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方向及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 魁

  摘要:当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从上世纪90年代的一种无形趋势,演变为如今日常经济生活中的现实状况时,我不得不对中国金融行业在世界金融全球化中所处的位置和未来的发展动向进行重新审视。本文在分析金融全球化的含义、特点的基础上,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方向及策略展开几点思考。
  关键词:金融全球化;风险防控;外资银行;海外业务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0.08.05 文章编号:1672-3309(20lO)08-060-03
  
  金融全球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内在驱动力和必然要求,当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从上世纪末90年代的一种无形趋势,演变为如今日常经济生活中的现实状况时,我们不得不对中国金融行业在世界金融全球化中所处的位置和未来的发展动向进行重新审视。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主体,是我们所关注的重点。
  
  一、金融全球化的含义,特点及表现形式
  
  金融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在金融业务、金融政策等方面相互交往和协调、相互渗透和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已发展到相当水平,进而使全球金融形成一个联系密切、不可分割的整体。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金融领域的跨国活动也在以汹涌澎湃之势迅猛发展。金融全球化不仅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成为最为敏感的一个环节。金融全球化促使资金在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使发达国家金融中心得以蓬勃发展,也使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获得了大量急需的经济发展启动资金。从某种程度上讲,世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全球化的推动。纵观世界金融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路径,主要包含以下一些表现形式:
  (一)资本流动全球化。随着投资行为和融资行为的全球化,即投资者和融资者都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符合自己要求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资本流动逐渐实现全球化。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以前所未有的数量、惊人的速度和日新月异的形式使全球资本急剧膨胀。统计数据表明:在过去20年间,全球金融系统包括银行贷款、票据融资和债券发行等业务的融资总额至少增长了10倍以上。
  (二)金融市场全球化。金融市场是金融活动的载体,金融市场全球化就是金融交易的市场超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而趋向于一体。目前,全球各地以及不同类型的金融市场趋于一体,金融市场的依赖性和相关性日益密切。特别是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高度发达和广泛应用,全球金融市场已经开始走向金融网络化,即全球金融信息系统、交易系统、支付系统和清算系统的网络化。这既是金融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内在地成为世界金融进一步走向全球化、一体化的土壤和环境。
  (三)金融机构全球化。为了应对日益加剧的金融服务业全球竞争,各国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竞相以扩大规模、扩展业务范围和推进国际化经营作为自己的战略选择。世界主要国家先后不同程度放松了对别国金融机构在本国从事金融业务或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从而促进了各国银行向海外的拓展。
  1997年末,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签署“金融服务协议”,把允许外国在其境内建立金融服务公司并将按竞争原则运行作为加入该组织的重要条件,进一步促进了各国金融业务和机构的跨国发展。
  
  二、金融全球化对我国银行业的机遇与挑战
  
  (一)金融全球化给我国银行业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
  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中国加入WTO,并明确制定了国内金融业向世界开放的进程和时间表,这是中国金融行业走向全球化迈出的重要一步,也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主要体现在:
  1 改善国内商业银行经营环境,产生更多金融业务需求。随着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不断加快,国外企业来华建立独资企业、合资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我国的商业银行以其资金实力和地缘优势,会赢得更多外资企业的青睐,这为商业银行选择优良信贷客户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2 为拓展海外金融业务,实现跨国经营提供了机遇。在我国商业银行直接到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参与国外市场竞争的同时,中国的跨国企业也将得到较快的发展,国内企业走出国门后,也需要国内金融机构走出去为它们服务,这必将使得我国实体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双行道”日益拓宽。
  3 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学习和借鉴外国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在推进经营机制转型等方面取得很大进步,但我国现有银行体系在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经营机制和业务创新等方面,与现代化、规范化的商业银行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通过外资银行的进入,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地学习国外银行成熟的管理经验,发挥“后发优势”,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营水平。
  
  (二)我国银行业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金融全球化,扩大了金融的作用,也扩大了金融的风险。过去20多年金融全球化进程中,金融业的稳定性在下降,特别是2007年以来,由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阴影还没有消散,我们更加有必要正视和警惕金融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潜在风险与挑战。
  1 海外业务拓展过程中的潜在风险。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在积极应对外资银行竞争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开展海外业务,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应对金融全球化竞争的重要举措。尤其是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在一定层次上实现了重新排位。金融动荡为中资银行“走出去”提供了较多机会。随着外资金融巨头在金融危机中遭受损失,中国银行业在海外逐步显示出优势,海外业务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海外并购和设立海外分支机构是中国商业银行海外业务的主要形式。但作为一把“双刃剑”,这种途径又存在极大风险。一方面,海外扩展必然会受到来自当地银行业的猛烈冲击,尤其是在新一轮的国家保护主义、地区保护主义抬头的趋势下,中资银行的海外业务必将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另一方面,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法律制度下,管理思维、管理理念融合的成本也相对较高,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磨合过程。
  2 信用风险凸显。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收益水平占银行总收入较高,信用风险仍是我国银行业的主要风险。现代意义上的信用风险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贷款违约风险,也包括借款人违约可行性发生变化而给银行资产造成损失的风险。长期以来,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这些不良贷款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程度的信用风险。面对“保增长、促发展”的金融政策,以及息差收窄和资本市场不景气所带来的非利息收入减少的压力,商业银行偏爱于有政府背景的贷款项目,这必然带来对国有大型企业、各级政府重点项目的信贷集中投放,势必会给银行埋下潜在的信用风险。同时,受金融危机和经济下行的影响,行业风险日益凸显,特别是以房地产、出口型企业等为代表的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的行业信用风险

加大,也使得银行业的信用风险日益增加。
  3 操作风险突出。当前,我国银行业的内控管理体系建设还不完善,距离“流程银行”的标准还有较大差距。从近年来部分国内银行相继发生了一些违规操作和重大的操作风险案件来看,无论是大型银行,还是中小银行,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内控仍然是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一个短板。
  4 盈利空间收窄。几年来,随着宏观调控的不断深化,银行利差在逐步缩小。而中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利差还保持在2%~3%的较高水平。从长期来看,这与银行多元化经营的未来发展趋势是背道而驰的。此外,在金融脱媒化日益显现的大环境下,国内信贷渠道占绝对主导地位已显过时。虽然,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直接融资渠道的兴起,有利于中国金融市场的深化,但对银行业而言,竞争和盈利的压力将会越来越明显。
  
  三、金融全球化下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方向及策略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支柱和主线,应对金融全球化是我国金融行业的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国家宏观调控和金融产业政策的支持和配合,更需要作为微观主体的银行业自身做大做强。
  
  (一)国家宏观调控和金融产业政策层面
  1 科学设计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政策框架。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金融体制改革尚未完全到位,在融入金融全球化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和新的金融服务协议(FSA)中对发展中国家开放金融市场的一些保护性条款,有计划、分步骤地开放金融市场,使金融业的开放步伐与我国法制建设、中央银行监管能力、国有企业和商业银行的改革相适应。同时,要制定引进外资银行的规划,按照国际通行的准则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条件,并严格进行审查。
  2 积极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由于我国发展跨国银行,一开始就面临着跨国国际银行强大的竞争压力,这要求我国的跨国银行要高起点、高标准,通过跨国企业向银行参股的形式,促使国有商业银行跨国化发展。
  3 健全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和兼并重组的保险机制。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和国内银行业竞争的加剧,有些商业银行将在竞争中破产倒闭,退出金融市场。近年来,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纷纷进行合并,通过优势互补,以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我国商业银行在面临国外这些“超级银行”竞争压力下,进行联合和重组也将会出现。国家要及早制定政策和法规,规范国内银行业的此类兼并和重组行为。
  4 中央银行应加强对外资银行的引导与监管。作为传统的中央银行,我国的中国人民银行在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制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面对金融全球化的新挑战,人民银行还应进一步加强对外资银行科学管理的法制建设,坚持对外资银行业务的开放程序必须与我国境内的经济发展条件相适应的原则,参考世界各国对外资金融机构监管立法的成功经验,对外资银行的申请条件、资产实力、业务范围、资本标准、内部管理制度、信息披露制度、风险管理指标、违法处理等方面作出较为详尽的规定。同时,对我国发展尚且不够完善的银行业给予适当的保护与政策支持。
  
  (二)银行业自身方面
  1 立足长远开展海外业务。面对金融全球化的新形势,我国商业银行要立足自身发展,摒弃机会主义投资思维,以企业长远战略作为国际化经营的基础,以价值投资为出发点和着眼点开展海外业务。做好对国外情况的深入分析,将海外业务风险纳入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中来,对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估,并实施有效的监控。要积极进行与外国政府和金融机构的交流、沟通和磋商,做好宣传攻势,努力通过宣传打消外国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身份的疑虑,增强政治、经济的互利互信。
  2 健全和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在于外资银行“同台表演”的今天,国内银行要认真研究外资银行和国内商业银行管理体制的差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理念,按照规模经济、资源最优配置和经营管理与市场相适应的原则,对商业银行的组织体系和业务流程进行再造,对传统的工作结构和工作方法重新进行设计,改革过去管理体制的弊端,以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和业务经营需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创新经营方式,实行一级管理,多级经营,将商业银行逐渐建成经营与管理并重的内部监督中心与业务指挥中心,加大对大客户、优良客户和高附加值个人客户的等级服务力度,度身定做个性化金融产品。
  3 积极防范信用风险。一是重点防范房地产贷款的违约信用风险。要从美国次贷危机中吸取足够的教训,高度重视防范购房者和房地产开发商贷款违约的信用风险,认真执行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相关规定,严格房地产开发贷款管理。二是定期对大额贷款施行信用评估。对于新产品或业务风险,银行应制定恰当的风险管理程序和风险控制措施。三是必须坚持在授信标准下运营,对单个交易对象和关联交易对象群体都建立授信限额。四是在防范衍生产品的信用风险方面,选择能守信的交易对手与其交易。同时从事衍生产品业务的金融机构必须有能力每天对信用风险、交易头寸和市场变化进行监控,及时发现风险,及时采取止损措施。
  4 强化操作风险管理。要从内控人手,大力防范在业务运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操作风险,进一步完善银行业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控机制,严肃案件查处制度,落实责任追究,加快建立防范案件风险的长效机制。同时,积极应对金融脱媒挑战,大力推动金融创新。根据新形势,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和信贷结构,加大持续创新力度,大力开拓以增加非利息收入为基础的中间业务,努力推动各项业务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547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