夜谭”。
5、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重构内外部审计制度。包括我国一些上市公司在内的一系列公司会计报表造假行为,其根源不在于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存在重大缺陷,也不能把责任全归咎于会计人员,其根源在于公司治理结构不当所导致的内外部审计的缺失。为此,必须痛下决心对公司治理结构重新进行有效的制度安排。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且不能流通、“内部人控制”甚至“个别人控制”等问题,对经营者实施充分的激励和有效的约束。在此基础上建立公司审计委员会,健全内审机构,建立恰当的会计师事务所委托机制,杜绝公司“收买会计原则”现象的发生,从而夯实财务会计报告的现实基础。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游泳训练中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14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