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一切为了学生美好的未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奇

  为什么民办高校能在高校林立的大环境下得以立足?关键靠的就是学校的教学质量,毕业生就业就是检验学校教学质量的试金石,毕业生的质量及其就业竞争力就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然而,在这所东方学院里,大家最为看重的不是学校的生源,而是学生的未来。从院长到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能够拥有美好的未来。
  而这个美好的未来,就是要给毕业生找到适应社会,体现价值、服务于国家建设的工作平台。对此,学校领导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为何目前“就业难”与“用工荒”的现象同时存在?这就是因为学校培养人才没能做到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适销对路”。要想做到“适销对路”,就必须让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紧密接轨。为此,学院领导带领全院教师展开了历时一年的专业改革大讨论,并制订了2009版《黑龙江东方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学院的专业设置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一是改变建校之初由于缺少经费以设置文科类专业为主的模式,加大投入,转为以工科专业为主。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创造条件设置可为我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服务的专业,比如机械制造专业、道桥专业、乳品专业等。
  二是对各专业的培养方向实行动态管理,密切关注社会对专门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培养方向,实行一个专业多方向招生培养,增大专业的容量和发展空间,拓宽毕业生就业出口。
  三是对规模膨胀的就业困难专业采取减少招生额、隔年招生或暂停招生的办法,缓解就业压力。
  四是发展“外语+专业”、“专业+外语”、“建筑+艺术”等复合型专业,以适应人才市场对复合性人才的需求。
  五是与俄罗斯、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外院校联合办专业,在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同时拓宽就业渠道。
  东方学院经过18年努力探索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东方特点的“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性是指学院的定位和培养目标:职业型是注重学生的职业需要,突出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开放式是指办学形式,打破封闭式的单纯课堂教学形式,创新与行业密切合作、联合培养的办学体制。
  尽管东方学院是由一群退休的老教育家创办的公益性大学,但是在课程设置上却敢于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颠覆传统。突破知识本位的束缚。我们认为“学院是从人才的应用性能力培养的需要出发,来审定教学内容、设置课程,我们要实现的是从知识培养系统化向能力培养系统化的转变。应用型人才不只是书本教出来的,更是实践锻炼出来的。我们在合理缩减理论教学时数的同时,加大了实验实践教学的比例,具体的原则是:基础课够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课管用。在学院平房新校区的建设中,我们还将建立产学研联合体、中试基地、校中工厂、IT服务外包车间等联合培养基地,从根本上改善应用性职业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
  各学部可以把教改作为科研项目立项,学院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老师自己编写教材,将专业上最前沿、最有用的知识讲给学生。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学院会在学生毕业前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的需要,采取补知识、补专业能力训练的方法,使不同情况的学生都能掌握就业的一己之能、一技之长。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公认的社会话题,而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更是难上加难。为了解决好这个难上加难的问题,东方学院在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上下足了功夫。我们认识到:“学院为毕业生搭建的是一张立体的就业网络。学校设立了‘大学生就业创业咨询接待室’,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与毕业生要建立‘一对一’的谈话制度,及时了解毕业生思想及就业情况,对家庭经济困难或有其他特殊困难的毕业生,给予特殊照顾。学院与浙江人才网、中国企业网、智联招聘网合作,组织了网上双向选择招聘会,并通过手机短信、QQ信息、校内公告栏随时向全体毕业生发送就业信息。学院在北京、深圳、杭州、苏州、大连、天津、上海、青岛等8个地区建立了就业指导工作站,在17个城市建立了校友会,这些工作站和校友会现在都已成了东方学子到外地实习和就业的‘接应站’。学院每年组织十几路人马,走访全国各地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广泛收集就业信息;每年邀请千家用人单位召开百余场校园招聘会,每届的2500名毕业生可在20000个岗位中挑选称心的工作。也正因如此,多年来学校的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对学院的未来,我们信心满怀。2013年10月之前东方学院就将整体迁至哈南工业新区的新校舍。届时,学院生均各项指标都将超过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更重要的是学院将与周边高新技术企业密切合作,通过联合培养、订单培养等途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编辑/丹桔)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709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