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财政支农专项政策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耿灵雄

  摘要:随着中央对“三农”投入力度的不断增强,粮食补贴政策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但是,现代农业不仅要求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更要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这对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较高要求。农业发展方式面临的关键问题需要依靠财政支农专项政策予以有效解决,然而,通过系统分类整理发现:当前的财政专项政策同样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以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
  关键词:财政专项;支农政策;农业;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F8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09)11―0060-04
  
   一、引言
  
  2004年以来,中央先后出台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以及最低收购价等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2006年,考虑柴油、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因素,又出台了对种粮农民的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接补贴政策。2008年,中央预算安排“三农”投入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2008年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总额达到789亿元。在增加对农民直接补贴的同时,中央财政设立的良种补贴范围不断扩大,补贴品种扩大到高油大豆、优质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和棉花等6种,初步形成了综合性收入补贴和生产性补贴相结合的粮食补贴政策体系f张照新、陈金强。2007)。
  然而,现代农业不仅要求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更要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这从根本上说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任务。现代农业的本质特点是“高投入、高产出”。其中,高产出是目标,高产出的内涵包括产品的数量多、质量好、农民的收入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得好等。建设“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总体目标(柯炳生,2007;孔祥智、李圣军,2007)。具体归结为5个方面: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投入要素增加向主要依靠生产效率提高转变:农业生产的目标由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质量、安全、生态和效益并重转变:主要依靠传统技术向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转变: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劳动密集、资本密集和知识密集相结合转变;由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向可持续发展转变。
  由于生产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农业中各行业的增长方式转变面临的关键问题也存在一定差别,而现行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并未充分关注这些关键问题。因此,对各行业的关键问题和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进行梳理分类和系统分析,以便有针对性地完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对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二、财政支农专项政策系统分类
  
  财政支农专项政策是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但是,当前政策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财政支农专项政策未能完全匹配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业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某些亟待完善的环节尚未得到政策的充分关注。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旨在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率、优化生产结构、提高科技含量、健全生产组织方式以及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因此,财政支农专项政策将按照生产要素、生产结构、科技进步、生产组织方式以及社会化服务五大类进行细分。
  
  (一)种植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
  种植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总体上涉及面较广,生产要素、生产结构、科技进步、生产组织方式以及社会化服务均有针对性的财政政策。但是,财政支农专项政策的倾斜性明显,生产要素方面政策相对更全面,而生产结构、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有待完善。
  1 生产要素方面。种植业生产要素方面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比较全面,涉及到种子、农药、化肥、机械、灌溉等。种子方面有“农作物良种推广项目(不含水稻)”、“水稻良种推广补贴”和“种子工程”;农药方面有“高毒农药替代试验示范项目”:化肥方面有“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试点)”;机械方面有“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灌溉方面有“膜下滴灌设备补助(试点)”;此外,还有土地方面的“土壤有机质提升试点补贴项目”、病虫防治方面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补助”等。生产要素方面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得到了高度的重视,政策涉及到种植业生产要素投入的多个方面,而且支持对象涵盖了农民、相关企业、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以及农业管理部门。
  2 生产结构方面。种植业生产结构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集中在产品结构上,即通过新品种推广和应用来优化生产结构。主要政策有“优势农产品新品种推广项目”、“优势农产品重点技术推广项目”以及“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项目”等。生产结构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并未进行有效的细分,一项政策基本上囊括了所有的农作物,如“优势农产品新品种推广项目”涉及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主要的农作物,这将导致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从而限制种植业生产结构的优化效率。另一方面,生产结构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未对产品区域结构予以充分重视。仅有“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项目”涉及到区域结构问题,但仍然处于试验阶段。
  3 科技进步方面。种植业科技进步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既考虑到了整体推进,又突出了重点领域。“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旨在用于水稻、小麦、棉花等生产技术的集成示范。从整体上推进种植业的科技进步。而“超级稻新品种选育与示范项目”和“苹果套袋关键技术示范补贴项目”分别关注了水稻和苹果两个重点领域。此外,从农民的角度推进科技进步也得到重视,如“农业科技入户项目”、“农民科技示范场项目”等,但是,这些财政支持政策并非仅仅针对种植业,而涉及到整个农业。
  4 生产组织方式方面。种植业生产组织方式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基本以整体农业为出发点,而且支持对象以农业企业为主,对一般农户的关注不够。“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项目”以及“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项目”旨在改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但针对的是整个农业,并非集中关注种植业。完全以种植业生产组织方式转变为目的的财政支持政策涉及到“保护性耕作项目”和“优势农产品重大技术推广旱作节水项目”,分别考虑了耕地和水资源利用问题,涉及面较窄。另一方面,生产组织方式方面的政策支持对象以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为主,对一般的分散农户考虑较少。
  5 社会化服务方面。种植业社会化服务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仍然缺乏针对性,基本立足于整个农业。完全考虑种植业社会化服务的政策仅有“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其他的相关政策主要表现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农业信息等方面,这些对于种植业的增长方式转变均具有重要意义,但为了保证较高的政策效率,有必要根据具体行业对其进行细分。
  
  (二)畜牧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
  畜牧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总体上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财政支农专项政策主要集中在生产要素和社会化服务方面,而生产结构、科技进步和生产组织方

式等方面的支持政策相对较少,且针对性不强。
  畜牧业生产要素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突出表现在良种补贴上,如“奶牛良种补贴试点项目”、“畜禽良种补贴项目”,补贴对象涉及到畜牧业农户和良种工作站。其他生产要素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较少,仅有2003年畜牧病疫防治的“炭疽病快速诊断项目”。
  畜牧业生产结构方面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几乎空白。尽管奶牛和畜禽的良种补贴项目能够一定程度带动畜牧业产品结构的优化,但是,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要求高度优化的生产结构,这需要针对性较强的财政政策支持。
  畜牧业科技进步方面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同样缺乏系统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补助”和“农业科技入户项目”并未有针对性地考虑畜牧业农户,而“农民科技示范场项目”也未将种植业和养殖业农户系统归类。畜牧业科技进步方面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比较零散,缺乏针对性。
  畜牧业生产组织方式方面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开始突出重点。2006年开始实施的“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试点”对转变粗放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当然,该项措施仍处于试点期,财政支农专项政策需要尽快完善。其他方面政策,如“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项目”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项目”,主要支持对象为畜牧业龙头企业,一般分散农户难以得到有力支持。
  畜牧业社会化服务方面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集中体现在资源保护上。其中,“畜禽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和“牧草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已经有4年左右的连续实施期。其他方面的支持政策,如劳动力转移、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农业信息等没有专门针对畜牧业。
  
  (三)水产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
  水产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总体上比较零散,与增长方式转变缺乏高度关联性。现行财政政策的主要支持对象为水产业管理部门,而较少直接关注水产业的农户。
  水产业生产要素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仅涉及到疫病防治。2003年和2004年实施了“渔业病疫防治项目”,其他生产要素方面的支持政策比较缺乏;生产结构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仅在2003年实施了“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通过渔业劳动力的转移来优化生产结构,其他的类似政策有待完善;科技进步方面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同样比较零散,缺乏针对性;生产组织方式方面实施了“远洋公海渔业资源探捕项目”,但支持对象主要为渔业管理部门和科研院所,对渔民的生产组织方式转变效果不大:社会化服务方面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涉及到渔政管理、渔用设备以及渔业和种质资源保护等,但是,仍然存在着与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关联度不强的问题。
  
  三、完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的思路和重点探讨
  
  (一)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的主要思路和基本原则
  通过对各行业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现状分析,找到存在的关键问题,明确影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环节:系统梳理现行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明确各行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的薄弱环节和缺陷之处,了解哪些方面的政策依然空白,哪些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哪些方面支持方向存在偏差等。然后,根据关键问题和财政支农专项政策状况,确定各行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的调整方向和重点,从而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财政支农专项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全面性、针对性、系统性和连续性的原则。全面性旨在保证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覆盖增长方式转变的所有方面,包括生产要素、生产结构、科技进步、生产组织方面以及社会化服务:针对性旨在保证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必须重点解决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问题:系统性旨在保证各行业之间以及行业内部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互不重叠、相互协调:连续性旨在保证各行业的关键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连贯实施,避免随意中断。
  
  (二)种植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的重点
  种植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的重点在于从农户角度优化生产结构,改变生产组织方式,提高科技进步吸收率,同时,完善生产要素投入和社会化服务体系。
  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趋同化是种植业存在的关键问题,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必须保证生产结构的优化与优质品种和技术推广等相关政策有效结合,相互协调。支持对象应当充分关注一般农户,从根本上带动农户调整生产结构的积极性。分散化经营是导致当前粗放的生产方式的主要原因,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需要重点解决种植业规模经营水平低下问题,而这同样需要将政策支持对象指向一般的分散农户。科技进步方面财政政策调整重点在于新技术的吸收问题,必须保证农户在获得新品种的同时,真正实现创新收益,这要求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覆盖到整个种植业产业链。生产要素投入方面的财政政策相对较全面。尤其是优质品种方面,但在农用薄膜、小型农机具等方面仍需完善。社会化服务方面财政政策调整需要进一步关注农村生态环境、农户市场信息包括生产资料市场和农产品销售市场等。
  
  (三)畜牧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的重点
  畜牧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的重点在于有针对性地优化生产结构,提高科技含量,加强生产要素投入力度,同时进一步推动生产组织方式转变。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畜牧业生产结构方面的财政支农专项政策比较缺乏。仅在良种补贴政策上有所涉及。有针对性地优化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是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的重点。科技进步方面基本依靠针对整个农业的财政政策,具体针对畜牧业实施的相关政策有待完善,尤其是直接面向畜牧业农户的技术支撑体系严重缺乏。生产要素方面的财政政策基本集中在良种方面,其他重要生产要素如饲料,支持力度不够,这需要得到政策调整的充分考虑。生产组织方式方面的政策调整应关注支持对象上,当前政策支持的基本是畜牧业龙头企业和经营规模较大的农户,而分散的农户缺乏必要的支持。难以转变粗放的生产方式。社会化服务方面需要重点考虑对农户的生产和销售指导。
  
  (四)水产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的重点
  水产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调整的重点在于转变支持对象,加强生产要素投入,提高科技水平,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同时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社会化服务水平。
  水产业财政支农专项政策的首要问题在于支持对象上,现行政策主要考虑渔业管理部门,仅有“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涉及到渔民,政策调整首先需要转变支持对象,充分考虑水产业生产者的利益和积极性。生产要素投入的支持力度有限,优质品种、饲料、养殖设备等均是财政支持政策可考虑的方向。科技进步方面的支持政策应关注农户对养殖技术的有效应用,保证政策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生产组织方式方面的支持政策应强调改变传统落后的养殖方式,“标准化养殖小区”政策需要惠及到一般的农户。产业结构优化重点从品种多样化和产业转移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社会化服务应进一步完善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相关政策。
  (责任编辑:方涵)
  
  参考文献:
  [1]白雪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对策研究[J],学术交流,2007,(02):110-113
  [2]戴德成,农作物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J],中国种业,2007,(06):27―28
  [3]高健、刘亚娜,海洋渔业经济组织制度演进路径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7,(11):74-78
  [4]甘露、马君、李世柱,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问题与防治对策[J],农机化研究,2006,(06):22―24
  [5]柯炳生,对发展现代农业中若干问题的认识[J],教学与研究,2007,(10):5-9
  [6]孔祥智、李圣军,试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J],教学与研究,2007,(10):9-13
  [7]李瑾、秦富、丁平,从畜牧生产视角剖析我国亩产品质量安全问题[J],调研世界,2007,(04)
  [8]农业部渔业局养殖课题组,我国主要水产养殖方式研究[J],中国水产,2006,(02):11―13
  [9]孙震、钱和、陈峰,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J],食品科技,2007,(02):5―7
  [10]孙振钧、孙永明,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与农特生物质能源利用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08):6-13
  [11]杨理,草原治理――如何进一步完善草原家庭承包制[J],中国农村经济,2007,(12):62―67
  [12]尹金辉,我国财政支持渔业发展的政策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7,(n):91-94
  [13]张照新、陈金强,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框架、问题及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07,(07):11―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549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