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医疗管理的现状及改革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光
[摘要] 随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逐步到位和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专业化管理的大趋势,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重新审视各高校的医疗卫生机构,予以职责划分和专业定位;高校的医疗卫生机构自身也应认清形势,迎接挑战,拓宽业务范围,向社区服务靠拢,寻求自身的发展空间。高校医疗机构要为大学生和教职工的疾病预防和健康教育服务,而高校对其的管理水平决定了其功能能否发挥出来。本文论述了高校医疗管理的现状,并指出了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 高校医疗管理 改革对策 医疗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的医疗卫生机构是以各高校自身的师生员工为固定服务对象的特殊医疗保健机构,行政管理上大多隶属于学校后勤管理处,业务上受地方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随着医疗保健制度改革的逐步到位和后勤服务社会化进程的加快,高校医疗卫生机构面临着新的挑战,高校内部各项改革已冲破了高校原有体制下形成的依附学校而存在的各项福利性服务的机构和制度,社会化服务理念使得原寄生在学校的后勤体制重新按照市场经济运作规则而逐步实现社会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人发展,高校内部各项改革已冲破了高校原有体制下形成的依附学校而存在的各项福利性服务的机构和制度,社会化服务理念使得原寄生在学校的后勤体制重新按照市场经济运作规则而逐步实现社会化。
一、高校医疗管理的现状
高校医疗机构作为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社会在防治疾病、保护和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方面的重要机构。它承担着国家的职责,为广大青年学生健康服务,对学生生活环境进行监督、对学生的膳食进行指导,社会公众要求它做好广大教职工、学生的各种常见病的防治工作。目前我国高校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增强体质,培养学生卫生行为和习惯。另一方面,对全校师生员工实行医疗保健,为他们提供健康服务,发挥初级医院的作用。就这两大职责看,两者完成得都不理想。因此,学校卫生还是一个薄弱环节,亟待在深化改革的新世纪有所突破,这是影响我国民族素质和国家兴衰的大事。
1.医疗机构现状与学校人员结构变化的矛盾
高校校医院都是其所属学校在建校初期根据当时学校现状而设置的,医院用房、医务人员和设备配置与高校规模的快速扩大极不相适应。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职工离退休高峰期的临近,有的高校离退人员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30%以上,这部分老同志由于多年来积劳成疾,身体状况欠佳,他们需要一种较好的医疗环境。而另外一部分的中青年教师身体则大都处在亚健康状态,突发病和疑难病例呈上升趋势,医务工作人员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工作局面。
2.医务人员业务水平与医学科学发展的矛盾
高校医务工作人员基本上长期处在满负荷门诊压力之下,仅凭原有知识及经验接诊病人。学校尚未做出一个较为完善的医务人员进修培养计划,有的医务人员从到医院工作一直到离退几十年都没有一次进修学习机会,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手段落后。医院对于引人急需的骨干医生缺乏主动权,而由学校统一考虑能否调人。现有医务人员面对医学科学快速发展,新医学知识不断发现,而医学科学与其他科学渗透结合的趋势以及不断更换的新药品,新设备和新的检查手段显然缺乏及时的学习和掌握。医务人员每天面对应接不暇的病人,只有采取能诊就诊,不能诊就转到社会医院,没有时间和机会开展必要会诊和聘请有关专家作学术交流,以更新现有医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学术水平。
3.医疗费用长期处在赤字运行
近年来,高校规模不断扩大,享受学校公费医疗的人员也逐渐增多。加上人口趋于老龄化,癌症重症病人不断增加,以及医院自身管理方面的漏洞,导致学校医疗费用逐年提高且长期处在赤字运行。另外,医疗费用人均支出数与人均拨款数相差悬殊也导致了医疗费用的超支,其中人数日益增多的离、退休人员的人均医疗费支出数与拨款不足显得尤为突出。
二、对高校医疗管理进行改革的对策
改革的目的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强化学校的卫生工作,使学校卫生工作真正融于各项教育工作之中;另一方面,使学校医疗卫生机构有更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为达到这样的目的,改革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员管理
改革分配制度,提高职工工作积极性。收入分配上要按照绩效优先、按劳分配、兼顾公平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理顺关系,实行按岗定薪,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灵活多样的分配激励机制。要真正拉开分配档次,对医院发展负有重大责任的管理岗位和关键技术岗位,可以实行年薪制和协议工资制。完善规章制度,健全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表现在分配制度方面,真正体现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绩效挂钩、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使职工劳有所得、功有所偿、过有所罚,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制,实施合同管理和竞争上岗,技术职务实行评聘分开。逐步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加大改革力度,使职工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促进人员优胜劣汰和自由流动。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树立良好形象。医务人员要端正思想,以过硬的本领、熟练的技术、优质的服务去面对病人。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学习压力的增加,大学生的心理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教职工对心理保健的需求也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医生在治疗患者生理疾病的同时,要加强医患沟通,注重开展心理疏导,进行高层次的心灵沟通,更好地提高校医院的信誉。
2.网络管理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数字化及医院数字化必将成为现代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方向。应该对学校享受公费医疗的教职工建立健康信息卡,以及完整有效的电子病历监控体系。从而杜绝一人享受公费医疗全家受益等现象,防止药品浪费和流失。高校医院还需要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信息网络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构筑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防护屏障。这就要求不断拓宽业务范围,因病施治,合理用药,提高病人对校医院的信任感。
3.药品管理
药房管理是整个医院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院经济管理好坏的关键。由于实行了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公费医疗逐步取消,与个人经济利益挂钩的比例增大,加上校园外的许多医院、诊所、药店的竞争,使得师生员工对药品的价格十分敏感。所以,应狠抓药品质量关和价格关,合理控制进口药、合资药,使药品结构趋于合理,从而降低卫生资源的消耗。购药时根据日常的销售量及病人的用药特点,少量多批,减少积压库存。降低药品价格是降低医药费超支的最有效措施。高校医院采购药品时,对不同厂家同类药品的药价、出厂日期、采购费用进行对比,堵截校外医药市场的“侵入”,加大药品采购的管理监督力度,药品尽可能集中招标采购,提高药品采购透明度,降低药品价格,减少不合理的医药费用负担,以体现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和维护学校、医院、患者的利益。
4.医疗制度管理
建立统一的医疗保障模式,对医疗经费实行统筹安排,将平时不具有可保性的门诊费用实行个人自付,对门诊以外的医疗费用由国家公费医疗拨款经费和学生所交医疗保费按照一定比例报销,超出部分可申请救助基金。这样既可减少医疗资源和经费的滥用,又可以形成大学生内部的合作,高校应完善转诊制度,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监控和医院的财务监管,严格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和收费行为。严格执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的制度。建立健全责任人事故依法追究机制,加强管理,诚信经营,向管理要效益,在竞争中求发展。医院要通过改革,规范岗位责任制,规范管理制度,规范收费制度,规范各项技术操作规程,规范行医行为,提倡高尚的医德医风,用科学管理塑造医院的崭新面貌,从而增加对校内外患者的吸引力。
5.财务管理
首先,针对目前大学生公费医疗紧张的情况,高校医院的财务应该合理筹划。一是要保障高校教职工的基本医疗,同时又要将这种保障水平控制在政府和单位可以承受的范围;二是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模式,单位与职工共同缴费,将大学生医疗也纳入社会保障范畴,提高大学生的医疗保障水平。三是减少医疗资源浪费,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管理和监督。与定点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费用支付方式、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协商,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防止重复无效用药、大处方的现象。
其次,减少浪费,增收节支。高校医院的职工要以崭新的主人翁姿态细心管理和经营校医院。高校医院的资产及卫生责任区划片包干,具体到人,制定资产损坏赔偿制度,节约一滴水、一度电。加强内部管理,以预防保健为中心,防治结合,对重大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降低因预防不及时所导致重大疾病发生后的巨额医药费支出。
最后,严格医疗费报销审批制度。教职工所患疾病校内医院可以治愈的,应先在校内就诊,校内医院无法治愈的疑难杂症,经校医签发转诊单后,到校外就医的费用按规定报销;未经校医允许,患者自行转院治疗的不给报销。在报销过程中,相关人员要严格把关。
高校医院的财务管理形式逐渐由单一的会计核算形式向多元化的会计管理及成本核算形式发展。因此,以财务管理为突破口,加强财务核算和控制,规范医疗资源和医疗费用,抑制浪费。通过上述管理的加强,也必然更好地发挥高校医院的职能。
三、小结
高校医疗机构是为高校社区师生员工服务的卫生机构,其最终目的是稳定教学秩序、保障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校医院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高校医疗保健机构规程》两个文件中。要实现高校卫生机构的职能,必须加强对高校医院的管理。特别是扩招后学生人数增加,医疗成本增加,削弱了原有高校学生公费医疗政策的保障功能,因而对高校医院的管理变得尤为重要。本文论述了目前高校医疗管理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的对策,对今后高校医疗管理的发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李林静.新世纪的学校卫生[J].中国学校卫生,2000,(6).
[2]唐冰心,史黎青.高校医疗保健机构改革中的准确功能定位[J].中国学校卫生,2003,(6).
[3]王兰波.高校卫生机构职能再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4]熊敏鹏.关于高等院校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04,(2).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92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