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及其管理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谷秀娟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利率风险,从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所处的金融环境出发,我国商业银行应从利率风险管理的流程、利率预测,利率风险度量技术和利率风险控制工具等方面控制利率风险。
  关键词:利率风险;度量;管理
  作者简介:谷秀娟(1968-),女,河南郑州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金融风险、金融市场、公司金融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8)01-0121-04 收稿日期:2007-11-08
  
  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的波动而导致其净利息收入或市场fire偏离预期值的不确定性。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利率风险。因而有必要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及其管理问题。
  
  一、商业银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迫切性
  
  一个普遍的共识是:商业银行已由传统的资金中介发展成为风险中介,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越来越成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来源。但是,作为国际银行业监管的纲领性文件的巴塞尔协议的最初文本――巴塞尔协议I(1988年颁布),主要是针对信用风险的,而没有考虑利率风险和其他市场风险。随着国际金融市场自由化的进程,利率、汇率等市场因子的波动不断加剧,加之其引发了一系列金融机构的危机事件,1996年巴塞尔委员会正式对以利率风险为主的市场风险提出资本要求。在我国,银监会2004年出现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其中关于利率风险管理的内容基本上与BIS模式相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迫切主要体现在:
  
  (一)外部环境的变化
  从经营环境来看,近年来,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运用利率工具进行宏观调控的日益频繁,商业银行经营的利率环境波动性加大,利率风险更加凸现。
  从监管环境来看,巴塞尔委员会和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要求不断加强。另外,2006年起我国商业银行开始试行新会计准则,按照国际惯例要求对银行部分资产负债采取“盯市原则”,并且采用套期会计将原来在表外核算的衍生工具纳入表内反映,这样,利率波动给银行带来的各种潜在损益(为了体现核算的审慎性,主要反映损失)实时暴露,从而银行帐面上的利率风险显著增加。
  
  (二)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状况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呈现出以下特点:资产长期化趋势加剧(即短借长贷),负债中定期存款比重降低,存款活期化趋势加剧。这种资产负债结构为利率风险的来源。加之,净利息收入仍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更加大了利率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三)利率风险的固有特征
  利率风险具有“双侧性”,即表现损失和收益两个方向的不确定性。这种特性容易诱发商业银行为了盈利而过度承担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来源分析
  
  巴塞尔委员会1997年发布的《利率风险管理原则十一条》将利率风险划分为重定价风险、基差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期权风险四种来源。我们下面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来分析一下这四种风险来源的状况。
  
  (一)重定价风险
  重定价风险是最主要和最常见的利率风险形式,指由于银行资产负债或表外业务到期日的不同(对固定利率而言)或者重定价的时间不同(对浮动利率而言)而产生的风险。例如,银行以短期存款作为长期固定利率贷款的融资来源,当利率上升时,贷款的利息收入是固定的,但存款的利息成本却会随利率的上升而增加,从而使银行的未来收益减少和经济价值降低。重定价风险又称为期限错配风险。
  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为了刺激有效需求,我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形成了一个持续9年的降息周期。而我国商业银行在这样一个金融环境下,其资产负债必然形成负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但随着2005年开始新的升息周期的到来,这种资产负债结构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却是较大的净利息收入风险。更为严重的是,升息周期下的利率调整模式导致存贷款人对期限的主动性调整选择,加剧了负缺口。从存款人角度来看,由于存款利率期限结构日益平坦化,居民存款结构呈现短期化趋势。从贷款人角度来看,由于加息预期的形成和强化以及贷款利率期限结构渐趋平坦,中长期贷款占比不断上升(见图1、图2、图3)。
  
  (二)基差风险
  基差风险的产生是由于在计算资产收益和负债成本时,采用了不同类别的基准利率。在期限相同的条件下,当二者采用不同类别的基准利率发生了幅度不同的变化时,就产生了基差风险。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基差风险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利率并未完全市场化,银行负债(主要是存款)利率为央行管制利率,而银行资产中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同业拆借、国债回购等的利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这二者的非同步变化必将导致基差风险;二是利率作为央行的宏观调控手段,存贷款利率调整幅度会由于不同的调控目的而不同(见图4)。
  
  
  (三)收益率曲线风险
  收益率曲线风险是指,当正常情况下的上升型收益率曲线变为平坦型或下降型时,即收益率曲线非平行移动带给银行的风险。收益率曲线的非平行移动实际上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上升型收益率曲线变为平坦的或向下倾斜的,即短期利率水平高于中长期利率水平;另一种是收益率曲线的短端和长端变化不一致和长期利率上升幅度远远大于短期利率上升幅度。前者,如在2007年上半年前的美国就是这种情况,这使得短期负债较多的银行面临很大的风险。后者,则在我国当前宏观调控日益加强的背景下,加息预期不断强化,收益率曲线表现为日益陡峭(见图5),这使得商业银行持有的大量长期债券资产面临较大的市值损失风险。
  
  
  (四)期权风险
  期权风险是指由于利率变化,客户提前偿还贷款或提取存款而导致银行利息收入发生变化的风险。比如,若利率变动对存款人或借款人有利,存款人就可能选择重新安排存款,借款人可能选择重新安排贷款,从而对银行产生不利影响。例如,1996年起我国存贷款利率大幅下调,一些资信情况好、经营状况佳的企业纷纷提前偿还长期贷款,并以新的较低的利率再融资,使得银行收益降低,这就是典型期权风险。
  在我国,期权性风险的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定期存款的提前支取和长期贷款(如住房抵押贷款)的提前还贷等。近年来,随着加息周期的形成,这种期权性风险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
  
  三、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管理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几种来源的利率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都是存在的,而且,随着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利率风险呈现出上升的态势。各商业银行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国际领先银行的风险管理经验、技

术,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策略。
  利率风险贯穿于银行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因而利率风险管理应是一个流程,它包括风险管理战略、风险识别、风险度量和风险控制这几个环节(见图6)。
  
  (一)利率的分析与预测
  对于利率的正确分析和预测是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国际银行界可供参考的利率预测方法有货币供应分析法、费雪效应分析法、资本流动账户分析法、隐含利率预测法等。在我国日益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形势下,影响本外币利率变动的因素来自于国内外的诸个方面,包括主要国家宏观经济状况、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变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本外币之间以及各种外币之间汇率的变化等。因此,在进行利率预测时要密切关注和监测国内外金融市场利率和汇率动态,运用现代统计和计量经济学的数据处理技术对本外币利率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利率预测的主要内容包括利率变动方向、利率变动水平、利率周期转折的时点等。科学、准确的利率分析和预测结果将为利率风险的度量和控制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二)利率风险度量的技术
  对于交易中帐户的利率风险,由于其价格波动频繁,且易于定价,一般采取VaR方法进行度量。而对于银行帐户的利率风险,由于内含期权的存在,度量难度较大,因而风险度量的方法并不统一,一般可视具体情况选取不同的方法。
  
  (1)缺口分析。依据剩余到期日或重新定价的期限,可将银行资产与负债分为利率敏感性与非利率敏感性两类。所谓利率敏感性资产(IRSA)和利率敏感性负债(IRSL),分别指该资产的利息收入或该负债的利息支出,于剩余到期日或重新定价的期间内将受利率变动影响。利息收入或利息支出将不随利率走势而改变的,则为非利率敏感性资产(NRSA)和非利率敏感性负债(NRSL)。利率敏感性资产减利率敏感性负债所得之差额则称为利率敏感性缺口。
  此缺口的形成主要由于银行资产与负债的结构不一致或失衡所造成。如果银行能够准确预测利率走势的话,银行可利用较大资金缺口获取较大的利息收益;但如果银行预测失误,较大的资金缺口也会导致巨额利息损失。
  利率敏感性缺口反映的是绝对额,利率敏感性比率(Rate―Sensitive Ratio)反映的则是相对额,可用于不同银行的对比。利率敏感性比率是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金额之比。
  当利率敏感性资产等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时,此比率等于1,为“轧平”;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时,此比率大于1,为“正缺口”;反之,则小于1,为“负缺口”。利率敏感性缺口和利率敏感性比率都反映了银行的利率风险。当运用利率敏感性比率分析资产负债敏感程度时,在利率敏感性比率接近于1时,银行管理者仅知道利率敏感性资产接近利率敏感性负债,但它们之间的差额并不知道,而利率敏感性缺口则准确反映了银行资金利率敏感性部分的大小。因此,当银行进行资金缺口管理时,通常将利率敏感性缺口和利率敏感性比率两项指标结合起来考察银行资产、负债的利率敏感程度,这样才能有利于作出科学的决策。
  “缺口分析”可以用不同的时间期限为基础,如7天、30天、90天、半年、1年等。现在银行广泛使用计算机系统来发现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的缺口。
  “缺口分析”的缺点:①未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如一年期缺口的现值与二年期同额缺口的现值应有不同,但计算利率敏感性缺口时未考虑其现值差异,而将之视为等值予以加总计算累积;②仅评估利率变动对利息净收入的影响,未考虑利率变动对业主权益现值的影响,亦即缺口分析仅就会计层面而未从经济层面考虑利率风险;③该分析只反映了利率变动对收入的影响,而没有考虑到利率变动。对银行负债的整体价值的影响。
  缺口分析目前已经不是国际银行业风险度量技术的主流。比如美国前50名银行中,只有不到1/3的银行对外提供缺口分析报告,只有3家银行仍然对缺口设置管理限制。
  针对缺口分析的缺点,要评估利率波动对银行资产和负债的总体影响,需要运用持续期间分析工具。
  
  (2)持续期间分析。持续期间分析是度量利率风险的另一重要工具,用来揭示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又称为久期分析。所谓久期是指一个债务支付流量的加权平均寿命或加权平均有效期,这一持续期从债权人角度看是资产持续期,从债务人角度看是负债持续期。资产持续期是把一笔资产作为现金收回平均所需时间,而债务持续期则是把一笔债务付清平均所需时间。久期分析利率敏感性,源自债券操作上以存续期间反映现值变动的观念。以债券为例,久期模型的公式可定义如下:
  
  (2)式可解释为利率变动时,债券价格将呈反向的变动,变动的程度为D的大小。(3)式的MD为修正的D,即D/(1+R)。国际清算银行(BIS)1993年有关利率一般市场风险主要以修正久期乘上收益变动率为基础。久期模型的基本假设为收益率只作微小变动,但是在收益率作较大变动时,债券价值变动与收益率变动之关系式呈现凸性(Convexity)的现象,若(2)式及(3)式微分符号改为变量符号,并利用Taylor式展开式,则可得
  
  
  用久期模型来衡量资产或负债的利率敏感性,比其他两种模型更为完整。该分析方法的优点:①久期分析,考虑了资产或负债的平均年限(Average life);②不仅考虑了资本或负债项目的到期,而且也考虑到现金流量的到达时期,分析重点在于资产负债现金流量是否轧平,评估市场利率变动对银行资产面及负债面现金流量现值的影响是否相等;③提供了一个简便的衡量利率风险的指针,对个别存放款的平均到期日未加以限制,可用来管理不同的目标账户。
  
  (3)模拟分析。这是利率风险度量技术的最近进展。即银行可以考虑模拟利率变动的多种情景:收益率曲线的平移、变形、相关性甚至用Monte Carlo方法模拟利率变化的路径,以全方位考察各种利率风险。模拟分析又可分为两种:静态模拟是基于资产负债结构不变的假设,主要适用于短期分析;动态模拟则考虑利率变动对银行决策、客户行为、业务机构的影响,主要适用于长期分析。
  模拟分析的优点在于:①考虑了资产与负债中所隐含的期权;②可利用不同的资产负债项目或工具,测量在不同利率变动幅度下的银行利息所得。
  模拟分析的缺点在于:①分析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之上,而这些假设本身具有不确定性;②对数据和技术的要求较高。
  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特点和技术水平,利率风险的度量可主要运用缺口分析并辅之以久期分析。
  
  (三)利率风险控制的工具
  在科学地预测利率水平和度量利率风险的基础上,恰当地选择工具进行利率风险控制是利率风险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利率风险控制的方法主要有两大类:
  
  (1)传统的表内管理法。即针对各种不同利率风险来源,通过调整资产负债期限结构、改变金融产品计价基准、增加限制性条款等方式,尽可能减少资产负债、长短期金融产品之间以及含权产品的风险暴露等,达到控制利率风险的目的。比如,根据利率预测进行主动性缺口管理,构造利率免疫资产组合,将长期抵押贷款证券化等。
  
  (2)表外管理法。即运用资产负债表外的金融衍生品(如互换、利率远期、利率期货、利率上下限等)调整现金流结构和进行套期保值。其基本操作为:针对手中持有的利率敏感现货,或是净风险部位,作衍生性金融商品反向部位的操作。当利率上升时,手中现货虽然价格下跌,但持有的反向部位衍生金融商品的价格却上升,可抵消现货的损失。反之,当利率下降时,手中现货部位的价格虽然上涨,但也会被金融衍生品的损失抵消。
  表内管理法可以根据银行具体风险结构量身定做,但难度一般较大或实施成本较高。表外管理法可以弥补表内管理法的缺陷,但对冲不当将会面临巨大风险。对于国内商业银行而言,可以在确保不得以投机为目的买卖衍生工具的前提下,优先考虑运用衍生产品对利率风险进行管理,对于利率风险要根据利率趋势分析和风险度量结果,通过对资产负债的主动管理将利率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
  
  四、结论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利率风险的度量和管理;科学地预测和分析利率水平;分类和归总银行面临的各种利率风险(重定价、收益率曲线、基差与期权风险等),并追溯其全部来源;在科学进行利率风险分析的基础上,依据银行可承受的利率风险总额,并将其按产品、部门进行分解,由各部门、机构分别承担各自风险限额的控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02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