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传统武术功法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俊峰

   [摘要]传统武术功法作为一个带有浓郁传统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对其基本功法和价值进行分析整理,找出其特点优势与发展的新思路,特别是其在对学校体育、德育、美育的价值特性,要在一个富有文化教育环境里进行合理地继承和利用,是对武术文化很好的继承,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途径;提出武术功法在学校体育中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传统武术功法 学校教育 价值
  
  一、前言
  中华武术经过几千年的繁衍,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全面又系统的武术基本功内容和练功方法。然而,由于至今尚缺乏武术功法的资料,又由于在现代武术训练中对速效的强调和追求,导致对武术功法的忽视,个人对武术功法的内涵理解不尽相同,所以在现代武术训练中尽管采用了一些传统武术功法的训练思路,也是产生了各异的效果。在学校体育课程中的武术功法项目的教学更是罕见。传统武术功法的训练特点、功效及其文化内涵和对青少年身心的影响作用,在我国古代教育中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研究传统武术功法对学校体育的价值,以及对我国学校体育内容改革和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当今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著名武打演员于海曾说:武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习武,一是可以健身,二是可以学会做人。武术文化源远流长,经过了几天年的沉淀,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里面有技击理论,也有人生哲理。他认为武术可以修心、修身,使人懂得“万物可学”,从而具备宽容的精神。
  学校是人们知识不断积累与创新的场所,教师承担着文化传递的义务与责任,武术教师有着传授与弘扬中华武术的职责。其次,学校的学生文化素质与综合素质都较高。因此,学校教育有可能成为传统武术传播与继承的有效途径。在现代学校体育的项目中,没有任何一个项目能与我国传统武术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相比。
  二、传统武术中的基本功法
  研究传统武术功法的价值,首先要了解基本功所包括的内容,中国武术将腰功、腿功、臂功、桩功称为四大基本功。其中,腰功和腿功是衡量基木功水平最主要的标准,一般人一说起基本功,一般指的是腰腿功夫,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腰腿不灵,功夫就不深,故在武术前辈总结出来的拳谚中有:“练拳不活腰终久艺不高”、“打拳不溜腿,到老冒失鬼”之说。尤其是腰,它是联系上下肢的枢纽,在运动中须以腰为主宰,做到身随步行,上下配合,步到身到手到,这样才能使武术动作演练得完整一气,表现出协调自如,刚柔相济的技击效果。所以,在武术的训练中,不仅要特别强调重视腰、腿功的基础强化,而且必须把它贯彻于整个武术训练过程的始终。为此,在古代还有一句,就是“打拳容易,身法难”的拳谚。
  “功”是完成武术动作的一种能力,“拳无功,一场空”。手、眼、身法、步“外四法”的规范训练也是武术基本功的主要内容。因为武术是内外合一的运动,有形方可有势,有神才能演练出武术动作形神兼备的独特风格和绝妙风采。所谓“拳无空出、掌无空回”、“拳技以眼为尊”、“腰似蛇行”、“伸手迈步、招势清楚”,这些说的都是对动作规范严整的要求,也可反映基本功的深浅功底,能给人以在平凡的基木动作中见奇功的效果。
  三、传统武术功法的教育价值
  1.传统武术功法对青少年的体育作用
  从古至今,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为了寻求健康长寿,曾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健身与养生之道(术)。例如:战国时期有了专门研究养生的“导引之术”,到了汉代已有了图例并有文字说明的《导引图》,汉代名医华佗在总结两汉导引的基础上,采撷了导引精华,创编了健体养生的“五禽戏”。他认为“人体欲得到劳动,初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不朽是也”。宋代的养生学士在总结历代实践经验基础上,创编的八段锦,其动作从上肢开始,往下依次为腰、腹、背、下肢的全身运动,符合人体运动规律。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均为人们点明了祛病延年的关键所在。在众多以健身为目的的体育项目中,较典型的有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武术、太极拳和气功。武术运动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追求与自然和谐。练武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陶冶情操,振奋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太极拳内外兼修,使呼吸、意念与运动三者和谐统一,动作自然流畅,缓和而又绵绵不断,经常练习可以达到祛病健身,抗老益寿的功效。气功可以使人的阴阳平横,做到人体精气神平衡,内守不外泄,从而能有效地增强人体健康与抗病的能力。
  拳谚:“未习拳,先学步;未习打,先站位”。这要求教基本功须先打好下盘功夫,它尤如盖一憧高楼大厦,须先打好坚固的地基一样。所以,基本功训练在练习腰、腿功的基础上,紧接教步型、步法和练站桩,以及其它击打或抗击打功法的习练。这些武术功法的训练模式是过去众多武林门派在收徒授艺时所采用的,而在今天实行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新形势下,更具有它可取的意义,不但可教学生进行有效的体育,又可让学生在体育的基础上领悟传统武术文化的精神,通过武术文化精神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精髓。
  武术的基本功与基本动作是人体从事武术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活动能力。它是力量、速度、柔韧、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的综合反映。对于人的这种基本能力培养,通常称为基本功训练或叫基础训练。武术的基本训练内容包括人体肩、臂、腰、腿等部位的练习,以及“三型四法”、跳跃、平衡、跌、扑、滚、翻”等等。习武先练基本功与基本动作,为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在掌握一些主要的基本技击方法或者防身术,边提高身体素质边进行防身能力的训练,这样可以使两方面相互促进。
  2.传统武术功法对青少年的德育作用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学中最具有民族代表性的体育项目,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思想,长期以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在众多的庆典活动中,表现民族特点和民俗风情,武术往往成为庆典的主题内容。武术作为代表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体育项目,从内容到形式都表现了民族的优秀品质。自古以来,中华武术都倡导以武修德,武德修养以礼为先,“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明德”。把“礼”与“德”作为习练武术的格言,世代相传,这与社会道德规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相通相近。崇尚高尚的武德品格,以文明礼貌待人处事,把民族优秀的社会意识融进武技之中,以德、仁、礼、道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其内涵有着深刻的社会价值。
  高校普及武术功法教学,建立常规教学体系,既可使学生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又能让学生明礼修德;不仅能使之强于筋骨、壮于体魄,还能使之正于精神、净于灵魂;近可强身健体,远能明礼修德。
  3.传统武术功法对青少年的美育作用
  传统武术训练中比较注重左右均衡、两边照应的对称性动作,其为协调身体兼修双向发展而设计。给人以中心突出、周全平稳的美感。局中心而四面兼顾,守正面左右逢源。传统武术功法动作朴实,基本上不附加那些与技击无关的修饰性动作,每一个训练都是有直接关系的,每一次训练都是功夫的积累,使人品位到“非为看,乃为战”的朴质务实的美。
  传统武术功法有如先秦古文,朴实、简约而不失深邃、丰富,其独特的内在美来源于我们祖先长期的生存斗争实践和对生活特有的一种体验。植根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武术文化实为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我国人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如今,它特有的魅力对现代青少年的美育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四、习练传统武术功法对青少年培育的作用
  1.武术功法习练过程是青少年接受传统文化培育的捷径

  中国武术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融摄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文化性是武术的灵魂。显然,在充满文化竞争的世界格局中,仅仅把武术当作一项体育项目来认识,已远远不够。应当把对武术的认识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充分揭示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文化魅力和文化价值,武术不仅可以健身、防身,还可以修身养性、完善人生,对人类的发展有新的贡献。“要把优秀的中华文化推介全球,其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都应当是崭新的,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和渗透力的”。在传输中除了语言、文字、音像等之外,不妨推出以身体去感悟“和谐”观念的武术,让人们在武术功法的习练中直觉体验和培育和谐观念。
  武术功法的习练过程是青少年接受传统文化培育的捷径。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武术文化如何体现其价值功能――为人类提供有益的伦理品质和人生理念,教育至关重要。艾斐在《文化的责任》中指出:最重要的就是要以文化为源流和中介而能动地赋予未成年人以民族精神、高尚人格和优良品德。对于未成年人,在第一时间切入的文化完全可以先入为主,形成牢固而耐久的文化接受基础,并产生极为深重的影响。
  2.传统武术功法对学校体育兴趣的培养作用
  传统武术功法是多样的,简单易行的。武术功法的锻炼形式具有周期性特点,每一个周期都有一个很好的考核习惯,自身的每一点进步都清晰可见。因此,武术功法的习练具有对学校体育兴趣的培养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成功会使人振奋,信心足,而促使学生继续练习下去,甚至更愿意去练。体育锻炼与其说是练习身体,不如说是一种心理考验,只有学生从中不断的得到心理满足,肯定感及表扬欲,他才觉得有锻炼的必要。经常性的失败,会使人感到“劳而无获”,因而兴趣大减。只有善于使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才能使学生始终对体育课充满兴趣。结合考核制度,利用自强心理培养学生积极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勤奋锻炼的兴趣,对一些对体育不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利用武术功法优势作用来对学生进行周期性的训练和考核,利用考核体现学生自身的价值,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学生也可能会有一定的考核压力感,俗话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没有进步”。
  3.传统武术功法对青少年终身体育意识的培育
  传统武术功法具有多样性的优势。把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健身性、娱乐性、时代性强的武术功法素材选为体育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转向符合学生特点的生活体育、娱乐体育,既让学生体验体育的乐趣,又使学生掌握善度闲暇时间的体育手段与方法。以传统武术文化的生活、娱乐和健身为一体的思想观念,培养青少年注重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意识,强调体育健康知识教育的重要性。具有较高健身价值和终身体育性质的运动项目成为体育教学内容的主体。广泛的吸收具有很强的娱乐性民族民间传统武术功法项目。让学生从武术文化的学习中明确地认识到,体育为文明生活所必需,身体健康和事业发展同等重要。要树立“现代人离不开健康”,“高品位生活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的观念,使体育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田,并牢固树立起终身体育的观念,养成适合自身个性特点的终身体育习惯,为进入社会后成为体育人才打好基础,使学生认识并体会到体育既可增强体质,提高学习效率,也可激发参与文明、健康、多姿多彩地新生活的热情,把体育看成与自己健康的身体、文明的生活、高尚的修养紧密相关的内容,从而踊跃参加体育锻炼。这样,也就达到了对青少年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最终效果。
  五、结语
  社会学理论认为:“一个特定的文化特征的存在是由于其履行另外某种重要的社会功能”。武术既然被视为一种传统文化,那么其社会性必然有之。所以,武术由于其文化特性与社会发生的主客体活动也与社会中表现的价值功能产生必然的联系。当然这种文化与技术的结合也不是偶然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影响不可避免地侵蚀到社会的诸多方面。在封建社会,宗法氏族血亲文化基础上,以构建政治伦理为主题的一整套思想观念体系的影响下,创造客观武术的主观活动的人,自然要以其相继承的理论来整合武术技术体系的训练。其结果是武术不能脱离文化成为一种较为单纯的体育运动。
  所以,传统武术功法作为一个带有浓郁传统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特别是其在对学校体育、德育、美育的价值特性,要在一个富有文化教育环境里进行合理地继承和利用,是势在必行的,是对武术文化很好的继承,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途径。以国粹传统武术功法为特色;学校可根据各地开展的传统功法项目形成各自的项目特色;使我国学校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百花盛开,为培养青少年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而服务,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弘扬优秀民族体育文化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武术教材小组.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2]季浏.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曲宗湖,杨文轩.现代学校体育教学丛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4]王涛,彦博.武在新世纪[J].中华武术,2000,1.
  [5]田在农.传统武术美在哪[J].中华武术,2000,4.
  [6]顾建军.试论科学的教育价值观[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28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