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牛芳兵

   [摘要]为了提高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文针对该课程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进行了探索,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 课程教学 教学方法 考核方法
  
  一、《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的性质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及相关专业的最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它在整个专业课程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为培养现代物流管理所需应用型人才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具有概念多、理论性强、模型多、公式多、定量计算多、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除了课堂的讲解还需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由此决定了该课程教与学难度都较大。
  二、建立与课程性质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该课程理论性强、数学推导多,实践性强,分析和设计手段新。针对上述特点,教学过程中应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1.传统黑板教学。利于学生理解数学公式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习惯;由于本门课程定量计算多,公式和模型多,板书提供了这方面的便利。学生可利用教师板书期间预习即将讲解的内容,对新知识有一个缓冲时间。也更利于学生动手随老师一起进行公式的推导和求解,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使之对所学内容印象更为深刻,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掌握。
  2.多媒体教学。表现物流过程生动直观,利于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视觉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可弥补板书教学速度慢、信息量小的缺点。
  3.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中,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应用基础知识、理论和模型的能力。在设计过程中,让学生自主选题、自行设计,进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教师仅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指导,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想像力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设计能力。在设计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和新的知识,因此也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它也能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抗挫折能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课程设计的结果需以设计报告提交,并要求进行课程设计答辩,在此过程中可提高学生的报告书写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仿真软件实验教学。充分发挥计算机仿真软件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仿真意识和仿真能力。仿真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设计任务。可通过学习软件来模拟物流系统仿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模拟物流系统操作实践。
  基于上述分析,课程组提出了结合传统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即在教学中采用“传统板书教学+多媒体教学+课程设计教学+物流系统仿真软件教学”的模式。将现代手段与传统手段相结合,虚拟仿真与实际设计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同时要注意教师在讲解知识点的同时,可以适当插入对业界动态的介绍和评述,使学生了解物流专业领域的应用前景和前沿问题。在讲解本门课程时必然结合运筹学、预测学科等技术领域,因此在布置习题和任务时要注重学科的交融性,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
  三、建立与课程相适应的考核方法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性质,考核方法可以采取如下标准:
  总成绩=50%x考试成绩+30%x平时成绩+20%x课程设计成绩;
  平时成绩=40%x作业+30%x考勤+30%x课堂表现;
  课程设计成绩=25%x设计整体思路+25%x模型的运用+25%x设计报告的书写+25%x答辩情况(语言表达及回答同题的情况)。
  四、结论
  在“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教与学的过程中,我们深感重要的一点是应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再加上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整体形成浓郁的学习环境,教学的效果就会非常显著。但兴趣又往往来自于需要,因此,通过课前强调课程的重要性,课中运用适合学科性质的教学法,同时辅以多媒体演示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应该多安排一些实地参观和设立课程设计环节,这样可以大大加强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企业需要的管理素质和规划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物流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郝勇,张丽,黄建伟.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刘联辉,彭邝湘.物流系统规划及分析设计[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3]蔡临宁.物流系统规划――建模及实例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董维忠.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5]贺东风.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6]姜大立,彭良涛,张军.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7]刘晓佳,兰培珍,刘旺盛.《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改革的探讨[J].物流科技,2009,(11):130-13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37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