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治理通货膨胀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陆岷峰 高文芳

  摘要:近年来,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及粮油价格上涨引起的全球性通货膨胀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国际比较和世界共识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在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和类型的同时,借鉴国外成功治理通胀的经验,并对当前国内外通胀形势及可能的解决方法进行了剖析。针对中国通胀现状及特点,应该正确把握宏观调控力度和方向,加强物价管理和调控,并制定合适的货币政策,防范金融风险。
  关键词: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国外经验;宏观调控;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8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8)05-0030-05
  
  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运行所需的数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价格水平全面、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如何治理通货膨胀是个世界性的热门话题。目前我国的通胀是典型的体制性的结构性通货膨胀,中央这次经济工作的要点所在就是控制通胀与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并存,通过结构调整,控制通胀。
  
  一、通货膨胀的类型
  
  1、需求拉上型与成本推动型
  1956-1957年,美国出现了一轮通货膨胀。朝鲜战争结束后,货币供应量增加过快,居民家用汽车、居住消费和商业投资浪潮的形成促使美国经济呈现高速增长之势。实际与预期需求总和的过度扩大,刺激了部分行业,并直接导致了这些耐用消费品行业的工资水平快速上升,并由此更广泛地推动了其他行业工资水平与全社会物价水平的提高。
  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日益严重的原因在于需求过多和成本的提高,以价格持续上涨为特征。需求的上升和成本提高,使人们单纯考虑工资及工资外费用的上扬,这些特殊原因忽略了对总体原因的考虑。
  
  2、总需求推动型与总供给推动型
  日本的CPI从1973年一季度开始猛升,平均达到110%以上。这次通货膨胀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压力来自1972年四季度后食物、纺织材料、木料和皮革物品的进口价格水平持续以20%以上的速度上升,原油的上涨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内在因素是由于国内的宽松货币政策、资金的流动乘数进一步扩大和全社会有效需求呈爆炸式增长。Ⅲ
  这一类型通胀表面上和需求与成本的差别类似,但侧重点不同。需求的增长可能不仅表现在需求上,而且表现为成本项目的提价。由供给不足引起的涨价如能源价格的上涨,与产量减少有关;由需求增长引起的涨价,如财政扩张政策,与产量增加有关。从产量与价格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来看,在发达国家,通常运用的是“产量缺口”理论来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在调查了解这种理论在亚洲国家是否适用。从表面上看,产量缺口分析不能说明通货膨胀率较低或较平稳的高经济增长亚洲国家的状况,但这个模型又对亚洲经济有一定作用,尤其是可对近期有些国家的经济过热给予解释。
  
  3、“纯货币”的通货膨胀和与经济事件相关的通货膨胀
  1991年索马里政权倒台后,整个银行系统随之崩溃,一些地区甚至建立了自己的中央银行。索马里货币系统目前缺乏中央调控机构,投资者自己制定规则及汇率,假币也因此泛滥。世界银行估计,该国流通的80%货币都是假币或再版币。索马里没有给出通胀率的官方数字,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通胀率非常高,官方对美元的汇率为1387.77:1。
  从货币学家的观点来看,通货膨胀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虽然这种理论的适用性值得怀疑,尤其是对于周期性发展中的较小幅度的通货膨胀,但它对于高通货膨胀率却能给予解释,那就是货币的本质。此外,虽然“产量缺口”模式能够帮助理解通货膨胀率的趋势和它的周期性变化,却不能解释是什么决定这一趋势。而“货币”观点能够弥补这一不足。大体上讲,货币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是可变的,不稳定的。
  
  4、进口型与国内型通货膨胀
  对于小国家来说,他们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很难对这些商品和劳务的国际价格施加影响,但进出口价格的改变对小国的通货膨胀有直接影响。国际价格和汇率决定了当地商品进出口的价格。这些直接的价格影响以调整利润和国际贸易的方式,对通货膨胀产生间接影响。例如,出口利润的损失将导致在这个部门减少生产,从“提价模型”来看,需求拉上型的通货膨胀有点作用,边际贡献减少。从“产量缺口”模型来看,产量下降大于生产率的下降,使产量缺口出现负数。贸易部门出现的负产量缺口使资金来源流入非贸易部门,成为其潜在的供给动力。
  从汇率变动影响通货膨胀的变化来看,汇率的变动直接影响本地价格,并对与非贸易部门相关的贸易部门的商品获利能力产生影响,但汇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则不仅于此。长期以来,汇率的变动能够抵销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和国际通货膨胀率的差额,但汇率的变动并不能促使一个国家贸易商品的竞争力得到提高,从出口收入的角度来看,只会导致高工资和投入成本的损失。
  
  5、临时性和持续性通货膨胀
  “产量缺口”理论和“货币理论”都有其一定价值,这两者可综合考虑,如果从临时性和持续性通货膨胀的角度分析,它们对于理解开放经济中汇率的角色也有意义。从汇率起到的角色来分析,在短时期或不太长时期内,汇率对价格有直接和间接影响,在长时期内,汇率的变动是通货膨胀率不同的反应。所以,汇率是通货膨胀的起因和结果。
  从货币供给方面来分析,诚然,如果我们感觉到暂时性通货膨胀有导致持续通货膨胀的潜在危机,就会开始更多地去了解和研究通货膨胀的过程,这些了解超出了货币的总体发展的技术性问题,并且使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央行去考虑其原因,并决定如何解决。
  
  二、国外治理通胀的经验和方法
  
  综合地看,国外治理通货膨胀有如下几条基本经验。
  
  1、将抑制通胀作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首要任务
  从德国近30年的发展历史来看,每当国民经济发展陷入困境时,政府宁可放慢经济增长速度,也要首先稳定货币和物价。美国政府从70年代的严重通货膨胀到80年代的反通货膨胀成功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必须始终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最重要的目标。据世界银行专家对80年代88个国家的统计,通胀率小于2.8%的国家,经济增长率为4.3%,通胀率达到9.2%的国家,经济增长率为4%,通胀率达183.1%的国家,经济增长率为0.1%。由此可见,以牺牲物价来促进经济发展是绝对不可能的。目前,不少通胀率很低的国家都采取“先打预防针”的办法,早谋对策,防患于未然。这说明,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宏观管理的重要地位,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
  
  2、国家中央银行独立自主履行稳定币值的职责
  德国法律规定,联邦银行(中央银行)不受政府领导,联邦银行在金融政策制定、控制货币发行量和流通量方面具有完全自主权。当政府与联邦银行发生政策分歧时,联邦银行可以独立履行职责。同时,德国

联邦银行在各商业银行中拥有绝对权威,它能够超越于所有银行之上。这是它得以实施货币政策,完成稳定币值任务的基本保证。美国中央银行(美联储)由国会和总统授权,独立地制定和行使货币政策以稳定币值,以控制通货膨胀为战略目标;以调控年度货币供应量和信贷增长幅度为直接目标;以准备金、利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为主要操作手段。特别是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是美联储影响全国经济的最为有效的工具,是调节货币量的主要手段。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稳定币值的基础
  美国虽然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但是它仍然一直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美国政府的农业保护政策,对稳定农产品供给,保障社会产品的总量平衡,稳定市场物价起到了重要作用。泰国经济近20年来得到了高速发展,这是因为,泰国政府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充足的农产品供给稳定了其他商品的价格,使得泰国的通胀率一直保持在2.5%~6%之间,不仅在东盟国家中属于通胀率最低的国家,而且在世界上也属于控制通胀最好的国家之一。
  
  4、坚持“收支平衡、略有盈余”的财政政策
  战后,许多国家为了抑制通胀,都坚持实行“收支平衡、略有盈余”的财政政策,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法国为了抑制70年代以来高达两位数的通货膨胀,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开源节流、消除赤字,实现财政平衡”。日本政府在经历了一个时期高速经济增长和两次石油危机之后,认为,实现国际均衡和国内均衡,即维持物价稳定、财政收支平衡(国内均衡)和经常收支平衡(国际均衡)是保持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的必要条件。
  
  5、推进科技进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集约效益型经济增长
  日本在1956-1973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之所以没有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反通货膨胀政策所形成的良好的经济环境。日本政府当局认为,引致通胀的原因虽然在于供求失衡,然而根治通胀的关键却是“推进科技进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集约效益型经济增长、增加社会有效供给”。日本政府确定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化工工业;同时,以当时世界上现代化和先进化的产业部门作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变,使产业结构向高层次化、高加工业化、高附加值化方向发展。这种重化工业化政策,推动了科技革命的发展,实现了集约效益型经济增长。成为抑制通货膨胀和消费物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
  
  6、保持适度经济增长速度
  经济过热、增速过快,必然推动通货膨胀。保持经济适度增长,是国外治理通货膨胀的重要经验之一。要素资源的利用状况是经济增长适度与否的客观标志。西欧国家在1974年以前一直保持着经济的较快增长,与此相关联,导致了西欧国家劳动力和资金资源的全面紧张。欧共体12国70年代的平均实际工资增幅为7.9%,创下了二战以来的最高纪录。为了缓解资金紧张的矛盾,这些国家不得不增发货币,致使流通中的货币大量增加,使经济发展失去了稳定的货币环境。为了降低通胀率,欧共体国家普遍采取措施压低了经济增长速度,1984-1990年基本实现了经济的稳定和适度增长,使12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保持在2.3%-4.2%之间。与此相关联,通胀率也保持了较低水平。
  
  7、适度控制消费基金增长
  工资及其个人收入增长过快,是引发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加强工资控制,对个人收入进行有效调节,防止货币大量进入流通领域冲击市场和物价,是许多国家的一条重要经验。澳大利亚政府对工资的管理办法独特,对控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效果良好。其做法是:政府与工会签订“物价和收入协议”,对所有工会的工资增幅作了统一限定,把工资与企业效益联系起来,规定只有企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到一定水平条件下才能相应增长工资。这种协议既保护了低工资工人的利益,又有效限制了消费需求的过度增长,缓解了通胀压力。匈牙利政府的做法是引导消费分流,即把广大居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从购置型消费引导向投资型消费,这种消费分流,既保证了消费者货币收入的适度增加,又使通货膨胀的压力得到缓解。
  
  8、加强市场调控,重视价格管理
  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对价格是放任自流的。国家加强对市场调整,并对价格进行严格管理,是各国治理通货膨胀的通行做法。例如日本设立了全国统一的价格管理机构,政府直接管理价格的品种在消费物价中占18%左右。美国对物价总水平的监控由联邦政府劳工部实施;对铁路运价的调控由政府的州际商务委员会负责;对消费者利益和企业价格的监督,由消费局承担。政府直接管理价格的品种在消费物价中占的比重为5~10%之间。
  
  三、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现状及特点
  
  从2004年开始,我国经济已连续四年以超过10%的速度高速增长,新一轮通货膨胀的压力正在加大。此轮通货膨胀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通货膨胀是结构性的,金融结构的优化迫在眉睫
  除食品外,其他商品价格上涨幅度都不大。为了应对当前的结构性通货膨胀,我国采取了频繁加息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货币流动性,同时也抑制了投资,这就间接影响了我国经济增长。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功能并不完善,非但没有缓解流动性过剩的状况,更被热钱所利用,加剧了我国的通货膨胀。
  目前,制约我国金融发展和货币政策操作的主要因素在于金融结构的不均衡。在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过程当中,应特别注意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引致效应,金融结构改革与调整不仅是量的扩张,更要注重质的提高,既要把握金融发展的内在规律,考虑国情,逐步推进金融结构调整与结构优化。同时,也应该加强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的深入研究,关注金融发展与结构优化对经济增长的储蓄与投资的结构效应。
  
  2、人民币对内贬值和对外升值并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升值了约20%,同期人民币因通货膨胀对内已贬值了至少20%,从购买力平价看,人民币币值已大幅修正了36%以上。如果继续使用汇率作为抑制通胀的手段,我们不得不考虑中国汇率“超调”可能带来的风险。2008年一季度人民币加速升值,虽然顺差增速放缓,但我国的外汇储备仍然增长迅猛。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达16822亿美元,同比增长39.94%,增加1539亿美元,这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据。人民币升值预期加上中美利差倒挂,大量热钱涌入,以经济放缓为代价的减顺差远远无法抵销热钱涌入所带来的外汇储备的增加。外汇储备持续攀升,人民币基础货币被动投放不减,不断增加的流动性,将会加剧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
  按照通常理论,人民币升值将减少出口、增加进

口,从而增加国内商品总供给,有利于压低国内物价。但在现实中,人民币升值对国内的价格没有什么影响,甚至在某个时期人民币越升值,国内价格上涨越快,这主要是因为人民币汇率与国内价格之间的联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另外也是受到国内流动性过剩等因素的影响。
  
  3、价格的传导不断推动各种成本的上扬
  作为一个越来越融入到国际市场的经济体,本轮通胀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来自全球的影响。
  其一,不断高企的油价迫使全世界加快发展替代能源,进一步增加了对玉米的使用,加工为燃料乙醇,推动了全世界玉米价格的上涨(图1)。国内饲料价格也随之上涨,进而推高了肉禽蛋及其制品的价格。
  
  其二,一系列的农产品价格连锁反应。2006年,全球粮食减产,受全球粮价影响,我国粮价也在上涨,同时这一上涨带动的还有尿素等生产成本的上涨。粮价上涨在我国也影响着饲料价格,从而推动了肉禽蛋及其制品的价格。
  
  4、泛滥的流动性充斥着中国
  当前流动性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外资外汇。外资大量流入中国来自两个方面的动力:
  其一,由于中国特有的低成本优势,投资于中国境内可以获得很高的资本回报率,外资为了追逐这样一种高资本回报率而来。
  其二,国际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大量热钱纷纷涌入中国;中国连续多年的资本账户和经常项目双顺差,累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图2)。在中国的外汇管理制度下,中国人民银行干预外汇市场,形成外汇占款,并直接导致基础货币供应大量增加。
  另一个支撑着巨大流动性的是连续多年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国内金融机构的信贷行为。为了鼓励投资、刺激经济增长,中国在宏观上一直保持着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各国内金融机构放出大量的流动性。
  
  
  5、当前全球陷入“油价-通胀-美元贬值”的恶性循环
  在供需矛盾并不十分突出的时候石油价格为何屡创新高,热钱的投机冲动是重要因素,特别是在通胀压力持续增加的情况下,这一趋势表现得尤为明显。
  随着大量热钱涌入国际原油、黄金、农产品等大宗商品市场,市场泡沫化程度增加,许多国家通胀压力持续增大,而通胀压力增大又使石油等“硬资产”受到更多追逐。另一方面,通胀压力增大迫使部分国家被迫加息,这在美联储不断降息的情况下加剧了美元的贬值,从而又加大石油等初级产品的投资吸引力。
  在这种恶性循环下,就需要对期货市场加以规范和限制,用金融手段抵销投机行为对石油和粮食价格的波动效应,创造性地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对投机性的炒作进行对冲,从源头上解决全球性通货膨胀。
  
  6、升值升息难以抑制通胀压力
  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大量热钱的流入,还加大了输入型通胀压力。与此同时,人民币的不断升值还恶化了贸易条件,造成工业利润向境外流失,众多外贸加工企业陷入经营困境。而美元贬值促使国际投机资本更加活跃,在国际市场上原油、原材料、粮食等商品价格大幅度飙升,这使处于产业链中间的中国,由于耗能大对资源和能源依赖重,越来越感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传导压力,造成输入型加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是输入性和内生性因素叠加的结果。
  另外美元低息政策也阻碍了我国反通胀的努力。我国物价指数不断走高,负利率成为现实,但如果人民币选择加息,则会进一步加大人民币与美元息差,而这恰是加速热钱流入促进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应对当前通胀的对策
  
  1、标本兼治,增加供给,从根本上消除通货膨胀的隐患。从西方国家的实践中我们可以认识到,用紧缩性政策和手段治理通货膨胀,极有可能造成“手术成功了,但病人死了”,即经济停滞、失业扩大,且难以走出衰退的困境。我国在抑制消费的同时,可以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投资增加,供给扩大,主要是提倡居民储蓄,吸收社会资金,增加企业投资以扩大生产。
  目前的通货膨胀是典型的体制性的结构性通货膨胀。我国投资增长过快和结构不合理的原因是投资主体缺少自我约束机制和投资管理体制不健全。政府、银行和企业应注重考察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在经济调节杠杆方面,将会加强经济利益导向,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方向调节税,合理调整各类产品和劳务价格。坚持不懈地推行发展农业、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等基础部门的产业政策,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坚决扭转只注重发展速度、忽视经济效益的思想。
  
  2、正确把握宏观调控力度和方向。加强物价管理和调控,努力保持市场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1)积极稳妥进行价格改革,加强流通领域的管理。在价格改革中处理好放开价格与管理的关系。对于竞争性强、市场较完善的商品,可以充分放开价格,通过市场调节;对于垄断性商品和国家重要物资的价格,要加强管理,不能由价格主体任意定价。(2)建立中央与地方两级价格调节制度和商品储备体系。可通过吞吐调节,使商品价格的变动由长期价格来调节,减少价格波动幅度。(3)制定法律法规来约束价格和其他市场主体的价格行为,反对垄断价格和追逐暴利行为。(4)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价格监控制度,加强成本管理,加强审计的作用。对放开后的价格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来管理,同时加强流通领域的透明度,对出厂价和零售价进行明码标价。
  
  3、制定合适的货币政策,防范金融风险。从防范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的角度出发,当前我们采用“对外不升值,对内不升息”的货币政策或许更为稳妥。因为,宏观调控必须考虑未来经济形势的变化。在出台反通胀货币政策的同时,要前瞻性地着眼于因美元转强,形成国际投机资本回流到美国市场而对我国金融市场产生的影响。政策操作的重点,仍然是推动结构改革、促进结构调整,对于我国先行指标预警经济可能减速要高度重视,应当给实体经济发展特别是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予以信贷支持,并重建虚拟经济信心,制定防止经济出现大幅下滑、通胀转化为滞胀或通缩的货币政策,以此促进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借鉴世界各国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和做法,结合中国当前通胀的现状和特点,采取正确的对策与措施,进而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并保持经济持续发展。
  
  责任编校:王展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587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