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河南省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城镇化一直是我国学术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河南省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现状,从各地市城镇化发展速度、城镇化的结构的合理性、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分析了我省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河南省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基本对策和建议,为加快我省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应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深化改革;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镇发展环境;并注重产业支撑,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关键词:河南;城镇化;产业结构;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农村城镇化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它是以工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集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农村社会演进并通往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过程,是传统农村向现代城市文明的一种变迁,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河南省农村城镇化进程比较缓慢,水平较低,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已成为制约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1.河南省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
  1.1 河南省城镇化发展速度缓慢且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河南省地处中国中东部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大省,2007年以来,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稳定。城镇化率由2007年的34.3%上升到2012年的42.2%,增长了7.9个百分点。但是从整个增长趋势来看,河南省城镇化发展十分缓慢。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多年来一直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且保持几乎相同的发展速度缓慢增长,河南省2012年城镇化水平不及2007年全国的平均水平,比全国同年水平52.57%相比低了10个百分点。2007—2009年间,河南省的城镇化率从34.3%上升为37.7%,提升了3.4个百分点,全国平均城镇化水平由44.9%上升为46.59%,提升了近1.7个百分点,两者相差1.7个百分点,2009—2012年间,河南省的城镇化率从37.7%上升为42.2%,提升了4.5个百分点,全国平均城镇化水平由46.59%上升为52.57%,提升了近近6个百分点,两者相差1.5个百分点,两者差距相差不大。
  1.2 河南省城镇化结构不合理
  城镇化水平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集中体现,发展城镇化的基本目标就是发挥城镇集聚人口、产业、人才、资金、信息的功能,用过农村剩余劳动人口的有效转移,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使当地经济得到逐步提高。全省18个省辖市共同构建了河南省的城镇体系。城镇体系结构包括城镇规模等级结构和城镇空间结构。城镇规模等级结构指一定区域内城镇规模的等级分布,揭示一个区域内城镇规模的分布规律,反映城镇体系从小到大的序列和规模关系。
  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看出,河南省特大、大、中、小城市数目比为9:7:2:0,而全国的理想比例为1:3:9:27,很明显,河南省的城镇体系结构主要以特大和大城市为群体,城镇体系不健全,规模结构严重失衡;河南省偏重大城市及特大城市的发展,使城镇体系出现“一头重”的现象;中小城市所占比例太小,远远落后于大城市的发展,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联系困难,从而更是阻碍了小城镇的发展。河南省城镇规模等级不平衡状况较为严重,这种规模结构造成城镇体系的整体功能发挥受阻,大中小城市之间缺乏必要的有机联系;除郑州市为全国性中心城市之外,其余的几个特大城市全国中心城市作用不明显,商丘、信仰、南阳、驻马店等城市,由于撤地建市后的时间较短,尽管不同程度的扩大了市区规模,提高了综合竞争实力,但因城市实力不强,周边农村人口基数大,城市的辐射功能受到限制。
  河南省县级城镇发展很不充分,由于城镇的功能建设倾向于向“小而全”的方向发展,结果不能形成代表城镇经济发展的鲜明特色,城市之间缺乏明确的分工与协作关系,这不仅分散了发展力量,造成了 许多同构型的浪费,而且难以形成先进的现代化产业和较强的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
  1.3 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
  产业结构代表着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良好的产业结构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如表2所示,长期以来,河南省经济发展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且有逐年上升趋势,由2005年的52.1%上升为2011年的57.3%,上升了4.8个百分点,而第一、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小,且有不断下降的趋势,第一产业由2005年的17.9%下降为2011年的13.0%,下降了4.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由2005的30.0%下降为2011年的29.7%,下降了0.3个百分点,基本处于保持不变的状态。这表明了河南省现阶段的产业发展中,第一产业的比重有所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趋势缓慢,第三产业的比重几乎保持不变,这严重制约着河南省城镇化的顺利进行。
  1.4 城镇基础设施差
  城市化水平除了以人口城市化作为重要指标外,还包括城市的内部结构、城市的空间分布、城市设施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而城市基础设施是真正属于城市的不可移动要素,虽然河南省在城镇投资中,公路投资总量一直处于全国第一水平,但主要是高速公路的完成,省内干线公路改造,农村公路的建设任务还很重,与建设全国公路交通枢纽中心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城镇化进程中仍普遍存在着排水、供电、供热、电视网络、邮电通讯等公共设施的配套率低,城镇的道路规划、市场建设缺乏超前性、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较为严重,住宅建设远远低于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另外,相对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要求,河南省人均所得城市建设资金较少,人均享有的设施水平不高,特别是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严重不足。
  城镇功能难以完善,就业门路狭窄,劳动力、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能力要素的聚集能力较差,既不能甚好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且对城镇以外的农村人口以及企业的吸引力也会减弱。
  2.加快我省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对策及建议
  2.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对城镇数量的布局、城镇规模的把握以及城镇功能的定位上需要作出很科学的规划。在河南省的城镇化进程中应该把重点放在县城和具有区位优势、交通便利、资源优势以及规模优势的重点中心镇上来,不断地增加中小城市的数量,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梯度式发展的模式,加快完善河南省的城镇化体系,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
  2.2 深化改革,解决农民进城后顾之忧
  农村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应该渐进式的进行户籍制度的改革,建立与城镇化进程相一致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已经在城镇落户、有稳定工作的农民,根据各城镇的实际情况,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等方面逐步建立必要的社会保障制度,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福利待遇,以增强农村城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保证农村进城居民的基本生活质量。
  2.3 注重产业支撑,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农村城镇化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发展城镇经济,其关键是要建立支撑产业。农业是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原始动力,工业是推动农村城镇化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后续动力。城镇发展在选择支柱产业时,要考虑到所在地区的特点和优势,选择资金技术要求不高,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业的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河南是农业大省,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更应该把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结合起来,小城镇应该重点扶持能带动本地农业发展的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不仅可以奠定产业基础,而且能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速河南省城镇化化的发展。
  2.4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镇发展环境
  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展如何。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从多方面考虑和安排,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加强供排水、交通、能源、信息、文化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注意优化农村城镇的生态环境,要把防止污染、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镇发展环境,可以更好的吸引更多地企业到城镇进行投资和发展,进一步的推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梦奎,冯并,谢伏瞻.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2]张永良.农村城镇化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分析[J].农业经济.2004.2
  [3]高强.我国城镇化推进的模式及措施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5,5.
  [4]秦光荣.从建设小城镇入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J].华夏星火,2007,7.
  作者简介:赵爽(1988-)女,汉族,河南漯河人。现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人文地理学方面的研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955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