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 健

  摘要: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认识产能过剩的内涵及形成机理,产能过剩是一种经济现象,其正面效应远远大于其负面效应,在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不可能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一些领域所谓的产能过剩只是暂时的虚假的现象。因此,对于一些领域出现的所谓的产能过剩问题,不要急于盲目干预,而应审慎对待,否则会导致供给不足,引发物价上涨。
  关键词:产能过剩;生产过剩;需求
  作者简介:赵健(1960~),男,河南郑州人,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博士研究生、经济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8)04-0032-03 收稿日期:2008-03-18
  
  近年来国内理论界、舆论界和政府中的一些人士对产能过剩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但不少人先入为主地把产能过剩看成一种很坏的经济现象,以此作为出发点进行研究,势必产生不少偏见和误解。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分析我国的产能过剩现象呢?
  
  一、分析我国的产能过剩,必须科学认识产能过剩的内涵及形成机理
  
  (一)对产能过剩内涵的理解
  产能过剩就是指生产能力的过剩,是指人们经过投资建设所形成的生产能力所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超出了人们正常使用能力或者购买能力的状态。如果超出了人们正常的使用能力,就是绝对的产能过剩;如果仅仅超过了人们的正常购买能力,就是相对的产能过剩。绝对的产能过剩容易理解,相对的产能过剩状态比较复杂,笔者所理解的产能相对过剩的内涵是:在相对自由、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不存在大量扭曲市场交易行为和交易价格的非市场因素情况下出现的产能过剩。由此可以引申出真实的产能过剩和虚假的产能过剩两个概念,真实的产能过剩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生产能力真正地超过了人们的实际消费能力或者实际购买需求能力的状况。虚假的产能过剩则可理解为在表象上或者人们认识上出现的产能供给超过人们消费能力或购买能力的一种状况。虚假的产能过剩的成因和表现是多方面的,比如我国1958年大跃进时所宣传的粮食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就是一种极端虚假的产能过剩;再比如某种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定得太高,严重脱离其真实价值,由此引起的需求不足或者说产能过剩就是虚假的产能过剩。
  (二)产能过剩形成的内在机理
  产能过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趋势。在几千年来的传统农业经济时代,手工操作的生产方式,仅仅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很难达到产能过剩的状态。近代产业革命开辟了人类社会的新纪元,工业革命引发的工业化,使生产摆脱了靠经验积累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建立在由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机器大工业基础之上。近现代大工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生产能力,同时使生产周期不断缩短,加之人们的收入水平增长、消费理念的变化往往赶不上生产发展的步伐,势必出现产能过剩现象。从企业界度看,由于绝大多数行业存在许许多多的企业,这些企业相互之间进行激烈的竞争。都想扩大规模、扩大产能、扩大市场,其结果必然导致整个行业的产能过剩。从市场供求关系角度看,当一个行业面临着供不应求时,价格上升、利润增长,必然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入该行业,同时,现有的企业也将扩大生产规模,这种状况将持续到产能过剩、生产的产品和服务过剩、价格下降、利润缩小为止。最初是局部产业和部门出现相对的产能过剩,随后越来越多的产业出现相对的产能过剩。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相对的产能过剩不断积累,最终发展到绝对的产能过剩。由此可见,产能过剩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产能过剩与生产过剩的区别
  产能过剩不同于通常所说的生产过剩,生产过剩是指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超过了正常市场条件下人们的购买能力的现象,而产能过剩是指那种能够提供超过人们正常的使用能力或者正常购买能力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能力。即使存在过剩的生产能力,但如果不被用来生产产品和服务,就不会因产能过剩而导致生产过剩,此是过剩的产能处于储备状态。而储备一定的产能无论从理论上看还是从现实中看,都是一个企业、一个社会进行正常生产活动的客观需要。产能过剩与生产过剩两者产生的背景和机制完全不同,产能过剩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主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和发达程度。而生产过剩不仅与生产无限扩张的能力有关,更与社会的分配机制、人们的收入水平、购买能力有关,与企业的市场预测和发展战略有关,也与政府的宏观调控有关。因此,产能过剩与生产过剩的区别在于,有可能存在产能过剩而不会出现生产过剩,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处于这种状态;有可能社会发生了生产过剩但产能并没有真正的过剩。
  
  二、分析我国的产能过剩必须充分了解我国的具体国情
  
  (一)在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不可能出现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
  从前面的分析中看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产能过剩出现的性质和程度不同,在经济处于较不发达状态下,产能过剩处于潜伏状态,不会很严重,总体上产能过剩与经济发达程度成正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2006年人均GDP刚刚接近2000美元。由此可见,我国不可能出现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从绝对的产能过剩看,我国只有衣食、一部分日用消费品如自行车等基本生活领域可能存在微弱的绝对过剩,考虑到我国有近9亿农村人口,绝大多数农村人口还没有充分享受现代化大生产带来的高度的工业文明,因此,可以说我国绝大多数领域并没有达到绝对产能过剩的程度。这正好印证了我国还处于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走向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也印证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人民还不富裕的基本经济状况。有一些产业虽然存在产能过剩但并没有很大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家电产业就出现了较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但是,家电产业并没有因此而崩溃,反而产品价格稳定下降,产品质量逐步提高,企业经过整合发展壮大,行业发展平稳,技术不断提高,资源得到节约,逐步走上集约化发展之路,并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这些存在产能相对过剩的产业部门,恰恰是目前我国发展比较稳定的产业部门。
  (二)一些领域的产能过剩只是因为人们正常的需求受到严重压抑而形成
  当前我国不少产业部门出现的产能过剩甚至生产过剩的问题,并不是由公平竞争的市场和合理的价格机制形成的产能过剩,而是由许多非市场的因素严重抑制了人们正常需求的增长,由此形成产能过剩的表面现象。造成需求增长缓慢以及严重不足的因素很多,主要有:(1)市场交易行为不规范,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坑蒙拐骗行为太多,抑制了人们的需求;(2)城市化进程缓慢导致大量人口滞留在农村,而农村以及中小城市生活环境不理想,消费条件差,影响了人们的需求(蔡宇平,1999);(3)一些行业和部门价格不是由真正的市场

机制形成的,大大高出产品和服务的真实价值,形成极不合理的畸高的垄断价格,大大超出人们理性的购买需求,由此形成产能相对过剩(王小广,2006);(4)一些领域政府税费负担太重,消费成本太高,压抑了人们的需求。如汽车和交通领域就存在着严重的政府高收费问题,并严重地压抑了人们的消费需求。所有这些需求,都是受到了市场以外的因素压抑而形不成购买力,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并不是真是的产能过剩,而是虚假的产能过剩。如果我国的市场交易环境得到优化,广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大大改善,一些垄断行业价格下降到合理的水平,政府的税费负担大幅度的降低,可以肯定地说,我国当前许多产业部门不仅不会出现产能过剩,甚至会出现严重的产能不足。把一件产品的价格定得太高、或者政府的收费太高,由此抑制了人们的购买需求,把这一现象说成是产能过剩,这是一种误解,只是看到了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没有深入事物的实质。
  (三)一些产业和部门所谓出现的产能过剩经不起推敲
  近几年来,我国不少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刚刚摆脱经历了几十年极度短缺的局面,又遭受了产能过剩论的批评。但从动态角度分析,一些产能过剩的论断经不起推敲。
  比如汽车产业。有一种观点认为,到2005年年底,中国的汽车生产能力达到800多万辆,各种类型的汽车实际产量是600多万辆,在建的有220万辆,拟建的还有1000多万辆,如果不对投资进行限制,“十一五”期末汽车产能可达2000多万辆。比实际需求多出一倍还多,以这样的速度建设,和市场的吸收能力、消化能力是不匹配的(王昌文,2006)。因此,我国汽车业产能过剩了。
  这种观点是不能成立的,这是因为:(1)2005年我国汽车生产能力达到800万辆,实际生产600多万辆,产能利用率在70%以上,这已经高于全世界的产能利用率69%的比率了(林钟斌,2007);(2)如果说“十一五”期末汽车产能可达2000多万辆,那么,我国“十一五”期末汽车的汽车需求和购买能力又将会怎样增长呢?正如前面所说,我国居民对汽车的需求是被不合理的税费严重压抑了,如果降低汽车购买税费,降低道路通行费,随着汽车价格的普遍下降,我国居民对汽车的需求和购买能力会迅猛增加;(3)根据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预计未来10余年我国私人汽车将基本实现普及化。假设届时每百人汽车保有量为50辆(这也大大低于目前发达国家的水平),那么,今后10年内我国汽车销售总量将达到7亿辆,平均每年7000万辆,未来区区2000多万辆的生产能力怎能满足未来国人对汽车的需求。
  还有钢铁产业。产能过剩论者认为我国2005年钢的产能是4.7亿吨,我国实际钢产量是3.7亿吨,产能过剩l亿吨。目前还有在建产能7000万吨,拟建产能8000万吨。全部产能建成后,将超过6亿吨,全世界2004年的钢产量才10亿吨。因此,我国钢铁业的产能过剩了。这一观点也很值得商榷。
  即使包括潜在产能在内,我国人均钢材产量远远低于美、日的水平,我国还需要较大的发展才能接近或达到他们的人均产量。而且,拿我国潜在的产能与2004年世界钢产量相比。也存在严重的逻辑矛盾。从发达国家的产能利用率来看,1994年~2004年间,美国和德国钢铁业平均产能利用率分别为84.04%和86.43%(巴暑松,2006)。我国当前的产能利用率为78.7%,这一比例并不比发达国家低多少。发达国家已经不需要大规模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甚至早已出现了公共产品和基础设施供给过剩现相,因此,对钢铁、水泥、铝材等工业原材料的消耗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并且稳定的水平上。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早期阶段,铁路、公路、城市设施以及楼房建筑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应该得到更快速的发展,对钢铁、水泥、铝材等工业原材料的需求不仅增长迅猛,而且变数较大,因此,较大一点的产能储备必不可少。
  (3)我国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发展严重滞后,欠账太多。比如美国1913年铁路总长度达到380000里(61.14万公里)(樊亢等,1973)。我国到2005年铁路总里程只有7.4万公里,仅为100年前美国的八分之一。如果在未来lO年一20年内我国的铁路、公路、城市设施、楼房建筑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仍然不能超前于经济发展,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良好前景有可能断送。因此,我国的铁路、公路、城市设施、楼房建筑等等必须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发展,这就意味着对钢铁、水泥等基本原材料的需求仍将迅速扩张。因此,断言我国钢铁产业出现了产能过剩是不能成立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不少领域的产能过剩带有虚假性,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被夸大了。
  
  三、分析产能过剩的后果要坚持辩证法.避免片面化倾向
  
  不少学者在谈及产能过剩的影响时,片面的夸大它的危害,认为产能过剩必然导致价格下跌、企业利润下降,导致企业破产和工人失业,加剧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甚至引发生产过剩乃至经济衰退。好像只有产能不足或者产能平衡是最好的选择。其实不然,产能过剩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客观经济规律。而作为经济规律,它本身没有好坏优劣之分。产能过剩虽然有可能成为一些经济问题的源头,但它也有其积极效应。
  (一)产能过剩与价格下跌和利润下降
  产能过剩并不必然引起价格下跌,在过剩的产能被储备起来并没有投入实际的生产过程的情况下,就不会因产能过剩引起价格下跌。价格下跌也并不必然引起企业利润下降,如果企业生产成本的节约足以抵消价格下降的损失,就不会引起企业利润下降。利润下降也并不必然引起企业倒闭,引起企业倒闭的原因很多,利润下降只是其中之一,如果利润下降的程度企业完全可以接受,那么就不会引起企业倒闭。退而言之,即使产能过剩引起了价格下跌、企业利润下降,但也并不都是坏事,如果以前的价格和利润是由于长期的短缺或者垄断造成的极不合理的虚高,那么产能过剩只不过引起价格和利润的理性回归。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由于很多产业长期产能不足,加之存在部门和行业垄断,价格和利润极不合理,随着市场机制作用加强,社会投资大规模进入这些部门,促成这些部门的快速发展并出现一定的产能过剩,使畸高的价格和利润降下来合情合理。
  (二)产能过剩与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
  在健全的市场经济中,产能过剩势必引发更加激烈的竞争,企业在对利润的狂热追求以及外部激烈竞争下,必然千方百计改进技术、改进工艺、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因此,产能过剩的存在,是推动企业改进技术、加强管理的重要动力,是企业发展、生产提高、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说没有产能过剩,就没有生产发展,没有产能过剩,就没有技术进步。
  (三)产能过剩与生产结构优化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有一些观点认为,一些产业发展过快,产能过剩,强化了经济增长的粗放化,加剧了资源消耗和浪费。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好像只有产能不足才能改变经济的粗放化,才能减少资源消耗,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我国近几年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一些产业部门尤其是重化工业部门的快速发展,确实加剧了资源浪费、生态恶化以及经济粗放化。但是,这只是暂时的、表面的现象,也是国民经济由原来的产能不足快速发展到产能过剩阶段的必然现象。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看,我国在持续几十年的生产短缺时代,技术进步缓慢,经济增长粗放化日益严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很惊人。
  (四)产能过剩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产能过剩引发企业之间激烈的竞争,迫使企业改进技术、改进工艺、提高效率,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产品和服务质量在产能过剩而产生的激烈竞争中大幅度提高,产品和服务价格在激烈的竞争中趋于下降。其结果,广大人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1台彩色电视机的价格4000~5000元,相当于1个普通工人10年的工资,1台电冰箱的价格也在3000元左右。产能严重不足引起的高价格和高利润激发了各地投资家电项目的热潮,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即出现了家电产业的产能过剩现象。在激烈竞争的形势下,家电产品价格逐步下降,质量稳步提升,随着人们的工资在不断提高,目前,一般工人一个多月的工资就可以买l台彩色电视机或者电冰箱。因此,适度的产能过剩是老百姓的福音,是人民群众福利水平提高的根本保证。
  
  (编校:育川)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00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