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遵义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费佐兰 刘雨欣

  摘要: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农业的发展要看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又是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农业技术推广对农业大县――遵义县的农业发展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文章对遵义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有利于遵义县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遵义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一、引言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到来,对我国农业生产提出了高的要求,对我国的传统农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传统农业下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人员理念的陈旧、运行机制的传统、服务内容的单一、服务方式的落后,这些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了。因此,发展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我国在全球化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是我国迫切要完成的任务。
  二、遵义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现状
  (一)机构设置
  遵义县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分为县、镇两级,有县级农业技术推广站有1个,有镇级农业技术推广站有31个。在县级农业技术推广站平行的业务科有5个,分别是种子站、辣椒办、土肥站、植保站及蔬菜办。每个镇的农技站都只是单纯的农技站,与其平行的还有农机站、植保站、种子站等部门。
  (二)队伍建设
  遵义县农业局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编制是12人,在岗人员仅是8人,在农技推广站中有2个农技推广研究人员和高级农艺师,在岗工作的人员都是专职,完全不是兼职,在岗人员的学历都是大专以上,其中有7人是农业技术专业人才,有1人是非农业技术专业人才,专业人士占在岗总人数的87.5%。
  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工作的地点是镇政府,是属于政府的一个部门。其中南白镇农技推广站的人员编制是11人,在岗人员是7人,没有农技推广研究人员和高级农艺师,在岗工作人员大部分是专职,仅有少部分在政府繁忙期会从事行政工作,全部在岗工作人员都是中专以上学历的农业技术专业人员,不存在非农业技术专业人员。
  (三)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
  遵义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的资金来源靠自己向省里直接申请项目资金,没有固定的资金拨款。如水稻工程创建65个万,粮增工程60个万。项目资金是由国家划拨,业务经费除了项目资金外就不存在其他的资金来源,人员经费也是由国家拨款,资金来源单一,无别的资金来源。项目资金申请后会根据各个乡镇的实际情况将经费划分给各个镇级农业技术推广站,县级农技推广站也会暂留一部分用于自身的业务经费。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每年有固定的工作活动经费,每年按在岗人员每人800元-1000元的拨款,除了这个工作活动经费和人员的工资外就没有其他的经费来源。其中南白镇农技推广站的推广人员每年要进行农技推广工作,每人800元的业务经费就用于此。
  (四)农业技术推广的方法
  农业技术推广方法是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为达到推广目标,对推广对象所采取的不同形式的组织措施、教育和服务手段。农业推广的手段,是指在传播农业技术时所利用的各种载体和媒体。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传播媒体的不断创新,推广方法有多种多样。但是遵义县农技推广站利用的推广方式都非常传统,采取的主要方式为以开会的形式下达命令、分发文本资料、进行新技术培训及其言传身教。遵义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每年都组织农民进行培训,平均每个月20次左右。乡镇农技推广站的推广方式为文本资料和言传身教。
  (五)推广体系的运行模式
  从各国农业技术推广发展的实践看,目前影响最大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主要有5种类型,即行政型农业推广组织、教育型农业推广组织、科研型农业推广组织、企业型农业推广组织和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在遵义县下设有31个农技推广站,在这些推广站中多数是属于行政型农业推广组织,遵义县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和南白镇都是属于这种类型的农业推广服务组织。
  三、遵义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遵义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现状以及遵义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全面分析,如今遵义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对遵义县的农业发展有着很大的贡献,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与不足:
  (一)农村生产规模化有待提高,农民劳动力素质低下
  自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以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已成为流行,导致组织化程度不高,不能形成规模化经营,技术受体的素质问题突出,新技术推广难度大,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但遵义县虾子镇是个例外,该镇的辣椒是成规模化生长和生产。
  多数农民从事生产仅仅都是为了满足自家的粮食需要,缺乏对新技术接受的动因,大量劳动力转移,使留在家务农的都是老人和小孩,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低,从而增加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困难。
  (二)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程度待提高,农技推广人才的缺乏
  从对推广人员的了解,农技专业人才的学历水平都不高,多数为中专和大专文凭,其中有关负责人还这样说到“干我们这一行的不要求学历都行,只要肯干就行”。此话充分证明农技推广人员的思想觉悟和素质还有待提高。虽然农技推广站的工作人员都会不定期的进行培训,以及到外省学习,但不定期的培训对他们知识的更新程度还有待提高。
  由于人员编制的限制,使得很多大学本科生不能进入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使得农技推广站中的人才缺乏,农业专业技术人才也不多,而推广人员的专业技术程度直接影响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三)体制保障不健全
  基层农技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下放乡镇管理后,县、乡财力均比较困难,全县各级对基层体系的基本建设、必要的设施设备添置、队伍的知识更新培训等实际投入明显的削弱,保障不力,难以承担农业发展新要求的大范围技术推广服务。一时缺乏必要的业务经费,科技宣传、技术推广、成果转化成为一句空话。多数乡镇领导认为农技推广事业可有可无,甚至乡镇农技站的独立财务管理多数被乡镇政府统一核算,资产由乡长随意处置,单位法人没有签字权和职工安排权力,这就使得农技推广职能难以履行。
  (四)服务渠道有待丰富,经费投资短缺
  遵义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基础设施缺乏,推广手段和方式落后。乡站没有最基本的实验仪器设备,即使是县级机构,也因资金投入不足,配套设备不足,设施、设备老化过时,服务功能下降,没有自己的“试验示范田”,基本处于“一张嘴、两条腿”的状态。乡镇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服务工作的方式落后,不能满足服务“三农”的需要。经费不足,更新知识难,新技术推广开拓创新更难。知识退化,大多数农技人员“用旧知识推广新技术”。技术人员培训少,有了项目却搞不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技推广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保障用于农业推广的资金,并应使资金逐年增长。”但现实中,遵义县许多地方农技推广经费问题并末得到妥善解决,相当一部分基层推广人员没有稳定收入。这严重制约了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使一些配套技术无法引进、示范和推广,影响了农技推广的工作效率,并且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近几年农技推广人员的流失。
  (五)农技推广机构、科研教育部门的有机结合有待加强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只是将已有的技术进行推广使得广范围的使用和应用而已,但技术的来源是个问题,而科研教育机构就是技术来源的主要源头。

  遵义县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和农业院校有一定的联系,但技术交流却很少,还有待改进。在该农技推广站中有一个辣椒研究所,有关辣椒的技术主要是来源于此,该研究所为农技推广站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如遵椒一号、遵椒二号等遵椒系列;但乡镇的农技推广站没有和农业院校、科研机构有机地结合,技术来源是靠上级的宣传。
  四、遵义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发展对策
  (一)多形式、多渠道提高农技推广队伍及农民素质
  高素质的人才是推广事业的根本,事业造就人才,人才发展事业,没有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什么事业也干不成。为此。必须把培养人才作为战略措施来抓。努力营造“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的环境,造就农业推广专队伍。
  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等方式,促进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和不断学习。主要的途径有:在岗人员的继续深造,以致推广人员的知识得到更新,以致不会老化;对农技推广骨干提供去高校、外省学习的机会;请知名专家到农技推广机构进行经验交流;组织农技推广人员到基层进行蹲点,给农民们解难答疑。
  遵义县外出打工的人员逐年增多,留在家里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因此在家的劳动力素质存在很大的问题,这样给农技推广工作带来了困难。对于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培训继续定期举行,并且派农技推广人员下乡给农民传授新知识、新技术、新经验等,还可以通过媒体、广播、声音、图片艺术、动画和视频信息的形式进行传播,以便新知识的吸收。
  (二)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
  创新管理体制,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行农业技术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制、技术职务竞争上岗制、目标责任考核追究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报酬、荣誉与绩效挂钩,奖勤罚懒,促使农技推广服务人员加强学习与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服务质量。
  另外,将乡镇的农技推广机构和县农技推广机构在行政上和在业务上有机地结合起来,完全形成垂直的管理体制,这样可以避免在管理体制上的双重领导,农技推广人员也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农技推广工作。
  (三)加大对财政的投资力度,培训农民龙头企业,扩宽投资渠道
  中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在推广工作中存在着一个资金短缺的问题,因此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资金投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加大投资的基础上,还要加强监督,在加大监督的同时还可以直接跨级管理。
  遵义县农技推广站都是行政型的农技推广站,投资来源单一,其实可以培养一个有文化并且渴望进步的农民成为当地的农民龙头企业,在培养他的时候跟他签订相关的合同,之后让其反哺农技推广站。
  (四)“产学研”模式,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单位的优势
  农业技术推广站与科研教育部门进行有机的结合才可能发挥更大的效益和成效,科研教育部门不仅可以为农技推广服务站提供技术来源,还是人员培养、人才素质提高、农民培训、骨干文化交流等工作的好地方。实际证明科研教育机构与农技推广服务站的有机结合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1、杨圣慧.泰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
  2、郭为民.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研究[D].广西大学,2006.
  3、俞守能.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
  4、袁纪东.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5、宫庆娥.滨州市县两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分析及创新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
  6、贾向辉.构建潍坊市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
  7、李婷.金坛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与发展对策初步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
  8、金会翠.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任重而道远――访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J].吉林农业,2010(2).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35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