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商业银行市场集中度影响因素及趋势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秦厉陈

  [摘要]中国商业银行市场集中度影响因素中,期初集中度、外资银行进入、并购、市场需求成长率与效率变量对集中度的影响为负,而产品差异度与集中度不相关。对趋势的分析表明中国商业银行市场集中度将会经历一个由下降到上升的过程,但是其持续的时间将取决于中国经济金融市场化的深度与速度。
  [关键词]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市场集中度;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6-0070-05
  
  伴随着银行业的对内对外开放,中国商业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人世以来,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使中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经历着快速的变革与调整,并将进一步改变中国商业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因此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无疑有助于了解中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化与发展,更好地掌握商业银行业的发展动态。笔者将以市场集中度作为衡量市场结构的指标,在不考虑进入与退出的基础上,运用1996-2005年间的时序数据,考察中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商业银行业市场集中度的发展趋势。
  
  一、相关研究
  
  自Mason和Bain(1951,1956)开创产业组织理论以来,有大量的文献开始运用该理论来研究市场结构、行为及绩效之间的关系,即S-C-P范式,而市场结构的主要度量指标就是市场集中度,但是市场集中度一直被作为外生变量,对于集中度影响因素的考察以及这些因素如何作用于产业集中度则有待进一步研究。汉纳和凯(1981)发现合并在提高1957-1969年间英国的产业集中度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韦期(1965)解释了合并对1926-1959年间6个美国制造产业的集中度的影响,并且发现内部的增长和退出要比合并对集中度的影响更大。卡布罗(2002)的研究表明,在美国7 500张信用卡消费群体中,前10家信用卡公司的集中度达到了20%,由于没有明显的市场壁垒,这种产品市场集中度的主要原因在于产品差异化。芝加哥学派的Stigler(1968)和Demsetz(1973)认为银行市场集中可能是效率提高的结果。Steven J.Pilloff(2004)认为,正是银行业的兼并和收购活动明显地改变了银行业的市场结构。
  国内初期的研究是从宏观金融结构层面涉及到银行产业的分析,从银行产业组织层面进行深入研究的有于良春和鞠源(1999,2000),两学者对中国商业银行主要业务种类的市场集中度进行了测度,全面阐述了对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的研究。其后,秦宛顺和欧阳俊(2001)以市场集中度为衡量市场结构的指标,研究了市场结构、银行效率与绩效之间的关系,郭建伟(2003)对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竞争程度进行了测度,刘伟、黄桂田(2004)则对运用SCP(结构―行为―绩效)框架及其从行业结构的角度揭示中国银行业主要问题的思路及提炼出的政策含义提出了批评,主张从产权的角度去改革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但是上述文献都没有对影响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集中度)的因素给出说明,而专门对该问题进行分析的有于忠、王继翔(2000)和林毅夫、章奇、刘明兴(2004),其中于忠、王继翔运用1986-1996年10年间的数据,对中国银行业产业集中度变化的决定因素作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产权结构及经营效率、期初集中度、产品差异性、市场需求成长率、最低经济规模等因素对中国银行业集中度下降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新兴商业银行高效运作对集中度的影响最大。而林毅夫、章奇、刘明兴从经济学的角度证实了经济发展水平和要素禀赋结构的特点、发展战略、管制和法律传统都对银行集中度有着显著的影响,金融发展水平提高会降低银行集中度,但这种效应是不太稳定,另外,对外贸易的发展会对银行集中度产生显著影响,而一国的企业、银行国有化程度、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格局并不影响银行集中度。
  然而上述研究没有考虑在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的影响,特别是在五年过渡期结束后,市场准入和业务准入全面放开后,外资银行影响不容忽视。另外,银行产业内日益增加的并购行为、改革后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的提高也是影响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需要加以考虑。
  
  二、数据与模型说明
  
  产业组织理论一般认为,影响市场集中度的因素主要包括:新厂商的进入、政府管制、期初集中度水平、最低有效规模、在位厂商采取的策略、市场规模、市场需求成长率、产品的差异性、产业内的并购行为等。然而,自1996年民生银行成立后,中国主要商业银行的布局基本已经形成,新银行进入很少,基本上都是在产业内的重组,如恒丰银行和浙商银行,2001年开业的三家农村商业银行也是在原信用社基础上改制而来,同时,由于于忠、王继翔(2000)的检验显示新银行的进入对结构的影响并不显著,故笔者不将其作为解释变量。同时,由于在中国当前情况下,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因此厂商通过采取定价策略对市场集中度的影响较弱,故将其纳入期初集中度合并考察。而政府管制和最低有效规模作为进入壁垒亦可纳入期初集中度进行合并考察。
  鉴于此,笔者最终将模型设为: 其中:
  CRt和CRt-1分别表示当期和上一期的市场集中度,取中国最大的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各年的资产、存款、贷款和净利润集中度的平均值而得。通常认为两者成正相关关系,原因在于传统S-C-P范式表明集中度与银行绩效之间往往存在正相关关系,将会导致集中度进一步增加,另外,在位银行往往能采取定价策略阻止新银行的进入从而增加集中度,在相反的情况下,期初集中度与当期集中度之间则呈现一种负相关关系。
  FB代表外资银行的影响,用外资银行总资产表示。外资银行的进入与外资银行各项业务的扩展会稀释中国商业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导致集中度的下降,故预期其系数为负。
  ME表示各年发生的并购次数,一般认为并购会增加市场集中度,但是如果并购是发生在中小银行之间,则无疑会增加并购后新形成银行的竞争力,造成大银行业务的流失,并进而导致集中度水平的下降。
  MS是市场规模,用各年存款货币银行类机构的存贷款总量之和表示,市场规模的扩大不仅会吸引更多的银行加入,同时也会导致当前产业内各家银行市场份额的变动,故市场规模与集中度之间应该是负相关的。
  GR代表市场需求成长率,用各年的存贷款总量增长率表示,较快的市场需求增长率将会导致市场份额的重新分割,该变量与集中度的关系同市场规模与集中度的关系较为相似。
  AD为产品差异性,产品或服务的差异性将造成银行利润水平的差异,处于竞争优势的银行将会凭

借其价格优势与成本优势取得较高的利润,因此,这里用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各年营业费用之和比上人员数之和表示,产品的差异程度越大,集中度水平将越高。
  EFF是效率变量,该变量由采用CES生产函数(不变规模弹性生产函数),根据数据包络方法(DEA)测度出的技术效率平均值表示。如果前四家银行的效率较高,集中度与效率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相反,如果其他银行的效率较高,则呈现负相关关系,在中国当前情况下,股份制银行的效率较高,因此效率变量的系数预期为负。
  在笔者所使用的数据中,外资银行资产项来源于各年度的金融年鉴,银行并购数来源于个人进行的统计,其他使用的数据均来自于欧洲金融信息服务商Bureau van Dijk与银行业评级机构Fitch Ratings合作开发的BankScope数据库。
  
  三、实证结果及趋势研究
  
  通过对上述模型的第一次拟合,发现拟合优度极高,并且以较小的P值通过了F检验,但是MS,AD变量均没有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极高的R2(拟合优度)值和较小的P值意味着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的问题,因此,在剔除t值较小的MS变量后,进行第二次回归,发现AD项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于是,在剔除AD项后进行第三次检验,发现总体的拟合优度很高,F检验显著,并且各个变量都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回归结果见表1)。
  
  从表1的各次回归结果可以看出:
  期初集中度CRt-1对当期集中度的影响为负,这一结论与于忠、王继翔(2000)的结论一致,也符合赵旭、蒋振声、周军民(2001)“市场集中度、市场份额与利润率不相关”和秦宛顺、欧阳俊(2001)“市场结构与银行绩效之间并无显著的统计关系”的结论,大银行较高的市场份额和较高的集中度并不能带来其利润与市场份额的增加,大银行亦不能采取有效的定价策略阻止新银行的进入和业务的流失。
  外资银行资产FB的系数为负符合预期,外资银行以其丰富的银行产品,先进的风险管理水平,将会造成国内商业银行市场份额的流失,稀释市场集中程度,但是在目前情况下,这种影响较弱,不过,随着2006年底5年过渡期的结束,人民币业务的放开,外资银行影响可能会得到强化。
  ME的系数为负,并且对集中度的影响较大,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当前的银行并购,大多发生在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之上,如1999年光大银行整体收购原中国投资银行;2001年浦发银行收购浙江瑞丰城市信用社,兴业银行收购浙江义乌市商城城市信用社,10月国际金融公司入股南京市商业银行;2003年招商银行收购盘锦市商业银行;2004年兴业银行收购佛山市商业银行,汇丰控股收购交通银行19.9%的股权;2005年渣打银行买下渤海银行的19.9%的股权。这无疑会增加股份制和城市商业的力量,强化市场竞争,故对其集中度的影响为负。
  市场需求成长率GR与集中度呈负相关,且最为突出,这与林毅夫、章奇、刘明兴(2004)的研究结果保持一致,市场规模与市场发展阶段是决定中国商业银行市场集中度的重要因素,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由资源约束型向需求约束型转变,经济起飞,金融资产快速膨胀与金融深化程度日益提高,中国的商业市场结构必将经历深刻的变化。
  产品差异性AD与集中度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统计相关关系,这集中表明当前中国各银行产品或服务严重趋同,银行间的竞争仍停留在较低层次上,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能力不足,各银行构建其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的能力较弱。
  至于效率变量EFF,其系数为负,反映了当前四家国有银行的效率较低,在当前中国各类银行效率比较中,股份制银行的效率最高,而一些城市商业银行的效率也要高于国有商业银行,根据张健华(2003)对2000-2001年间51家商业银行效率的计算,扣除不良贷款后排名,四家国有银行中只有中国建设银行进入前20名。
  以上分析表明,中国商业银行业市场集中度可能会进一步下降,但是从2001-2005年中国商业银行各个项目上来看,存在着背离的现象。其中,资产、存款、贷款三项的CR4集中度与2001年之前的趋势保持一致,呈下降的趋势,净利息收入集中度变化不大,略有下降,而净利润的CR却有上升的趋势。
  此种现象是由于在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传统银行业务的进入壁垒比较小,可复制性较强,同时由于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及“软信息”的存在,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在传统业务上不具有比较优势。另外,由于对不良资产处置进程的加快,导致其传统业务与总资产不断下降,可以预期我国商业银行业总资产、存贷款的集中度将会进一步下降。而净利润集中度的上升,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使得其效率与绩效有较大改善,表外业务的发展使得国有商业盈利能力增强,2001-2005年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平均资产收益率不断上升,同时采用DEA方法测算的国有银行效率值也表现出上升的趋势,另一方面表明中国银行体系内存在着大量低效或无效资产,以2005年为例,前10家银行的资产份额为72.288%,占净利润的比例为94.1%,这意味着余下的27.712%的资产只产生大约6%的净利润,如果再分别加上农行(2005年平无资产收益率为0.02)的资产份额13.837%和占净利润的份额0.72%,其结果是接近41.5%的资产只产生不到7%的净利润。
  可见,中国商业银行市场集中度仍将会有一个下降的过程,但是这种下降不会一直持续下去,随着中国经济金融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宏观调控由直接向间接方式转变,下降的趋势可能会发生扭转,这种扭转主要体现在三个因素上:国有商业银行效率的提高;利率市场化赋予大银行以更有效的定价策略进行竞争;大银行对中小银行的并购。但是这种由下降到上升的过程持续的时间难以确切地预知,它将取决于中国经济金融市场化的深度与速度。这一趋势也符合国际银行业在纵向上的发展规律。Tschoegl(1982)发现20世纪70年代所有国家的银行集中度都下降了。Bayer and Mote(1985)调查了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英国和美国在1930-1980年期间的银行业集中趋势,发现加拿大、德国和英国的集中度下降了,日本的变化不大,而美国、法国有所上升。Steven J.Pilloff(2004)发现美国最大10家银行资产和负债集中度分别从1980年22%和19%上升到2003年的46%和41%。以欧洲为例,结合Baver and Mote(1985)的研究可以发现1930-1999年间英国和德国银行业集中度经历了较为明显的由下降到上升的过程,与此相似,这种趋势可以在比利时、法国、希腊、爱尔兰、卢森堡等国集中度发展过程中得到证实(参见表2)。因此,结合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规模,可以认为中国商业银行市场集中度必将经历一个由分散到集中的过程。

  
  四、小 结
  
  笔者从产业组织理论出发,在不考虑进入与退出的情况下,借鉴相关研究,选取了期初集中度、外资银行、银行间并购、市场规模、市场需求成长率、产品差异度和银行效率七个变量,运用1996-2005年的时序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期初集中度、外资银行、并购、市场需求成长率和银行效率对中国商业银行市场集中度具有负的影响。期初集中度的结果与相关研究吻合,表明在中国银行集中度与绩效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外资银行较小的系数显示了在目前阶段其对集中度的影响还较弱,而银行间的并购可能是将来改变集中度的重要的因素。对市场需求成长率的计量结果表明其将是影响中国银行业集中度的最为重要的因素,而国有银行效率的提高则可能最终使集中度由下降转为上升。实证结果还表明,产品差异度与集中度不相关,反映出中国银行间产品和服务雷同,可复制性较强,竞争的层次较低,创新能力不足。
  综合考虑上述各种影响因素并借鉴国际银行业发展的趋势,笔者认为中国商业银行业集中度将会经历一个由下降到上升的过程,未来一段时间,集中度会进一步下降,市场结构更趋分散,但最终会转向集中,至于这种由下降而上升持续的时间,将取决于中国经济金融市场化的程度与速度。
  
  责任编辑:关 华
  责任校对:杰 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86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