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巴西二战以来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及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旺霞

  摘要:巴西有着反通货膨胀的丰富经验与教训,分析其二战以来反通货膨胀的实践,并总结其战后以来4个阶段反通胀的经验与教训,对于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给我们带来保持物价稳定进而保持政策稳定性与持续性以及资本项目开放需要遵循一定的顺序并应配合汇率制度等启示。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雷亚尔计划;物价稳定;持续性;汇率制度
  
  巴西与中国同属于发展中国家,长期遭受通货膨胀的折磨,其反通胀经验与教训都非常丰富且颇具意义,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和借鉴。根据其反通胀实践的特点,其二战以来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实践可以分为4个阶段,分析这4个阶段的反通胀货币政策进而得出相应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一、二战以来4个阶段的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
  
  (一)战后至1973年的第一次反恶性通货膨胀时期
  巴西政府于1958年制定了《货币稳定计划》,试图以严厉的货币政策控制物价上涨,但实际上并未实行。巴西第一次恶性通货膨胀开始于1959年,政府于1961年实行温和的货币扩张政策,实现金融活动指数化。1964年物价达到顶峰,上升了90%,从而导致当年军人发动政变。1964年军人执政后制定的《政府经济行动计划》(1964-1966)是巴西战后实施的第一个反通胀计划。此次反通胀实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964-1967年的“迅速渐进式”。即通过降低增长速度以达到压缩通货膨胀的目的,包括紧缩政府开支、极力控制货币供应量等措施。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改革是推行“货币校正制”,即对各种交易活动的指数化,存款、抵押贷款、工资等都根据近期的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这些措施使控制通货膨胀有一定成效。1966年,名义货币供应量仅增长15%,通货膨胀率降到了37%。但由于紧缩力度偏大,在通胀率下降的同时,年增长率下降到3%,并持续到1967年的第一季度。
  1967-1973年的“缓慢渐进式”。这一时期新政府对改革进行了调整,反通货膨胀的重点由控制需求转向刺激供给。这一时期的货币政策虽松动但不是为了弥补政府财政赤字,而是为了给私人企业提供更多贷款。在调整经济结构方面,通过贷款等给农业特别的支持以提高农产品产量,使其成为降低通货膨胀的“自发因素”。因此,巴西的通胀率进一步下降,1967年为24.3%,此后7年时间里基本上是下降趋势,1973年达到15.7%的最低点。在汇率政策方面,从1968年开始,实施蠕动钉住汇率制度,即本国货币一年贬值9-10次,贬值幅度一般低于2%。该时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积累了通胀率依然居高不下等问题。
  (二)1974-1979年的第二次反恶性通货膨胀时期
  1973年,国际石油大幅度提价,这对石油严重依赖进口的巴西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已经陷入严重经济危机,但巴西政府仍未将重点放在稳定物价上来,而是不惜大规模借债来继续其发展速度。外债从1973年的126亿美元增至1978年的435亿美元。虽然政府也曾放慢速度,一度采取“降温”政策,但政策摇摆不定。导致1979年货币供应量增加73.6%,当年通货膨胀率首次突破3位数,达到110.2%。这一时期反通胀政策缺乏连续性,走走停停。做法上采取紧缩财政以消除结构不合理因素,但效果不理想。原因一方面是政府没有根据经济形势变化调整发展政策,仍没有放弃追求高速度的发展模式,反通胀措施只是阶段性的补充办法;另一方面是进口成本大幅度提高,而鉴于其经济结构的缺陷,其抵御输入型通货膨胀的能力较弱。巴西的通胀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回升。随着通胀的恶性发展,巴西政府反通胀政策的力度也不断加大。此后《克鲁扎多计划》等计划陆续出台,其中,克鲁扎多和雷亚尔计划因其反通胀政策的特点和取得的效果而产生较大影响。
  (三)20世纪80年代第三次反恶性通货膨胀时期
  这一时期巴西的通货膨胀主要为债务危机所引发和加重。1978-1980年,进口费用急剧增加而出口受阻,加之国际贷款利率直线上升,使得巴西的国际收支逆差迅速增加。为了弥补逆差,巴西不得不大量举债。结果由举债发展成举债还债,由良性循环变成恶性循环。面对巨额外债及历史上最高的通胀率等,尔内政府提出“与通货膨胀作殊死斗争”的口号。其中最重要的反通胀行动是1986年2月28日颁布的“克鲁扎多计划”。其主要目标是抑制物价上涨,核心是冻结物价与取消指数化。主要内容包括:废弃旧货币克鲁赛罗,代之以克鲁扎多,1克鲁扎多等于1000克克鲁赛罗。其执行初期,通胀率曾急剧下降。但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1986年通货膨胀率在物价冻结了8个月后仍然达60%,1987年通货膨胀率达365.5%,创巴西历史纪录。其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指导思想上的失误。企图通过人为长期地冻结物价的办法制止通货膨胀,而忽视了控制货币的发行和消除财政赤字的努力,更谈不上消除通货膨胀的深层次根源。其次,政策经常变动,缺乏稳定性。计划原定冻结价格一年,但在一年中先后4次对物价进行调整,使人民对政府的政策产生怀疑。再次,长期冻结物价违反市场经济中依靠供求关系调节商品价格的规律,必然造成市场运行机制的混乱。
  (四)20世纪90年代以来反通胀货币政策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和90年代初,巴西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特别是90年代以来,其通胀继续以月率80%的速度发展,每年都是4位数,1993年达到2557%的历史最高纪录。为了抑制通胀,1994年7月1日,巴西政府实行“雷亚尔计划”(Real Plan)。名为雷亚尔的新货币,意为“真正的”,以取代旧货币,新旧货币的兑换率在6月30日为1雷亚尔=2750旧货币。以美元作为“名义锚”,雷亚尔与美元的汇率定为1∶1,在此框架下实行爬行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雷亚尔的发行要求有100%的外汇储备。一旦超过1美元兑换1雷亚尔,政府就会进行干预。巴西政府试图通过这一计划对通货膨胀进行根本治理,希望在钉住美元的基础上,利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实现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双重目标。与克鲁扎多计划相比,该计划采用了渐进的过渡方式,从而有效地降低了通货膨胀率,使通胀率从1993年底的2500%下降到1998年底的2%左右,但也造成了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并最终引发了综合性的金融危机。这与该制度下美元汇率的大幅度升值加剧了雷亚尔的高估程度导致国外资本大量流入继而大规模逃离巴西市场等分不开。
  面对危机,1999年1月13日,当时的央行行长洛佩斯正式宣布改革爬行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扩大雷亚尔兑美元的汇率浮动区间,雷亚尔随之急剧贬值。1月18日,巴西央行发表公报,宣布雷亚尔兑换美元和其他主要货币实行完全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至此,雷亚尔完成了从钉住美元到完全自由浮动的转变。但由于市场恐慌情绪久久不能消除,雷亚尔持续下跌,1999年1月29日雷亚尔兑美元的汇率跌至2.20∶1,创历史最低纪录。在雷亚尔计划崩溃后,为克服危机,防止通货膨胀反弹,卡多佐总统于1999年6月21日宣布巴西将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7月1日,通货膨胀目标制正式启动。起先定的目标为8%,2000年为6%,2001年为4%,2002年为3.5%,1999-2002年的目标区间调整幅度为±2%。2003年年初卢拉上台后,政府坚持奉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利率被大幅度提高。此后,巴西的通胀水平从2位数降至1位数,2003年年底降至7%。到2004年1月通货膨胀平稳的回到通货膨胀目标区间内。卢拉认为,价格稳定应该在制度上得到保障,此外,中央银行应该拥有相应的独立性。目前,随着巴西经济的逐渐增强及其外汇储备的大幅增加,雷亚尔对美元比价处于持续上升之中。巴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认为在当前形势不太稳定的环境下,2008年10月29日一致决定,继续维持13.75%的基准利率不变。为抑制通货膨胀,巴西央行从2009年4月份开始曾连续4次上调基准利率,将该利率从11.25%调高至目前的13.75%。

  
  二、结论与启示
  
  巴西反通胀货币政策既有其成功的经验也有其失败的教训,给我们颇多启示,其中最有意义的是其浮动汇率制度及其通货膨胀目标制的采用,这也是其反通胀最终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从中也可以看出物价稳定以及政策保持稳定性与持续性的重要意义。巴西在1974-1979年第二次反恶性通货膨胀时期没有注重物价的稳定而且紧缩性货币政策缺乏连续性、走走停停,导致政策效果不理想。在后来的反通胀政策特别是卢拉时期,比较重视物价稳定并且政府坚持奉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和紧缩性货币政策,政策效果比较明显。此外,巴西的例子说明了资本项目开放需要遵循一定的顺序,应配合汇率制度,有步骤地开放资本项目,并把握相应的时机与速度。一个国家要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应该首先放开对汇率的控制,实行更加灵活和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并在此前提下逐渐开放。应在把握其开放的合理时机的基础上掌握其速度与进度。过慢会延误时机,过快会导致危机的产生。这既是巴西等国带给我们的教训,也是对中国在汇率制度选择以及资本项目开放方面的一个重要启示。
  这些启示对于我们总结和分析中国反周期货币政策实践以及如何提高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等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借鉴与参考,具有重要的导向和启发作用,是我们不可多得的经验与财富。
  
  参考文献:
  1、邱崇明.发展中国家(地区)通货膨胀比较研究[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
  2、Paul Krugman.A Model of Balance of Payments Crisis[J]. 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1979(11).
  3、张宝宇.巴西的通货膨胀与反通货膨胀经验[J].拉丁美洲研究,1995(3).
  4、MANUEL A.R.DA FONSECA,Bra-
  zil’s Real Plan[J]. Journal of Latin American Studies,1998(11).
  5、Afonso Ferreira,Giuseppe Tullio.The Brazilian Exchange Rate Crisis of January 1999[J]. Journal of Latin American Studies,2002(2).
  6、Frederic S.Mishkin.Can Inflation Targeting Work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J].Festschrift in Honor of Guillermo A.Calvo,2004(4).
  (作者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作者为博士)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56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