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东丰县发展民营经济说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兆义

  吉林省东丰县是传统的农业和畜牧业大县,过去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较深,在自然资源、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等方面并不具备什么特别优势的前提下,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突破新的增长点和工作重点,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大力加以推进,使民营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在全县经济发展、财政增收和农民致富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东丰县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东丰县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以提升“三大优势”产业(新材料产业、健康产业、传统产业)为重点,以县工业集中区和乡镇民营经济园区为发展平台,狠抓项目,培育龙头,强力招商,优质服务,促进了全县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和整体实力的不断增强。截止2006年底,全县民营企业达到260户。当年民营经济完成总产值44.4亿元,同比增长17%,营业收入完成43.3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利润3.5亿元,同比增长66%,完成增加值13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76户,总资产19.4亿元,完成总产值24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4.5%,完成税收4897万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的95.7%。民营经济不仅占据了全县工业的主体地位,而且成为全县的主要税源和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柱。具体做法是: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综合协调。在前几年大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今年,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成立了全县实施民营经济腾飞计划领导小组。层层分解指标,签订目标责任状,实行月调度分析制度和协调会议制度。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分析民营经济腾飞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统筹协调解决实际问题。领导小组还组成督查组开展考核验收,对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业绩突出的部门和完成目标的乡镇及重点企业、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的乡镇和企业给予重奖。在县委、县政府的组织推动下,全县的民营经济发展跃上了新台阶。截止今年6月末,全县民营经济完成总产值32.3亿元,同比增长37.5%,营业收入完成31.2亿元,同比增长38.6%,实现利润2.3亿元,同比增长19.8%。
  2、以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提速增效。县里规划了14平方公里的工业集中区,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并在税收、土地、规费、奖励和环境等方面制定了20条优惠政策,广泛吸引县内外的投资者进入园区。截至2006年末,已有121户企业落户到大兴、三合、东丰镇工业园区,其中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就有34户,安置就业人员4753人,实现产值10.5亿元。为拓宽民营经济的发展领域,他们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紧紧围绕制药、汽车配套、食品加工、冶金建材、产品包装等,实施项目建设上的新突破。在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管理、质量、提速增效和“项目年”活动,开展“五个一批技术创新工作计划”项目6项。今年,重点加强工业集中区建设,创立了小企业孵化基地,建设一批税源型、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项目,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增强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后劲。
  3、开展全民创业活动,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持久的动力。主要措施包括:在思想上发动。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国家和省市鼓励创业的政策,大力倡导“创业者有功、创业者光荣”的理念,让全县人民都投入到全民创业活动中来。在政策上放活。进一步调整完善关于鼓励外来投资、全民创业的优惠政策,真正为民营经济发展扫除障碍。在领域上拓宽。本着“非禁即入”的原则,积极鼓励和引导民营经济围绕重点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发展配套型、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生产服务和消费服务型企业,大力倡导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形成全民创业的浓厚氛围。在服务上创优。坚持以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为重点,严格实行“一个会办公”、“企业宁静日”、服务承诺、首办负责、限时结办等制度规定,竭诚为企业和投资者搞好服务。在保护上从严。严格规范各类涉企检查行为,坚决整治吃拿卡要、刁难设障、乱罚乱收等违规违纪现象。
  4、完善服务体系,搭建服务平台。一是打造好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平台和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平台。在两个平台建设中,加大人力和财力投入,确保其发挥作用。同时经济部门配合工商、技术监督部门抓好企业创品牌服务和信誉服务。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积极为企业争取专项补贴资金,今年计划为4户企业申请技术创新专项资金和技改专项资金申报工作。还利用各种科技成果转化会、交流会、产品展销会的契机,促进生产技术成果的交流转化,展示和销售企业品牌产品,不断拓宽企业销售市场。
  东丰县的民营经济近两年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调查中也清楚地看到,其发展速度和效益与省内一些发展更快的县相比还有差距,同南方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主要表现为民营经济的数量不多、总量不大、规模偏小、层次不高、后劲不足。特别是知名企业和品牌十分匮乏,民营企业资金短缺、人才缺乏、管理落后等问题也十分突出。究其原因,一是观念制约发展。政府和企业去除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非朝夕之功,民众的创业意识也普遍较低;二是环境制约发展。在政策环境、行政环境、融资环境和市场准入环境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与民营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因素;三是民营企业自身素质制约发展。具备一定规模的民企大多由原国有或集体企业转制而来,原生态的民营经济成份少,胜任激烈市场竞争的管理
  和技术人才缺乏,导致企业的决策能力不强,劳资关系不够和谐,管理制度不完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很弱。
  
  二、加快吉林省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着力点
  
  吉林省经济发展存在的矛盾概括起来有两个,一个是体制性矛盾,一个是结构性矛盾。其根本原因在于国有经济比重大,企业历史包袱沉重,非公有制经济成份过低。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滞后,是吉林省经济整体动力不足、机制不活、发展不快的关键症结,是就业压力大、群众收入低的主要原因。应当看到,在县域范围内,原有的国企及集体经济由于经营不善、体制不适等原因,目前大多数已退出或改制转为股份制企业或个体私营企业,民营经济已经逐渐取代原有的作为县域经济主体的国有或集体经济,从过去的补充地位演变到重要组成部分。解剖东丰县发展民营经济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吉林省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步伐,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快职能转变,切实发挥政府的强势推动作用。东丰县的实践证明,无论改革和发展,政府的主导作用具有决定性意义。发展县域民营经济,前提取决于县政府如何作为。这就要求政府及各部门改变原有的一些行政模式和行政习惯,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要进一步扫除观念障碍。对于民营经济的地位作用,要从大的体制环境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强调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促使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职能部门的干部转变观念,消除对民营经济的偏见和歧视。其次,要理顺各职能部门的关系,规范部门行为。明确一个对民营经济实行统一管理的权威部门,杜绝只收费不服务和相互扯皮的现象,严厉监督整治对民营经济执罚执收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行为,从根本上消除对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三是要加强政府诚信建设。不能搞违规应允许愿,后任不认前任,更不能为维护本部门、本系统的局部既得利益,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人为制造中梗阻。

  2、放宽市场准入,为民营经济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民营经济的“非禁即入”原则,但在县域如何落实,还需要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引导民营资本理性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特别是那些市场化程度不高、长期由国有企业垄断且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为把“非禁即入”落到实处,有关部门应制定《行业准入目录》,公开禁止民间资本投资的行业和领域,提出在相关市场领域开放的政策措施;要结合吉林省实际,加快制定完善特许经营制度,适当降低资质要求,制定电力、电信、地方铁路、石油等垄断行业和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允许民间资本平等进入的实施细则。政府应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宏观上及时向民营经济提供行业和地域分布方面的指导信息,防止其盲目发展而导致的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等问题。
   3、培育创业主体,不断提升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扩大民营经济总量的目标,要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和协调力度,做到“四个突破”:一是区域突破,坚持非均衡发展,在一些重点区域率先实现腾飞;二是产业突破,在基础条件好、发展后劲足的农产品加工、医药及保健品、旅游、现代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率先突破;三是重点企业突破,引导要素资源向优势企业聚集,培育各行业民营企业的“领头羊”;四是品牌突破,着力培育和推介民营企业的品牌和产品名牌,实现名牌发展战略,打造品牌集聚优势。要结合老工业基地改造和项目建设,以创建县级工业集中区为突破口,发展壮大“一地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产业。要加快建立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以产业集群区和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积极培育企业研发中心、科研机构等创造载体,推进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的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让,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
  4、推动县域民营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增长方式转变。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的产业规划政策,引导民营企业与大企业建立稳定的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协作关系,形成较强的生产配套能力,提升企业发展水平,走“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子。要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就业。还可发挥中小企业“船小好掉头”的优势,鼓励其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领域,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发挥民营经济分工协作、聚集效应强、资源共享程度高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科学规划,培育民营经济产业示范区,积极支持和引导企业进行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提高民营经济的产业集中度,加快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进程。要选择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进行循环经济建设的试点,在此基础上制定循环经济行业标准,建立完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5、推动金融创新,拓展民营经济融资渠道。据调查,2006年,吉林省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满足率不到50%,全省民营企业全年资金需求量为500多亿元,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实际贷款不足30亿元,有近3/4的企业没有得到银行贷款,其中仅东丰县民营企业今年的资金缺口就达2亿元左右。融资难已经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为此,要把金融创新的着力点放在发挥民间资本效应与畅通融资渠道上,加强对民间资本投资的方向、途径、方式的研究,在条件成熟时出台试点方案,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的前提下,着手培育若干民间投资组织,促进民间资本的投资组合及效应发挥。对有实力、效益好、讲信用的县域民营企业,应实行授信额度管理,适当延长贷款期限,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要充实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由政府牵头,财政和企业出资,组织联合担保共同体,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6、重视人才培养,提高县域民营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在吉林省民营企业职工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不足10%,初中以下的占60%左右。许多民营企业由于缺乏人才,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在制度建设上存在着很大缺陷,影响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发展县域民营经济,要大力加强企业的人力资源建设,采取多种方式,组织业主系统地接受现代管理知识教育,参加各类经贸活动,拓宽他们的视野,增强求高、求强、求大的胆识和能力。省里制定的千户成长型企业培训工程、“万户小企业、万名小老板”培训计划,应注意向县域倾斜,帮助县域民营经济培养高素质企业家和企业人才团队,形成合理的人才梯次结构。要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采取技术转让、共建实体等形式进行合作开发。还要引导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明晰产权关系,规范企业运作,培育企业文化,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整体素质,从而能够始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
  (本文作者为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方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556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