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入世三年回顾与新年展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文俏

  2004年12月11日,我国入世届满三年。中国在全面认真地履行加入世贸承诺、发展市场经济方面向世界交了一份出色的答卷,被世贸组织评为高分。入世三年促成了中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阳光政务蔚然成风
  
  加入世贸,首先是“政府入世”, 政府必须把世贸规则转化为国家法律和法规,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管理经济。入世三年来,我国修订了2500多个法律法规,清理了19万多件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和其他政策措施,国务院先后分三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1806项,各地政府也取消了数十万件行政审批项目,特别是取消大量内部文件。通过将世贸规则转化为国内法律、法规,推动了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完善,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透明度。阳光政务在我国已蔚然成风。
  
  对外开放成就巨大
  
  我国政府全面履行了加入世贸的承诺,大幅度降低了关税,取消非关税贸易壁垒,开放国内市场,运用世贸组织的规则和机制妥善处理国际贸易争端,有效改善了对外贸易环境,使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加入世贸组织三年间,在国际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我国进出口总额每年增加200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从2001年5000多亿美元到2004年突破万亿美元,翻了一番。中国在世界贸易的排名,也由2001年的第六位提高到2004年的第三位,一年提高一位。我国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为国际资金提供了一块产业转移的投资热土,2004年实际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首次突破600亿美元。目前来华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近190个,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已有450家在华投资,外商投资设立的研发中心超过600家。
  
  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入世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发达国家以信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继续大规模向中国转移。一直受到高度贸易壁垒保护的国内汽车工业逐步、有序开放,在竞争中加快战略重组和结构调整,汽车产量连续四年每年上一个百万级台阶,三年增长一倍,中国汽车工业已能为消费者提供上百种型号的国产轿车,大量国产中低档轿车价格已与国际接轨。通过在服务贸易业开放新领域、新市场和新业态,极大推动了国内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稳步提高,呈现出与工业并驾齐驱的态势,日益成为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部门。高技术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健康地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拉动出口增长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高技术服务业已成为引领全国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人民生活直接受益
  
  入世三年,中国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汽车价格大幅下降,三年间约400余万中国家庭圆了他们的家庭轿车梦。外资零售巨头在国内大中城市建立了众多连锁超市,带动了国内连锁经营的兴起,这些效率高、规模大、价格便宜、购物环境舒适的超级市场,为中国老百姓提供了消费便利,节省了消费支出。三年前,当大家谈论通信行业开放时,最为奢望的就是手机单向收费,自去年起,各种变相的“单向收费”业务如雨后春笋:移动的大众卡,网内单向收费,CDMA手机接听免费……。电话普及率已由2001年的每百人25.9部上升到2003年的42.16部,移动电话普及率由2001年每百人11.2部上升到2003年的21.02部。民航业通过重组, 成本下降,票价灵活,服务质量提高。入世三年,随着药品的大量进口,百姓看病吃药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诸多疑难病患者的生命质量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据统计,目前进口药与合资药已占中国化学药品市场的三分之一,在大中城市更是占据了半壁江山。
  
  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入世后第一年(2002年)中国GDP增长突破了多年徘回的7%,达到8%,GDP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2003年虽然受到“非典”的影响,GDP增长仍达到9.1%,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达到1090美元。2004年虽然实行了宏观调控,经济增长放慢,但估计GDP增长速度仍可达9%以上。当年人们曾深感担忧的,诸如入世后外汇储备锐减、人民币面临贬值、农产品遭受“洋货”挤压、汽车等幼稚产业不堪一击以及服务业可能倾覆等可怕的情形并没有出现。中国经济竞争力大大加强。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已经获得越来越多国家的承认。
  
  对全球经济影响日益提升
  
  入世三年来,我国经济已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并对全球经济发展施加了重要影响。2004年中国微不足道的加息,引发世界经济震动就是一例。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仅间接增加了全球就业机会,促进了全球经济的繁荣,还鼓励了其他发展中国家加速发展。
  
  2005年以后,我国主要产业的过渡期将到期,市场开放水平将达到承诺的终点。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2005年我国关税总水平将降至10.1%,其中工业品平均关税降到9.3%,农产品降到15.6%;所有非关税措施都将取消;银行、证券、保险、分销等重要服务部门所享受的过渡期将逐步结束。从2004年12月11日到2006年底,平稳度过三年过渡期的中国经济将进入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所有在过渡期被遮蔽的一些深层次影响将逐渐显现和加深,已经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中国经济将面临保护期满过后的真正考验。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产业入世” 面临严峻考验
  
  目前我国实现的入世只能说是“政府入世”和“经济入世”, 产业还没真正“入世”,要完成“产业入世”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入世三年各个产业没有受到重大冲击,除了中国政府采取了有效的应对措施外,还有两大原因:一是入世过渡期不少产业仍受到保护,真正的冲击还没有到来,如汽车行业2005年前仍保留进口配额管理;二是某些领域提前开放,减缓了进口冲击,如商业零售业。根据加入世贸组织承诺,金融、保险、证券、商业批发、零售市场、建筑、物流等重点行业2004年12月11日将允许外资进入;农产品、汽车、纸业、纺织品、酒等将大幅降低关税;家具和玩具的关税下降至零;所有非关税措施都将取消;图书、报刊杂志、药品、化肥、成品油、原油、交通、电信、旅游等90多个分部门逐步实现市场开放。在各行业全面对外开放的形势下,“产业入世”面临严峻考验:例如,中国农产品如何面对国外优质低价农产品的竞争压力?中国金融业如何协调开放与安全的两难问题?如何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以应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大量进入?中国零售业如何与资金、管理、采购、配送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国外零售巨头抗衡?缺少核心技术的中国汽车工业如何面对大量涌入国门的进口汽车竞争?等等。
  以汽车和银行业为例,虽然入世三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整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尚有较大差距。2005年后我国汽车工业总体上仍不具备国际竞争能力,不能适应市场开放后的国际竞争。分析表明,目前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综合指标仅为美国的41.7%、日本的42.4%、德国的47.3%和韩国的61.6%,难以与国外汽车产业竞争。特别是银行业,70%的市场份额把握在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手里,然而在市场竞争能力方面四大国有银行却远不及外资与股份制银行。试想,一旦金融市场全面放开,我们拿什么与人家较量?
  
  贸易摩擦更加加剧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外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有愈演愈烈之势,世贸组织的最新统计表明,从1995年世贸组织正式开始运作至2004年6月底,成员方共发起2537起反倾销调查,其中涉及中国的反倾销案件386起,每七起反倾销案件中就有一起涉及中国,这一比例远远高于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总额的比例。预计今后较长时期,中国商品将继续成为国外反倾销等的主要对象,贸易摩擦有可能进一步加剧。这有一般常规性的原因: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中国与一些国家部分产品可替代性较强,出口产品与国外产品的竞争不可避免;低成本、低价格是中国企业现实竞争力所在;国内生产能力过剩,低价竞争现象严重等。但在加入世贸组织三年期满后,一些新的引发贸易摩擦的因素不容忽视:首先,根据中国在入世时的承诺,到2005年大多数中国企业都将有外贸经营权,而中国的多数企业在短时间内很难采取品牌竞争,仍然可能依靠价格竞争,企业间互相压价现象将恶化,极易引发贸易摩擦。其次,贸易摩擦与对外贸易规模存在极强的相关度。入世三年来,中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中国在世界贸易的排名已位居第三位,纺织品、服装、鞋、玩具、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及小家电、小五金等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均名列前茅,已成为左右国际市场的重要力量。第三,2005年全球关税、非关税壁垒都要降低到一个新的水平,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本身也大大加剧,在新的贸易自由化水平的基础之上,价格战将升级。第四,2005年年初全球取消纺织品配额,发达国家为防止竞争力强大的中国纺织品冲击本国市场,纷纷采取或正在酝酿采取措施限制中国纺织品的进口。第五,贸易摩擦将进一步宏观层面化。以中美贸易为例,近年美国认为对华贸易1000多亿美元的逆差导致美国一些企业倒闭,失业人口增加,美国以美中贸易收支不平衡为由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改变现行汇率制度。

  
  地方政府入世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实现的“政府入世”只能说是“中央政府入世” ,一些地方政府还未真正入世。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中央政令不通畅。中央政府根据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制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囿于地方利益和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在地方上并不一定能够得到很好执行;中央政府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在中国各地执行并不得力。美国和欧盟在拒绝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时,其借口都是政府过多干预经济问题,这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地方上。 例如,去年的经济过热很大程度上是地方政府用行政手段推动形成的。
  
  外贸增长方式有待转变
  
  2004年,中国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 但中国仅是货物贸易列世界第三,而服务贸易与国外比还有相当的差距。中国货物贸易出口以粗加工、低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为主,其中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出口占相当大的比例。一些产品特别是资源型产品扩大出口,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和资源压力。 后过渡期乃至更长的时间里,中国外贸乃至整个经济都需要转变增长方式,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能单纯追求扩大规模,而应更多地注重提高企业、产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在现有规模上实现更大的效益。
  
  核心技术成为竞争瓶颈
  
  目前影响中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瓶颈有四个,分别是无核心技术、面临能源和资源供应困难、现有投融资体制使企业难以获得投资、政府管理和服务严重滞后。“后过渡期”意味着目前中国主要产业的所有非关税保护措施将逐渐减少直到完全取消,中国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而对国内企业而言,提高竞争力最为迫切的就是培育自有核心技术。现在国内企业在技术和产品上模仿国外品牌的现象严重,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能力。没有自有技术,模仿他人就会带来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在一些产业中,我国自有品牌受到的冲击很大,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和产业自主发展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产业没有自主开发能力就会受制于人。跨国公司完全有可能通过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等来控制中国某些产业,进而在国内市场形成垄断。中国一定要在重要产业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核心技术,这是一个事关中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问题。
  
  知识产权保护仍是焦点
  
  在中国入世的后过渡期,知识产权保护仍是中外经贸关系中的焦点问题。在知识产权的执法方面,中国仍比较薄弱,而且缺乏透明度。而这正是许多国外企业所担忧的。欧盟商会曾公布了《2004年度欧盟企业在中国议定书》,70%的欧盟企业都认为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实施不力。
  (作者系广东商学院教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878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