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生态性.宜居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本文阐述了当前生态住宅建设单向性的问题,即过分强调生态指标或生态称号,而忽视了生态应给人带来的真正的、直接的利益。由此提出通过双向思维进行生态住宅建设,并通过国外一些生态住宅设计和评估体系的介绍来阐述如何通过双向思维体现生态住宅的优越性。
  关键词:生态住宅、双向性、生态、宜居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urrent ecological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unidirectional problem, namely, too much emphasis on ecological index and ecological title, but neglect ecological should bring real, direct benefits. The ecological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by way of thinking, and through some ecological residential design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foreign introduction to explain how the bidirectional thinking embodies the superiority of ecological residence.
  Keywords: ecological residential, bidirectional, ecological, livable
  中图分类号:Q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 引言
  
  关于生态建筑的探索研究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出现了通过采用新技术、新材料等使建筑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基础上减少对能源、资源的消耗。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倍受重视,许多国家政府都开始大力倡导发展生态住宅。近年来,我国生态住宅建设也受到重视,围绕节约能源、减少污染进行了不少研究开发,也推动了生态住宅的建设。
  2 我国生态住宅建设的单向性
  由于我国对生态住宅的研究起步较晚,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实践经验的积累,故而存在着一定问题。笔者认为,我国对生态住宅的认识过于强调其生态技术和生态指标本身,而忽略了生态住宅的使用者的利益和感受。往往谈论生态住宅时,大多涉及到能源系统的优化和节约、对环保建筑材料的大力推广、对生态技术的开发和推广等,的确,生态住宅的主导理念就是促进节约资源、防治环境污染,推进可持续发展;但是,住宅的使用者是人,在强调生态住宅技术标准的同时,不应忽略创造健康的、舒适的、同时可能是经济的居住环境。
  当前,我们对生态住宅的理解是“生态”和“住宅”,前者需要符合其作为节能、环保的要求,而后者就是一般意义的居住概念。换言之,“生态”似乎是关系到宏观性、全局利益的层面,往往和直接使用之的居住者关系颇浅,并没有直接利益关系,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宗旨,也阻碍了生态住宅发展的动力。另外,对于生态住宅的节能、环保需求来说,其作为公共利益,个体固然有义务来分担,但其主要的承担者应该是国家和政府,而当前的状况往往是通过开发商之后将“生态”这部分附加值完全转移给居住者,而这些出了高价的消费者却获益甚少。而且由于生态材料未有效论证或施工的不过关,往往使生态住宅在使用中出现很多麻烦。
  3 双向思维模式的探讨
  生态住宅的“生态”如果脱离了人本身,也就失去了其意义。生态应该是涵盖双向层面的意义,一方面其必然是公共层面的,通过对生态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应用,减少对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保护周围的环境;而另一方面必然是居住个体层面的,通过生态技术、设备的运用,切实提高居住环境的质量,在居住者可承受的经济范围内提高健康、舒适性。通过公共和个体双向利益的思维模式,实现生态住宅真正的“生态性”,从务实的角度促进生态住宅被广泛接受和推广。
  3.1 方案设计中的双向思维
  在项目开发和具体设计的一开始就应该建立双向思维,同时考虑“生态”带来的公共利益(环保性)和个体利益(宜居性)。以日本东京的“共生住宅”1开发项目为例,其由东京市政府在90年代末开展。“共生住宅”主要目的是在强调地区发展的同时考虑全球环境的城市社区,并为居民创造一个健康的居住环境,并鼓励他们参与到城市建设和投身环境保护中。该项目提出了以环境为基础的共生机制:即全球环境保护、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存、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三者的共生。其中又比较强调后两者,其与项目的影响关系较大。在该核心理念下提出:在环境和谐方面考虑生态影响和循环系统、考虑建筑内外部的和谐、与当地社区文化的融合、支持居住地区的生态行为;在居住空间层面强调居住外环境的自然生态性、室内环境的健康、安全、舒适性,塑造一个丰富的邻里社区。在具体的住宅设计方案中,为了促进环境和谐、利于节能环保,采用了高性能玻璃材料、太阳能电池、节水厕所、污水处理池、独立的垃圾处理、肥料收集循环室、以及对户外环境的水系、植被的保护等。此外,强调了生态技术给居住者提供的便捷和舒适:如通过对太阳能的利用调解阳台的气候,以及设置落叶的植物棚架调整遮荫,营造舒适的半户外居住空间;利用南面落地窗的可调节性及北面开
  图1 共生住宅设计构思
  (图片来源:《生态城市优秀案例研究》)
  敞式阳台来接受阳光和自然通风;利用天花板接受太阳辐射以及内置式风扇设备构成取暖和降温系统;以及省电式家用电器、双层楼板等。这些都是可以让居住者直接感受到的生态效益。
  在生态住宅设计中除了考虑其对使用者舒适性、健康性的要求外,应尽量节约成本,例如房屋材料和建设方法采用生态技术和传统技术相结合的方式,生态设备可尽量采用简单有效的形式;另外,通过公众参与和信息反馈机制使生态住宅更符合使用者的需求。总之,生态住宅的设计应该是基于居住者使用的利益,其只有满足居民的需求和可承受力,对资源节省、环境保护的考虑才会变得可行和有意义。
  3.2 建设评估中的双向思维
  对生态住宅实现目标检测的量化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必须建立相应的评估体系2。通过评估比较清楚地显示住宅在建成后生态环保、节能及使用等方面的性能,从而确保生态住宅的良性。我国在这方面仍比较薄弱,缺乏对建成的生态住区的有效评价。
  这方面可以从英国建筑研究院环境评价系统(British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ology, BREEAM)中得到一些启示,该评价体系是世界上第一套绿色建筑综合评估体系,现已成为国际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建筑物环境影响评价手段。BREEAM的成功源于两方面的特性:一是其能将范围宽广的环境问题涵盖于一套评估体系中,二是其以一种可被广泛理解和接受的方式给出评价3。而其为何能被广泛接受则需要从该评价体系中寻求答案。以英国生态住宅评估体系(EcoHomes)为例,其是BREEAM关于住宅建筑的版本。在EcoHomes体系的作用下,其效果是实现多方的共赢,包括管理者、居住者以及开发者。其首先满足居住者的利益和需求,创建更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并能及时回应使用者对住宅的要求;其次要符合环境改善政策,满足公共性的利益,其做为一种管理工具监测和报告住宅的生态性能;另外发展商利用该评价体系的评分奖项去促销和推广其房屋。
  可见,EcoHomes体系是以实现公共和个体两方面总体利益为目标来制定和执行的,利用该评估体系使得设计者、开发者在生态住宅设计和建设阶段必须同时考虑住宅的生态性和宜居性两方面,从而促进生态住宅健康稳定的发展。我国近年也初步建立了生态住宅技术的评估体系4,主要侧重于资源节约(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环境改善为标准以及对生态住宅产品的系列化开发、集约化生产和商品化配套供应。因此,在生态住宅评估手册的进一步升级改善中,应加强生态技术和产品对使用者利益的改善和维护,保证在生态住宅建成后其居住者是真正受益的,能真正享受到“生态”带来的乐趣,包括舒适性和经济性等。
  
  
  图22007年BREEAM优胜项目
  (图片来源:http://www.breeam.org)
  4 结语
  推广生态性的意义不应该是为了展示我们的理念是紧跟潮流、可持续的,而是应该从务实的角度出发,兼顾国家的长远利益和个体的直接利益,创建生态的、宜居的、经济的居住环境。让“生态”的益处真正落实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人们主动的支持和推广生态居住,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在方案中体现双向的思维,以及管理人员重视并加强具有双向思维的后期评估。
  
  
  
  注释:
  1 共生住宅在东京第三个长期规划中提出,并提出了“回收再生导向的城市发展”概念,重新调整有关环境问题的社会价值
  2 引自李湘洲,生态住宅的目标体系与评估
  3 引自蒋兴林, 卜增文等,基于BREEAM评估体系的绿色建筑节水标准
  4 如《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由建设部2001年组织国内外的建筑与生态专家共同编撰
  
  
  参考文献:
  1 [西]Miguel Ruano,吕晓惠译. 生态城市——60个优秀案例研究. 中国电力出版社
  2 李湘洲. 生态住宅的目标体系与评估. 中外建筑2004.02
  3 蒋兴林, 卜增文等.基于BREEAM评估体系的绿色建筑节水标准,江苏环境科技,2006.12
  4《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2002 第二版)》要点
  5 BREEAM-FACT FILE,VERSION3,2007.02
  6 曹伟,城市、建筑的生态图景. 中国电力出版社
  7 秦佑国,国外生态住宅评估体系,中国环保产业CEPI,2004.04
  8 http://www.breeam.org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5192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