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人力资本乡城转移的补偿机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亚慧

  内容提要:相对于农村,城市具有人力资本集聚效应,动态化、多样化的城市环境为同样天赋的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也提供了更为有效的人力资本投资激励机制。改革开放始于农村,最大的受益者却并非农村,由于升学和劳动力转移就业等形式造成的人力资本乡城流动,对城市的外溢性明显大于对农村的内溢性,造成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本贫困的恶性循环”,既“农村低收入――城乡差距――人力资本乡城流动――农村低人力资本形成一农村更低收入”。本文以人力资本乡城流动为背景,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为例研究人力资本乡城流动后的补偿机制建设,以求获得乡城共同发展。
  关键词:人力资本乡城流动;补偿机制;人力资本投资激励
  中图分类号:F323.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2-0033-04
  
  改革开放以来,巨大的城乡差距吸引着解放了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人力资本乡城流动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加快城市化、工业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步伐,但是由于人力资本的乡城流动也使得流出地农村会有许多的负面效应,甚至造成更为严重的城乡差距和多重二元结构。造成乡城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并非如多数人认为的人均收入低所致的物质资本不足,事实上更为根本的原因是人均收入低所形成的人力资本严重缺乏。
  
  同全国的情况一样,内蒙古自治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并没有随着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规模而有所减少。每年10%左右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二三产业就业,截止2008年转移就业人数超过200万人,但是事实上,内蒙古的乡城差距已经由1978年的1:2.30达到2008年的1:3.10,具体见图1:
  
  一、农村人力资本流动特征及其效应分析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通过投资形成的体力、智力、知识、技能和劳动态度的总和,是通过卫生保健、教育培训、工作经验积累、职业迁移等形式的投资形成…。影响人力资本形成的因素很多,受教育程度与健康状况是决定劳动者人力资本水平的两个关键因素。人力资本的载体是人力资源,当农村大学生通过高考制度到城镇就业、农村劳动力进行城镇转移非农就业后,自然造成人力资本的乡一城流动。我国广大农村人力资源十分丰富,但是人力资本存量相对较低,加上逐年的人力资本乡城流动,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更低。城乡差距既是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动力,又成为人力资本乡城流动的进一步结果。
  
  (一)农村人力资本呈现乡――城流动的单向特征
  如同其他资本一样,人力资本也具有流动性、收益性、风险性特征,只有通过流动才可以保值增值,但是目前我国人力资本乡一城单向流动特点显著。
  
  
  人力资本同物质资本一样,也存在着明显的逐利本性,只不过由于其载体的特殊性、制度限制及市场作用稍微阻碍了其逐利的流动速度和方向。平均三倍多的城乡差距以及城市生活的诱惑,拉动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其理性的原始目的就是提高收入水平,获得更高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事实也证明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劳动力确实能获得更高的工资性收入。然而人力资本投资不完全是由劳动者个人完成的,作为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既是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原则上应该是受益人,可是事实上恰恰相反,人力资本投资越多,人才流失越快。大学生的城市就业显然验证了这样的推论,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城镇转移就业依然如此。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并非是质量与结构上的“剩余”或“富余”,而是农村劳动力中比较优秀、人力资本存量比较高的一部分。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转移就业的农牧区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明显高于农牧区劳动力的整体状况,转移到城镇的多是年轻、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的男性,农牧区有近90%的劳动力是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而乡城转移的劳动力有近80%是初中及以上的文化程度,见表1所示。
  每一年人力资本随高校毕业生和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入城镇,但是由于城乡的巨大差别,产生了城市人力资本向农村流动的强大阻力,几乎很少有高校毕业生回到农村或者有城镇人力资本流动到农村地区。城市人力资本的内溢特征和农村人力资本的外溢表现使得城镇产生了强大的人力资本集聚效应。虽然资本的特性使得人力资本单向的城乡流动优化了资源配置,但是这种持续的单向流动无疑会带来一系列的负效应。
  
  (二)人力资本乡――城单向流动的负面效应
  农村人力资本的乡城流动既是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过程,也是农村劳动力个体追求高收入的理性选择,同时也是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体现,这种趋势和发展的最终结果将会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对出现的一些负面效应正确认识并进行有效规避和科学弥补,将会缩短配第――克拉克定理中的劳动力产业转移的过程,并有利于城乡和地区间的和谐发展。
  1 进一步拉大城乡差距。城乡收入差距和剩余劳动力的涌现使得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东部发达地区从事二三产业,由此形成的人力资本乡城流动造成西部投资,东部受益;农村投资,城市收益;落后地区投资,发达地区受益。在没有人力资本输出地区补偿机制的情况下,由于城乡人力资本投资差异与城乡收人差距之间的相互推动和互为因果性,最终将会拉大城乡差距、东西差距,造成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和城乡不平衡,进一步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经济发展不是收敛状态而是发散的后果,不利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2 阻碍农村个人、家庭以及地方政府的人力资本投资。由于人力资本投资主体与受益主体的分离,同时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和起薪低,产生农村社会有可能不再是“因贫而学”而是“因学而贫”,或更有在高学费和城市高消费的压力下“因学致贫”,形成新的“读书无用论”,不仅影响的是高等教育,同时造成其他层次人力资本投资动力的减弱,可能形成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政府主体和个人主体“理智”地不再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相对高成本和人力资本乡城间的高流动性,导致了投资主体客观上没有资金条件进行投资,主观上的消极投资心理。
  3 可能形成双重的二元社会结构。由于人力资本大规模乡城转移形成的城乡差距扩大会强化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由于其人力资本水平和社会资本状况,多数进入到当地中小企业,或者从事利润率较低的个体经营,只有少数能进人事业单位从事较低人力资本要求的工作。尽管城市正规部门所提供的工资待遇比较高,但由于就业制度限制、劳动力市场歧视与分割、农村劳动力本身的较低人力资本水平等因素,农村转移劳动力多为弹性就业和非正规就业。根据2007年内蒙古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状况可以看出,大部分的转移劳动力在工业、建筑业、交运仓储邮政、批发零售等行业就业,从事着工资较低、工作不稳定、受尊重程度不高的岗位,就业质量有待提高,见表2所示。
  城市劳动力市场普遍存在人才高消费的现象,加之这几年

的大学生就业难和“知识失业”程度的加剧,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就业的环境会更加严峻。据统计,2007年内蒙古城镇就业人员的平均月收人为1824元,而同期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在转移就业期间平均月收入仅为900左右,后者不到前者的一半,若按照小时工资计算,考虑转移劳动力的工作强度和工作时间延长情况,则其工资水平会更低。而且就是这种比较低的工资还经常被克扣、拖欠,其他的劳动权益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侵害,所以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在就业市场处于一种边缘状态。据内蒙古劳动社会保障厅统计,截止2009年5月,全区因受金融危机影响返乡的农牧民工近15万人,其中被拖欠工资的2109人,拖欠金额达到626.11万元,人均近3000元。工资状况、就业的环境和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后的生活境遇使其成为城市社会的边缘群体,形成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外溢分析
  
  (一)乡城转移中的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构成
  和没有转移的农村人口相比,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较高的人力资本积累需要更多的成本付出。在社会的各种活动中,教育、医疗保健、培训、迁移等可以提高人口素质的活动,都被称为人力资本投资。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的农村地区,教育和健康保健投资对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的影响更为关键。是人力资本投资造成了劳动力的异质性”J,并最终促使较高人力资本积累的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乡城转移就业。
  人力资本的投资付出不仅包括直接的成本,如学费、卫生保健投入、培训费用、转移花销,而且还应该包括间接成本,如受教育期间放弃的劳动可能获得的收入等。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是以未来获得更多的收益为目的,所以只有当投资主体的理性预期投资收益超过投资成本时才有可能发生,而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也并不是只有人力资本载体本人,投资决策者和成本付出者往往是由个人、家庭、地方政府以及国家共同组成。由于投资主体的多元和不明确导致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无法明确分配,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国家投资应该能因为经济增长收益、个体投资应该能以个人收入增加形式收益,家庭可以因为转移劳动力的寄带现金等方式得到一些补偿,唯一不能得到明确收益补偿的主体是地方政府,由此也会造成地方政府人力资本投资积极性受挫,再投资的激励程度不高。
  
  (二)乡城转移就业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收益外溢表现
  因为各种城乡差距的存在,落后的农村地区无法享受人力资本投资的内溢收益,反而是城市享受了人力资本投资的巨大外溢收益,表现为人力资本乡城两部门间的溢出效应。越是偏远落后地区,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外溢性越是明显,相对于城市和其他发达地区,偏远落后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更高,而且个人和地方政府负担越重。然而更大的收入差距越会催生较高人力资本水平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发生相对较大规模的人力资本乡城转移,外溢性更强。
  随着各项制度改革的深入,诸如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制度、保障制度、就业制度的变化,放松了农村劳动力乡城转移的限制,提供了更为宽松的就业环境,如果没有人力资本投资补偿机制的支持,则农村人力资本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城镇,支持城市的发展,留在农村地区的较低人力资本积累不仅不能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反而产生一种对农村地区的负的内溢效应。
  很明显,乡城转移就业者的人力资本投资是由农村地区完成的,可是受益者却是城镇,存在严重的投资和收益的非对称性。正是由于人力资本的逐利性导致流动的单向特征,使得理性的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主体降低了进一步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导致农村人力资本的匮乏以及城乡人力资本的二元结构更为明显。作为理性的投资主体,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严重受挫,个人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在于投资后的结果,如果可能通过高考制度进入城市,则会加大投资,若仅仅是成为转移就业的劳动力则放弃更多的投资,因为乡城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进入的次级劳动力市场中,普通教育的收益率明显不高,况且现实的高投资成本使其缺乏资金支持。地方政府因为投资与收益的严重不对称彻底失去投资激励,其后果是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将越来越低,转移就业的数量规模受限,拥有不高人力资本存量的劳动力转移后的就业质量也会下降,成为城市的边缘阶层,造成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甚至会阻碍整个国家国民素质的提升。
  
  三、建立人力资本乡城流动补偿机制
  
  同物质资本的投资不同,人力资本投资不应该遵循“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但是因为投资在前,受益方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也不可能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因此,对于人力资本应该遵循“谁受益谁补偿”的做法,受益者补偿投资者一定的价值,以提高流出地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动力和积极性,并且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
  由于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外溢性特征,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一定首先界定受益主体,由受益主体对投资主体进行先期投资或后期补偿。由于人力资本载体先天禀赋的差异和所处环境及价值观的不同,同样的人力资本投资会获得不同的人力资本存量,或者同样的人力资本存量也会有不同的贡献,但是总体上来看,人力资本存量越高,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越大,这点毋庸置疑。因此,利用各种方式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卫生保健、教育培训、为获得更高收入而进行的迁移投人都是对社会对国家对个人都有好处的事情。应该尝试建立人力资本投资的补偿机制,以激励社会不同主体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动力,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间不平衡。
  尝试建立国家转移支付补偿。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收益外溢性特点,只要进行投资,收益就是存在的,只不过收益主体不完全是投资主体。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不管是东部还是西部,不管是沿海还是内地,国家都应该是人力资本投资最大的受益主体,因此,中央应该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对移出地的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进行补偿,激励各主体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动力,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尝试建立人力资本流入地对流出地的补偿。为了避免人力资本乡城转移带来的负面效应,尤其是人力资本投资主体的再投资积极性,可以尝试建立国家和流人地对流出地的适当补偿机制。国家通过教育、培训、健康以及政策的支持和倾斜,补偿农村地区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付出;对人力资本流入地征税,建立人力资本补偿基金,适当地通过增加农民工工资、统一劳动力市场、高薪吸引人力资本回流投资等形式进行补偿。作为补偿机制的一种重要形式之一的增加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工资被视为一种“工业对农业的自然反哺”,借助于流入地政府的力量,将获得的税收收人借助分配政策的强制性补偿可以看做是工业对农业的“强制反哺”。如内蒙古自治区的乌海市,政府对招纳农民工的企业通过实施岗位补贴、贷款贴息和社保优惠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对于吸纳当地农牧区劳动力并签订劳动合同3年以上的企业,每安置一人,政府每年补贴1200元,连续补贴三年;对于定点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机构,每培训一人平均补贴2000元。同时通过对农牧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还可以享受贷款利息30%的补贴。政府可以通过各种直接和间接的方式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补偿。
  在我国的二元结构中,人力资本的二元结构也已经越来越严重,而且与城乡收入差距是在同步扩大的。以内蒙古为例,城乡人力资本差距和收入差距同步增长,人力资本差距由2000年的1.13增长到2008年1.38,同期收入差距的变化由2.52扩大到3.10。由此可见实现城乡收人的收敛,首要的问题是缩小城乡间人力资本差距,加大农村地区教育投资、健康卫生投入、有针对性和见实效的培训投资、减小转移就业的政策阻力都可以看做是对于人力资本乡城转移的补偿。
  尝试建立人力资本投资的补偿机制,可以避免由于人力资本的乡城流动造成的负面效应,由于人力资本效用发挥的不稳定性,也可以使得人力资本发挥更大的作用。作为人力资本重要构成内容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是三位一体无法区分的,态度是实现知识、技能改变命运的中间变量,因此,激励人力资本各项内容的效用发挥甚至比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本身还要重要,人力资本投资的补偿机制可以激发人力资本的效用发挥的稳定性,使得投资主体看到投资的较好预期结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826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