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大学校园文化的陶冶功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魏敏敏 谢晓亮

  【摘要】大学校园文化是在大学理念的指导下,经过全校师生长期营造、积淀而成的文化气息和精神氛围,是对师生起着潜移默化和重大约束陶冶作用的一种意识形态。大学校园文化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创新意识、批判意识及人际协调能力等方面具有陶冶功能,要更好地发挥其陶冶功能,应该从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完善校园文化职能特征、提升校园文化境界、重建校园文化功能四个层面进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关键词】大学 大学校园文化 陶冶功能
  
  大学作为全校师生朝夕与共的场所,长期生活其中必将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这使得大学不再是冰冷的僵硬的建筑群,而成为带有自身独特的文化气息的人化世界。在环境的陶冶和感染下,师生或有意或无意的调整自己的行为价值观,从而心胸开阔见识通明生活美满。而在这其中发挥作用的就是大学校园文化。
  
  一、大学校园文化及其陶冶功能
  
  1、内涵
  大学校园文化作为大学发展的基石,是在大学理念理想的指导下,经过一代或数代人的努力,长期营造积淀下来一种文化气息和环境氛围。它与大学文化不同,后者是更宏观的大学共性,而大学校园文化是具体的个性的,由于历史、地理和特定时空背景、特定主体的不同又表现出其独特的特点,彰显着各个大学独特的精神内核,是“一个大学赖以生存的根基和血脉,也是大学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黄薇从文化形态学角度出发,把校园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方式文化、精神文化三种,其中,精神文化是师生共享的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规范、文化传统、集体舆论以及各种认同的文化意识,是校园文化的内核。本文就从这三方面对大学文化的陶冶功能进行分析,并着重探讨精神文化层面的陶冶功能的发挥。
  2、陶冶功能
  “学校文化所营造的是一种氛围和环境,其外显形态是优美、文明、整洁、有序的学习工作环境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其内隐形态是以教风、学风和校风、学校传统、价值观念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系统,对人的行为和情操起着规范和陶冶作用。人们对这种观念系统的认同内化过程,则是文化对人的陶冶和塑造过程。”今天的北大精神堪称个中典范,蔡元培先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治学理念凝铸起自由开放民主的北大文化,使得一代代北大人始终屹立于中国时代的峰巅,高扬着最先进最革命的大旗。
  (1)良好的校园物态文化的陶冶功能。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的图书资料、先进的文化设施和网络资源,在给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给人以审美愉悦、优雅向上的精神力量。它是校园深层精神文化的物质表现,是实在可感的外在环境氛围。校园作为学校师生长期留守的场所,从教学设施、实验器材到餐厅宿舍、操场草坪,每一部分的设置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牵引学生的生活感受、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
  (2)完善的制度-方式文化的陶冶功能。校园作为一个雏形的社会,必须靠良好的制度-方式文化约束、调控师生、生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各种关系,促进和谐校园的建立。制度-方式文化不仅包括学校有关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学生守则,也包括学校长期形成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生活行为方式,是外显的大学特色的标志之一。在良好积极的制度-方式文化的熏陶下,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认可内化这些标准并以之行事,逐步成长为学校社会所需的人才。其最明显的表现即校纪校训,代表着学校主流的道德意识和是非观念,对学生起着导向和规范作用。
  (3)强大的精神文化的陶冶功能。如果说物态文化、制度-方式文化对学生的熏陶作用还是间接的迂回的话,精神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精髓,无疑是直接作用于学校群体的强大的驱动力和指引力,并从根本上决定着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可能的发展水平。这也是现当代中国高校校园文化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校园精神文化使得整个大学上下形成一股合力,向着共同的价值目标、文化精神迈进,人们不自觉地跟随这种文化意识,从而人格不断完善成长,精神不断充实丰富,能力不断拓展开发,从而成长为完善发展的个体。
  
  二、发挥大学校园文化陶冶功能的意义分析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中讲其通识教育之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此种人需具备四种能力:有效思考的能力;清晰沟通思想的能力;能做适切明确判断的能力;能辨识普遍性价值的能力。校园文化的无处不在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充分挖掘运用特有的陶冶功能,为大学生存寻找出路,同时不断向着培养“完整的人”的终极目标前进。
  1、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人格教育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它包括促进与意识倾向相联系的气质、性格、爱好、品德、操行、观点、态度等人格因素健康发展的各方面教育。人格健全者,内部心理能和谐发展;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运用到生活、学习、工作和事业上。大学校园文化作为师生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群体意识,对人格的塑造陶冶功能是其最主要的作用之一。它通过全校师生共同创造认同的价值观念、精神氛围、文化传统和行为规范,于无形中加于学生的身心各方面,调整和规范学生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将其塑造成一个完善健全的个体自我。它在校园里、课堂上以及全校师生的精神风貌上广泛存在,无时不刻不在熏陶影响着学生整个的人格形态。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学校作为创新人才的摇篮,担负着国家振兴的重任。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就成为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而校园文化既是一种学校传统文化的积淀,又是一个不断创新培育的过程。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校园文化新的内容,而其独特的陶冶感染功能,使得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再是大而无当的高论。在一个集体求进步求发展的校园里,必然存在一种民主开放的文化,不断吸收最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理论,并对之融合改造和更新,自觉担当起时代的引路人。另外,校园内频繁的学术交流和宽松的环境会促使各种思想火花迸发激荡,形成一种集体创新的合力,从而培养起校园师生的创新意识和非凡的创造力。
  3、培养学生独立的批判意识
  在日趋发达的今天,面对民众对平等和开放的呼声,很多学者呼吁大学走出象牙塔,向社会敞开。诚然,传统的象牙塔风格离群索居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市场需求脱钩,的确不太符合当今社会的新形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学可以放弃独立的精神以及真善美的追求,一味地迎合社会,成为社会的服务站,这样大学就彻底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大学文化应成为社会的一剂清新剂,镇定浮躁的人群,适时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引导社会踏实稳步发展。
  4、培养学生的人际协调能力
   21世纪是一个开放的世纪,不再一味强调伟人的作用,更需要人们携起手来,在合作交往中获得个人的成就和完善,所以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团体文化,通过创造宽松和谐的精神气候和融洽的文化氛围,从根本上消除青年学生心理和情绪上的自我干扰和相互摩擦,减少内耗,协调人际关系,从而使个体的潜能得到创造性的开掘和发挥,反过来增强学校一致和谐的精神气息。
  
  三、发挥大学校园文化陶冶功能的策略
  
  1、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完善学生健全人格
  (1)物质文化环境层面。良好的人格建立需要一个安静和谐、优美宜人的校园环境。学校的校舍风格、教学楼设计、教学设备的完善程度以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娱乐活动,如果利用恰当,均能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同时,在团体合作的氛围中还能增强青年学生的集体观念,取长补短,互相鼓励,互相支持,从而养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及积极的个性品质。

  (2)精神文化环境层面。在大学校园里,教师是学校的核心,代表着校园文化的面貌。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即教授。大学生处在一个求知欲特别强烈的时期,事事要求参与,文化需求广泛,迫切地需要一批有着良好人格品质的教师做榜样,从而向正确的道路上前进。教师渊博的学识、良好的教风以及非凡的人格魅力是学生心目中的精神标尺,学生会不自觉地跟随这面旗帜,完善自身的人格素养,形成高尚的纯真的精神诉求。因此,教师作为校园文化的传承者,应该从自身做起,充分意识到为人师表行为示范的表率作用,积极完善自身人格修养,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坚持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真正发挥好精神领袖的作用。
  2、完善校园文化职能特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首先,从校园文化观念和管理方式上讲,只有允许学生充分思考自由表达,鼓励他们尽情展现自己的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才不是空中楼阁。因此营造自由民主的氛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提倡多元开放的校风,可以于细微处给师生以信心,引导师生多角度地思考,刺激创造的火花。其次,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讲,学校应设置广泛而开阔的学习内容,丰富学生的事业和情怀,见多才能识广,创造力开发的途径才广阔。教学方式也应灵活多样,理论与实践相联。另外教师自身的创造性也会影响着学生的创造思维,多种解题思路,开阔的视野,对问题的独特见解会给学生以很深的印象,并促使其不自觉地开动脑筋,自己动手找到问题策略。另外,校园的各种文化学术活动,以其丰富的形式多彩的内容,激发起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其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思维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活动中师生可以最大程度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3、提升校园文化境界,增强学生批判意识
  首先,校园文化应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与时俱进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其次,教师的任务不仅在教书育人,更应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看待问题,而不应一味迎合社会,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另外,教师自身也应保持独立的风骨,为真理知识而战,这在学界知识贬值、职称至上、学术造假猖獗的今天是十分严峻的挑战考验。再次,学校应该多开展一些辩论活动,允许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这对锻炼思考力是很有帮助的。
  4、重建校园文化功能,发展学生人际协调能力
  在课堂内,教师必须让学生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密不可分性,以及与人合作的必要性,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增强学习趣味性的同时,有意识地加强人际合作和交流。在课堂之外,各种高雅而有益的文化场所和活动让师生都参与其中,在交往中学会沟通技巧,同时促进和谐关系的培养,人与人之间更加和谐融洽。
  另外,学校不妨建立科学的心理咨询机构,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常见问题进行指导,消除人际障碍和摩擦,建立良好的心理氛围。如此上下一致,校园内必将形成强大的凝聚力,约束激励并陶冶学生的行为和性情,促进良好人际协调能力的养成。
  
  【参考文献】
  [1] 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2] 寿韬:大学校园文化的设计与实践[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3] 储朝晖: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与反思[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4] 刘吉发、李刚: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研究[M].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5] 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 段作章:大学校园精神的内涵探析[J].江苏高教,2007(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85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