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要注重“三个转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振宇 苗景国
【摘要】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是关系到新时期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面对新时期的新挑战,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应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即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要转变, 教师的知识及能力结构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要转变。
【关键词】教师队伍 人才培养 能力结构 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使命,在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形势下,如何满足和适应国家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需求,高职院校将面临新的更加严峻的考验。任重道远,时不我待,高职院校要不负使命,完成时代赋予的艰巨任务,关键是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而师资队伍建设应着重使教师实现三个转变,即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要转变,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要转变。
一、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要转变
新时期高职院校为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必须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为此,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应实现如下转变。
1、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教师要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转变,构建积极的新型师生关系,即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教师应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既是学生的师长,又是学生的朋友,师生之间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师生间应是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关系。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平等、民主、合作、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教育教学的任务,达到教育的目的。
2、从以传授知识为主向以培养能力为主转变
高职院校实质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因此,必须把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摆在突出位置。只有知识而缺乏能力,特别是实践应用能力,是得不到用人单位认可的。只有注重能力的培养,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及时的、优质的就业。为此,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
3、从追求一技之长向复合型转变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实质是就业教育。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呼唤有知识的各类人才。随着人才市场竞争的激烈,对求职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单一的专门知识或者某一技能是远不够用的,用人单位往往更青睐于综合素质高,一专多能且全面发展的复合性人才。很多求职者之所以连吃败仗,总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究其原因,知识技能单一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要迅速适应这种转变,广大教师更应适应这种转变,认真培养心理素质好,适应能力强且综合素质高的全面发展的复合性人才。
4、从教书向育人转变
传统的教师职责为“传道、授业、解惑”,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理念已经不能再适应时代的要求。正如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实,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责任。因此,教师都要实现由教书向育人转变。同时,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和知识给学生们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努力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5、由稳定型向创新型转变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此,高职教师要转变观念,敢于打破传统的书本知识的束缚,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型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摆在教育的重要位置,鼓励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不能墨守成规,敢于提出新的观念,敢于提出质疑,敢于超越前人,并善于从周围的生活及社会中获得信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实现思维升华,进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二、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要实现转变
要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师仅有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不够的,还必须在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上,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实现转变,即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1、要掌握扎实的科学知识
高职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不但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现代最新研究成果,学科发展的趋势和前沿。同时,还要掌握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学知识,全面系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况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知识和技术不断涌现,知识更新的速度在加快,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诸方面的情趣和满足他们多方面追求知识的需求,促进学生健康地全面和谐地发展。
2、有勇于创新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教师要具有现代教育的科学理念,具有改革创新意识,有创新的勇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向你提出挑战,否定你的意见。教师要以身作则,勇于创新,在教学中大胆地陈述自己的思想,包括不成熟的思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形成浓厚的学习研讨氛围。教师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盲从于现有的结论,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去感染、带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3、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较强的实践能力是高职教师不同于普通高校教师的最显著的区别,这是由高等院校的办学宗旨决定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是实现“工学结合,校企结合”,而要完成这样的任务,教师只在课堂上在讲台上是无法实现的。所以,教师必须走出校门,走出课堂,置身于企业行业进行“实践”锻炼,抽出一定时间到企业工厂等生产管理第一线,去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在生产和管理的实践中成为革新能手、技术专家,进而成为本地区行业或专业的领头人,努力将自己培养成“双师”型教师,以不断适应工作的需要。
4、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新形势下,高职教师应既是教学的行家,又是教育科研的能手,是一个具有良好教育科研素质的教师。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做到能够发现问题,看到影响教学质量的症结,制定出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同时,还要不断地学习,勇于探索,追逐科学发展前沿,及时了解和掌握所教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和发展趋势,不断补充学术新思想,拓展学术视野,更新学术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履行一名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三、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要转变
高职院校要培养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必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而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而这一重任历史性地落在了高职教师身上。因而,高职教师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灵活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创新教学模式,才能不断适应工作的需要。
1、理论知识讲授法
有人认为,既然高职学生强调实践和应用,那么理论课可以少讲甚至不讲。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理论知识特别是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师必须认真讲授,学生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只有掌握好基本理论知识,才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自学和会学以及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否则连实践课也无法完成,即使勉强完成也达不到预期目的,很难保证授课的质量。这里关键在于掌握讲授的原则与度。本文认为,理论讲授应以“必要”和“适度”为原则,而不是系统而全面地讲授。
2、案例分析法
实践证明,案例分析法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方法改革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世界顶尖大学哈佛大学商学院主要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授课。对于高职院校某些课程采用案例分析法,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大学生们的就业指导课,采用成功人士的成功案例进行讲授,学生们不仅爱听、爱学,同时可起到示范和激励的作用。当然,在案例的选择上要注意案例的典型性和导向性。
3、模拟试验法
尽管高职教学改革强调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强调实验、实训、实习等三个关键环节,但并不是所有课程都能如愿实现,特别是某些高校受办学条件的限制,实践、实验手段不完备,实践课不能全开。在这种情况下,某些课程可采用模拟试验法,同样可以达到预期目的。如经济类的会计课的“模拟会计室”,法律课的“模拟法庭”等可以作为相关课程的模拟实验场所来进行授课,这种课给人一种身历其境之感,同样可以收到良好效果。
4、创新教学模式
要培育创新人才,与之相适应,必须创新教学模式。要采取有效措施,如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来创新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人才。
总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面临新时期的挑战,要积极应对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特点,努力实现上述三个方面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打造一支教学水平高、综合素质强,具有创新意识的优秀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 葛莉、屈海洋、李闷管:试论高职高专“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9(4).
[2] 杨涛、郑芳: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2009(3).
[3] 朱安涌、罗雪松:关于部建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5).
[4] 罗家玲、杨志军: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有益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10).
(责任编辑:唐石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11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