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湖南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贺福丽

  摘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联系科学研究领域和生产应用领域的一座关键性的桥梁,其在农业技术进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对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找出了目前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湖南;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策
  
  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是联系科学研究领域和生产应用领域的一座关键性的桥梁,如果没有农业技术的推广传播和应用,那么农业技术的进步将会十分缓慢。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技术进步的过程中以及推进新一轮的农业科技革命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对湖南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一、湖南省农业推广体系的现状
  (一)湖南农业推广体系的组织机构现状
  自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湖南农村建立起“省农技推广总站-地市级农技推广站-县农技推广中心-区农技推广站-乡农技推广站-村农村服务队-科技示范户”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1983年后,按“农业行政和事业分开、整合农技推广力量”的原则,综合县级栽培、土肥、植保等各类专业部门,形成了相对比较独立的农技推广中心。1995年,湖南省实行撤区并乡,区片站大多撤销,乡镇站也由于乡镇合并而减少。
  目前,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由种植业推广体系、畜牧兽医推广体系、渔业推广体系、农机化推广体系和农业经济管理系统5个农技推广体系构成,一共有9775个机构,其中省级有11个,182个地市级机构,县级的有1159个,而县级以下的则多达8423个。
  (二)湖南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现状
  湖南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若按专业性质划分,可以分为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和农业机械等各专业推广队伍;若按体制性质分,有国家农业技术推广队伍、集体农技推广队伍和农民技术员推广队伍。
  目前,湖南农业推广人员,省级和地市级有共有在编职工2199人,拥有职称的比例为53.70%(其中拥有高级职称的约占14.42%),五年之内参加培训的占比59.43%,65.31%的职工拥有大专以上学历,年龄在35岁以下的有27.94%。县乡两级有在编职工56884人,45.75%的职工拥有职称(其中拥有高级职称的仅有1.62%),五年内参加培训的占58.16%,在编职工学历在大专以上的占比31.70%,31.22%的职工年龄在35岁以下。
  二、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与市场要求不相适应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生产的微观主体是农户,其自身利益与技术运用的效益有着直接的关联,农户有追求技术的积极性。所以,农业推广并非简单的技术传递,而是涉及技术供求双方的利益,有规则有组织的经济过程。
  目前,湖南省现行的政府农业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要求不相适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农技推广人员的推广效果与其利益不挂钩,因而他们常常只注重完成任务,并不注重推广的效果,推广人员与农户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二是在现行推广机制下,农户常常只能被动地接受技术推广,而缺乏自主选择农业技术的权利,因此农民缺乏应用科学技术的主动性,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会对推广技术产生抵触情绪;三是片面地强调产中服务,而产前和产后服务相对比较薄弱。产前的信息服务及产后的加工、销售和储藏等服务在开展深度和广度上明显不足。
  (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各机构缺乏有效沟通
  农业科技的推广需要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相互沟通,互相配合,各专业机构协同作战,才能形成合力。然而,目前湖南省乃至全国的农业专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设置都比较分散,各专业系统相互独立、各自为政,种植业、畜牧兽医、渔业、农机化和农业经济管理各部分自成体系,分别对农户实施农业技术推广。各专业系统之间尚未形成统一整体,相互之间缺乏横向联系,从而造成了生产管理上的信息系统分散,有效信息量减少,因此,很难发挥整体效益,产生综合效应。另外,在农业技术推广总体投入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推广经费又要分多个渠道下拨,各专业机构在资源配置、职能和工作环节上的重复,更加剧了经费的紧张程度,加上各专业机构可能在工作上偶尔产生矛盾,这些内耗更降低了资金、人力资源和农用设施的有效利用率,使得综合服务功能难以发挥。
  (三)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不足,影响了农技推广活动的开展
  根据《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规定,“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推广农业技术所需的经费,由政府财政拨给”。从湖南省目前的情况来看,市级以下的各级财政很少单列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只有在某个机构承担了系统内上级下达的一些专项的技术开发、技术示范或者技术推广的项目时,才能得到一定的经费支持。
  湖南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多数机构经费不足,许多必要的农技推广手段和设备都相当欠缺,推广人员的福利待遇差,工作热情低落,工作效率不足,人员流失严重,从而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线断、网破、人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缺乏动力,不少农技推广机构处于瘫痪状态。
  (四)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不稳定,人员分配不合理
  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的工作环境相对较差,条件比较艰苦,再加上社会地位不高,待遇较低,这就决定了农技推广部门很难吸引和留住高学历、高层次人才。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中,“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编”的现象较为严重,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不稳定,到岗率较低,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站中技术人员改行情况尤为突出,这使得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比例在本来就不高的情况下更趋恶化,从而蒙受极大损失。
  目前,湖南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内人员分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较为严重,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整体人数不少,但是能够真正胜任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却较少。这个问题在县级推广机构表现尤为突出,由于县农技推广站属于全额拨款单位,工资有保证,因而众人纷纷涌入,导致人员膨胀,但是真正的专业技术人员却非常少。另一方面,县级以上的推广机构管理层次人员多,而乡镇基层实践层次人员少的问题长期存在。此外,推广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推广的内容比较狭隘。目前,在推广体系中约80%的人员是学农学、土肥、植保、遗传育种、畜牧、农机等传统专业,亟需补充蔬菜、果树、农产品储藏加工、产业开发、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等农业新型产业技术及管理人才。
  三、改革和完善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对策
  (一)构建适应市场经济的农技推广体系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技术推广的方法是一种单向的自上而下的过程,对技术的选择和决策是一种由上往下的逐层下达的过程,缺少基层农民的参与,缺乏基层技术应用的反馈。
  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农技推广体系,发展推广工作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思路。首先,要在充分认识到农民是发展主体的基础上,把过去“为”农民工作的思维转变为“和”农民一起工作的实践,要建立畅通高效的农民需求反馈机制。通过对农民需求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建立一个畅通的信息收发渠道,形成针对农民需要的、反应灵敏的需求反馈机制。其次,要建立制度化管理体制,实行用人聘任制、岗位责任制,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把推广效果与个人绩效挂钩,形成按绩取酬、奖勤罚懒的激励机制。此外,要创新推广方式方法。建立和完善农户参与式推广方式,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

  (二)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各机构之间的沟通,灵活协调
  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发展需要系统内各机构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协同作战,才能形成一股合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系统原理构建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将是一个典型的涉及众多要素的开放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高度“关联性”。
  在劳动分工原则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形成了部门分化,建立起不同专业部门,如农业技术站、畜牧兽医站、农机站等,以及农技推广部门、农业教育部门、农业科研部门。在市场经济条件和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需要多专业、多学科、多部门合作攻关。由于各单位、各部门的目标定位差异性、资源察赋差异性和行为偏好差异性,使各单位合作存在一定障碍。各单位、各部门只有通过建立灵活的协调机制,才可以克服有关障碍,才能加强合作,共同攻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三个部门,要积极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并且要加强横向联合,即各级推广机构针对各地的实际情况及技术市场需要,确立推广项目。横向联合将突破行业、行政区划界限,联合的原则是经济的联合,产业的联合,技术的联合,前提是产业区域化、生产专业化。
  (三)加大农技推广经费投入,确保农技推广活动的顺利开展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事业性工作,产生的主要是社会效益。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投入,建立农业技术推广基金和农业科技推广奖励基金,保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必需的技术手段和经费支持。
  首先,要要强化财政拨款的主渠道,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其次,要加大政府对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投入的比重,改革历史上形成的“重工业、轻农业”、“重规模、轻运行”、“重硬件、轻软件”的经费投入体制和管理方式。再次,建议从各级农业发展基金以及农业科技改进费中划出一部分作为农业技术推广基金。最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及税务部门也应采取积极扶持科技推广机构发展政策,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项目安排一定的专项贷款或低息贷款。
  (四)加快农技推广队伍建设
  农业推广是一门学科,一个行业,从业人员与其他行业一样,应该有相应的素质标准,必须建立推广员资格认证制度。要探索建立对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的科学考评和按绩取酬制度。要根据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农技人员的岗位职责,科学量化年度目标任务、设计考评项目和评价指标。其次,要积极探索县级业务主管部门、乡镇政府、服务对象三方共同考核一线农技人员的新机制,将农民群众的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次,要与奖金工资、岗位动态管理、晋升晋级、创优评先、继续教育等挂钩,充分发挥考评结果的激励作用。
  建立推广人员再学习、进修制度,使其知识、技能定期得到更新。根据各地不同产业布局对农业推广人员有计划地进行培训。提高推广人员同农民沟通、组织农民等现代推广人员所必须具备的技能。使其能通过与农民沟通,及时发现农民的多种需求,从而帮助农民决策。
  参考文献:
  1、高启杰.现代农业推广学[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张萍.中国农业推广体系改革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3.
  3、叶永芳等.关于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调查和建议[J].中国农技推广,2007(4).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28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