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海呀,大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贺超

  今年的夏天,去了一次东戴河,晒得半死。
  人一定是从海里登陆陆地发展的,不然为什么看见海,就会觉得那么亲切。相对于北戴河的人头攒动,东戴河想当然地多了些许安静和自在。我说一点,估计就直接吸引大家——车可以直接开到沙滩上。坐在车里看夕阳,怎么样?美吧。
  泡在海中央,抬头看碧空如洗的苍穹, 整个人就有融化的感觉。海水不时起起伏伏,人就随着风的方向漂浮,不用想,不用动,你自然找得到自己的彼岸。
  那一刻,想起了吕克·贝松的电影《碧海蓝天》。
  我喜欢海,却生在陆地。所以看见海的时候每每会有流泪的冲动。同时,内陆生长的人,似乎对海洋又有一种天生的恐惧。还记得第一次看见海的时候,一片汪洋,毫无生机,真的很失望;而之后看见亚得里亚海,这才有了海的概念。是大海,就得是碧蓝的,是深沉的。
  认识吕克·贝松,是从《碧海蓝天》开始的。电影讲述了关于友谊的真诚,也讲述了爱情的炽热。杰克和亚舍从小在一起长大,一起潜水,亚舍目睹了杰克的父亲潜水遇难,于是两个人成长的轨迹发生了变化。
  长大后的他们一个还在原地踏步,一个在雪山潜水。命运的巧合让他们相逢在新的潜水赛场上,于是新的友谊伴随着他们生命的华章开始了一段难忘的记忆。杰克的阳光和单纯,亚舍的粗犷和浪漫,在这部和海有关的影片中,用男性的柔情战胜了海水的不羁。
  当吕克·贝松把镜头面向大海时,仿佛摄影机是在海面上飞速滑行一般,流畅的运动轨迹飞速地掠过海平面,视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开阔,甚至像是超越了真实的目力所及。吕克·贝松呈现给我们的大海,静谧、单纯,层层递进的波光粼粼,这样的大海,可以启蒙一切蒙昧的思想,启迪一切未知的想象。
  在电影里,我们时而看见南欧小城在阳光下洁白耀眼的房屋和街巷,时而看见南美洲草原上的狂野风情。地中海碧蓝的海洋,海豚和男主人公杰克在月光下,在波光粼粼的大海里,自由的嬉戏。希腊,银色的海,飞过白色的巷,孩子跳动的身影……诗一样的画面,这就是碧海蓝天。
  这是一个孩子所看见的大海,和所有刚刚面对这个世界的新生命一样,简洁、单纯。这样的大海,这样的生命,彼此相互依偎,相互映衬。电影里的杰克像一个初生婴儿一样,他也很单纯,无论是在他的幼年,还是在他成为潜水比赛冠军之后。 大海湮灭了杰克生命里太多太多宝贵的东西。湮灭了他的父亲,他最好的朋友亚瑟,湮灭了杰克寄托了爱的一切、一切,他们都是以潜水的姿态沉潜到了海的最深处,他们都先杰克而去了。
  影片结尾,杰克毅然决然地沉潜到海底时,这种无休止的对于深海的皈依达到最高潮。我想,一个人对于他自己内心的沉潜是永无止境的,当你摒住呼吸,当你潜入幽蓝深海,当海由浅入深,海洋的光晕也同样由浅入深,当你的四周什么都不复见,只有一星半点的探照灯光,照你下沉,照你沉潜,当你起初要命的恐惧逐渐褪去,当你只是一味地感觉你在滑落、滑落……
  这是电影里杰克描述的海底:“你知道怎么样才能遇见美人鱼吗?当你游到海底,那里的水更蓝,在那里,蓝天变成了回忆,你就躺在了寂静里,呆在那里,决心为她们而死。只有这样,她们才会出现,她们来问候你,考验你的爱。如果你的爱够真诚,够纯洁,她们就会和你一起,然后把你永远的带走。”
  以大海为题材的影片很多,《海上钢琴师》的传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未知与不羁;《环太平洋》的暴虐和绚丽;《海洋》的波澜壮阔与残酷无情……但这部《碧海蓝天》营造的海的静谧让人沉醉。看完这部电影,很多人冲向了地中海,寻找那一抹蓝,还是很有价值的。因为去了,就会发现:真的值了。
  回到现实,东戴河归来有些日子了,上半身蜕皮的趋势减缓,海边的自由自在换来的代价是被彻底晒伤,在“秋老虎”肆虐的九月,依旧一出汗浑身痒痒,为了形象又不好人前扭动,只好在无人处,找树或者墙角蹭一蹭,这算是“扮狗熊”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644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