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育高职院校核心能力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喻红莲
【摘要】核心能力是组织可持续发展的根基。高职院校核心能力的判断标准看其是否具有价值性、独特性、难以模仿性、不可替代性。高职院校可从专业特色、管理创新、合作办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四方面逐步培育自身的核心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核心能力 培育
根据统计数据,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数量突破1100多所,高等职业教育在中国的高等教育领域占据着越来越多的份额。众所周知,我国高职院校大多从中等专业学校升级而来,其在管理制度、培养特色、专业设置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目前多数学校无法适应当前的的市场经济环境。高职院校要想实现自我突破,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进一步发展,必然涉及组织的竞争能力。而其中最关键点就是核心能力。如何培育核心能力已成为高职院校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核心能力的概念及内涵
核心能力的概念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加里・哈默(Garyo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公司核心能力》中提出根据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的定义,“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是否具有核心能力从四个标准来看:价值性、独特性、难以模仿性、不可替代性。
综合国内外的核心能力的定义,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核心能力是指高职院校通过对办学资源整合逐步形成的人才培养的能力,也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能给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和社会带来价值,创造双赢乃至多赢的独特的能力。
二、高职院校核心能力的判断标准
1、价值性
核心能力必须具备为顾客创造顾客所重视的价值的能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顾客才是决定什么是核心能力的最终裁判。高职院校作为教育产品的提供者,如果能保证学生在毕业走向社会后能具有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那么其核心能力就具有价值性。
2、独特性
独特性指那些现有和潜在竞争对手极少能拥有的能力。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适应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术应用性人才,这样其毕业生与一般大学毕业生相比,立刻能上手工作,职业技能性更强,具备自身的独特性。
3、难于模仿性
一般能力是可以被竞争对手轻易模仿的能力,只有那些不容易模仿的能力与技能才是有价值的核心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如果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有可能产生难以模仿的能力。
4、不可替代性
一种能力越难被替代,组织在行业竞争中的地位就越强。高职院校提供的教育产品要具有不可替代性,必须确保毕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和应用能力,尤其是应用能力胜过公办大学培养的毕业生。
三、高职院校核心能力的培育途径
1、形成人才培养方面的专业特色
高职院校必须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专业特色的建设,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进而得到更高的社会认可。在开展专业特色建设中可按如下步骤逐步推进。
(1)分析用人单位需求,适当调整现有专业布局。为了改变毕业生的知识体系及相关技能与实际工作衔接度过低的问题,高职院校需要对一些专业进行调整。专业进行调整时,必须多渠道灵活收集用人单位信息。第一手信息可通过到社会调研,充分了解地方、企业真实需要,从而在专业设置、培养方案的制定上更有针对性,使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反应到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中去。
(2)明确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很多高职院校的培养方案每年都在修订,但有特色的却为数甚少。制定培养方案的教师、分院(系)的负责人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清楚培养的人才能到哪些层次的单位就业。因此,广泛了解前届的毕业生工作单位层次,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以及毕业生对学院在培养过程中的意见,并把这些信息充实到培养方案中去。
(3)根据教学目的适当调整课程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一本教材,在不同的高校,其授课的内容区别较大,即使在同一学校,不同的任课教师,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高职院校可以在采用全国统编教材的基础上,在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由授课老师根据教学目的适度教学内容。比如说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大部分内容由任课教师主讲,其余部分聘请外面的企业家或教授来讲,通过二者有机结合,实现拓展学生知识面的目的。
2、发挥管理创新的优势
管理制度是管理体系得以运行的基本依据。高职院校在形成和提升自己核心竞争力时,要注重学校管理的创新。这种创新具体体现为学科建设、用人机制、竞争机制等方面的创新。
在学科建设方面,可以考虑系主任全权负责制,由其根据本系学科特点选聘各室教研室主任具体负责,学院教学事务部进行工作的落实与监控,逐步完善高职院校在学科建设方面的薄弱环节。在人员任用方面,应学习激烈竞争中的企业,在学校内部逐步建立起“按需设岗、公开竞聘、竞争上岗、优胜劣汰、聘约管理、从严考核”的用人机制。在竞争机制方面,打破以往学校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的现象,完善“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相关制度。
3、合作办学
高职院校要在激烈的教育市场中获得发展,还应从外部的途径加速核心能力的提升。
一方面,高职院校之间应加强合作与交流。同一区域的院校可以通过教育合作协议或联合组织等方式形成长期合作联盟,在师资队伍、教学资源、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对口合作,同时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进行协作竞争,最终达到双赢结果。
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走产学研办学之路。通过和意向企业合作,进行学生实习管理,让学生进入企业,体验到在学校难以经历的培训氛围,掌握在学校及课本上学不到的业务技能,为实现校企“零距离”、理论与实践“零间隙”、毕业上岗“零过渡”打下良好基础。
4、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目前用人单位更看重毕业生以职业能力为主导的综合能力,包括职业技能、人际技能、动手能力、市场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要造就具有良好就业竞争力的毕业生,首先要优化专业结构,发挥学院的专业特色,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优势专业;其次,要建立一定数量的实习基地。在实习基地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从工作实践中学会相应的工作技能。教师应认真指导,认真考核,逐人过关。此外,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工作应贯穿于学校的教学工作中,避免临近毕业才开展就业培训的“临阵磨枪”的行为。
在大学生就业大军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将会占有相当的比重。作为高职院校的“产品”的学生,其能否顺利就业,能否在社会上经受考验并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根据生源特点和办学实际,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力,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四、结束语
核心能力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高职院校的管理者本着摸索的精神,边学边干。要从专业特色、管理创新、合作办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四方面入手。高职院校通过核心能力的培育,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从而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反过来,优秀的毕业生和高的就业率是学校核心能力的市场反映。
【参考文献】
[1] 杨锡怀、冷克平、王江: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刘逸君:论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6(3).
[3] (英)唐纳德.索尔等著,李朱译:创造优势.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32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