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调整的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对我国的养老保险政策进行了调整。本文对调整前后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替代率水平和计发系数进行精算分析,同时计算了个人账户发放资金缺口的水平,提出了以生存年金方式发放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方法,以提高个人账户养老金水平并解决计发方式本身的漏洞。
  
  一、个人账产调整政策
  
  我国从1997年开始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由原来的现收现付模式向部分积累模式转换。当前的养老保险缴费政策为:单位“按职工工资总额”缴纳20%,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缴纳8%,单位所缴的20%中的3%和个人所缴的8%划人“个人账户”,其余的划入“社会统筹”。即对每个职工来说,其工资的17%划人了社会统筹基金,11%划入了个人账户。
  根据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应获得的养老金包括几个部分: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地(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本人个人账户储存额分摊到剩余寿命上(现行制度下为10年),即除以120;在1997年以前参加工作的职工,还会获得过渡性养老金。
  前不久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对我国的养老保险政策进行了调整。对于缴费政策来说,单位缴费的20%将全部划到社会统筹部分,而个人缴纳的缴费工资的8%将完全计入个人账户,同时,职工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同时个人账户的给付年限改为按平均预期寿命和退休年龄之差来计算。由于我国人口寿命的延长,给付年限将由10年改为更长的时间。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的研究报告,我国60岁老年人口的平均余寿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17年增加到目前的18.36年。
  
  二、个人账产问题分析
  
  现行制度下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有两块缺口:一块是1997年养老保险改革前退休的老职工,即“老人”,他们没有个人账户,他们的养老金直接从社会统筹里拨补。由于现在统筹基金的积累额常常不足以支付基本养老金,不足部分由管理部门挪用个人账户基金进行补充,因此产生了大额的个人账户空账问题。据统计,我国个人账户的空账已达8000亿元,而且有日益扩大的趋势。
  第二块缺口是由于目前的个人账户养老金给付年限按“平均寿命70岁”减去“退休年龄60岁”来计算,如果退休职工寿命不足70岁,个人账户的剩余额由子女继承,而如果支取者的寿命超过70岁,个人账户就已经为0了,这部分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又得从社会统筹基金拨补。在这种制度下,个人账户基金存在天然的缺口,而且目前很多地区的平均寿命都超过70岁,而男性的退休年龄普遍低于60岁,女性的退休年龄也达不到政策规定的55岁,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个人账户的偿付能力不足,从而使统筹基金承担了巨大的支付压力。
  从调整的措施可以看出,这次调整希望解决以上两个问题:首先,针对空账问题,个人账户缴费调整到工资的8%,个人账户规模缩小后,多出的3%缴费填补基本养老金的部分缺口,个人账户将不再空账运行。如果这次调整能够切实的执行,个人账户的空账问题会得到控制和缓解。在新的制度中,虽然降低了个人账户在缴费中的份额,但做实的个人账户可以用于投资,将有效地提高个人账户回报率,个人账户的积累额不是用较低的记账利率计算出的账面数字,而是通过投资得到较高的回报,因此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加个人账户的积累额,从而提高退休职工的退休收入。
  第二,针对个人账户的天然缺口问题,这次延长个人账户给付年限的措施会在较大程度上缓解原来的状况,但由于依然存在实际寿命高于平均寿命的退休职工,单个人的账户缺口规模虽然显著地下降了,但是退休人口的增加仍使得个人账户支付总累积额缺口逐渐增加。如果继续坚持这种给付制度,个人账户养老基金肯定不能实现自我的平衡,必须依靠统筹基金或国家的财政支持才能维持下去,否则个人账户就会出现巨大的资金缺口而崩溃。同时,将支付年限延长,比如延长到职工平均余寿,那么个人账户中用于退休职工养老金的部分会降低,而更多的份额由其子女继承了,这显然违背了社会养老保险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等于一种强制储蓄,缺乏互济性,没有再分配的功能。
  本文将用精算的方法来定量分析以上提到的个人账户改革问题,分析改革前后个人账户养老金的替代率水平变化,探讨个人账户的计发方法及计发系数确定。
  
  三、调整前后个人账产的变化情况
  
  1、计发方式比较
  这次养老保险的调整将给个人账户养老金带来较大的变动。由于个人账户是缴费确定型养老保险,本文主要关注个人账户的替代率和养老保险总替代率。所谓养老金替代率,就是退休初年养老金与退休前一年社会平均工资的比例。
  由于每个自然人的情况千差万别,要对不同制度下的情况进行分析与比较,就需要通过精算假设确定一个“标准人”,用他的情况代表某一地区退休职工的平均水平。本文选定一个“标准的”养老保险参保职工,来分析调整前后的个人账户变化情况。所谓具有“标准”,是基于以下假定:该职工的所有情况均与社会平均状况相同,具体说来,其工资就等于社会平均工资,而参加养老保险的年龄u与退休年龄r也等于社会平均水平。
  除此之外,本文还假定:社会平均工资的年增长率恒定,用g来表示;而个人账户记账利率用i来表示。
  首先来看在现行制度下的情况,当个人账户缴纳的金额为职工工资的11%时,个人账户在退休时的积累额(TV)r为:
  来生产力发展很快,处于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在6.7%至7.3%之间,因此本文选择g:7%为十年内的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根据专家预测未来我国将进入宏观经济的温和增长期,工资增长会渐趋平缓,因此十年之后的工资增长率假定为g:5%。(2)养老金记账利率根据不同地区的政策有所不同,但一般都以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为参照。因此本文假设养老金记账利率为2%。(3)制度调整后的给付年限为平均寿命与退休年龄的差额,即平均余寿,根据统计年鉴的数据,我国60岁退休职工的平均余寿取近似值18年。(4)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以广州市为例,广州市的平均工资2585元/月,即31020元/年。(5)假设该职工的缴费年限为30年。基于以上假设,计算旧制度和调整后的新制度下的个人账户替代率k2,将其对比得到:
  

  从表1可见,调整前后的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分别为22.3%和9.0%,调整前的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为20%,根据调整后的计发办法,缴费30年的职工可以获得30%的基本养老金替代率,因此调整前后的总替代率分别为42.3%和39.0%,即一个职工从现在开始缴费,30年后退休的养老金相当于退休前收入的42.3%和39.0%,调整后的退休金水平比原来下降了3.3%,总替代率变化不大。
  然而,并不能断言在调整之后,职工未来养老金水平会低于调整之前。因为以上的计算建立在2%的记账利率下,这是调整之前的制度。这次调整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做实个人账户,如果个人账户能够做实,就可以利用个人账户的积累额进行投资,而不再用2%这个相当低的水平进行累加。如果真实的投资回报率高于2%的记账利率,职工最终得到的养老保险替代率就会高于上文测算的39.0%。在下文中会讨论不同投资回报率水平下养老金替代率的变化情况,是对新旧制度对比的延伸与完善。
  从表1可以看出,无论对于调整前的旧制度,还是调整后的新制度,未来30年的养老金替代率都远远小于管理部门的目标替代率58.5%。随着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养老金支付压力会逐渐增大,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在不提高缴费水平的前提下提高养老金替代率水平。
  
  2、个人账户天然缺口的比较
  上文主要比较了新旧制度下养老保险替代率的情况,但这仅能反映退休职工退休金水平的变化,如果要对个人账户基金运行的情况进行更全面的分析,就有必要比较新旧制度下天然缺口的大小。如果天然缺口较大,无疑意味着个人账户基金的失衡会较为严重;相反,较小的天然缺口说明个人账户基金运行的稳健性会更强。
  基于上文同样的原因,本文通过测算一个“标准人”的天然缺口的期望值来比较两种制度下天然缺口的变化情况。所谓期望值是指考虑死亡因素后个人账户积累额未能给付的养老金在退休时刻的现值。天然缺口的期望值的计算方法为:
  首先计算个人账户的平衡时间,所谓个人账户平衡时间就是职工个人账户的积累额恰好全部用于发放养老金的时间,这里要考虑在职工退休后个人账户的利息增长情况。假设个人账户的平衡时间为,职工退休后职工每年的个人账户养老金为,则未来年内个人账户养老金在该职工退休时的总现值(TPV)为:
  
  为简化计算,我们对平衡时间T取相近的整数。当得到平衡时间之后,超过平衡时间部分的养老金总期望值E(BTV)就是天然缺口的期望值,其计算公式为:
  
  如表中所示,在新制度下平衡时间显著地延长了,同时天然缺口由人均近20万元下降到不到3.5万元,可见与旧制度相比,新制度下个人账户基金运行的稳健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加强,基金失衡的情况明显地缓解了,但天然缺口仍然存在。
  
  四、个人账产几种给付方式的比较分析
  
  根据上文的分析,无论调整前后,未来30年后的养老金总替代率都与目标替代率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即使将给付年限延长到18年,依然无法消除个人账户的天然缺口,必须改变个人账户的给付方式,才能使个人账户实现收支平衡,达到稳健的运行。
  要同时实现保障退休职工生活水平的基本目标和个人账户的均衡运行,一种很好的方法是以生存年金的方式支付个人账户养老金。
  保险学中的年金,就是每年支付的固定现金流。如果保险金的给付是取决于被保险人的生存,就称之为生存年金,反之则为确定年金。在生存年金支付方式下,只要职工依然生存,每年可以得到固定的年金支付;一旦职工死亡,这种支付就停止了,不存在个人账户余额的继承。在缜密的精算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很好地达到个人账户的收支平衡。
  假设职工退休后每年的个人账户生存年金为
  
  由于个人账户属于缴费决定型养老保险,具有基金贬值风险大、对工资增长率和利率敏感的特点,在不同的投资回报率水平下,未来个人账户支付额将有较大变化,因此需要在不同投资回报率下比较新制度和生存年金制度下个人账户的替代率水平。
  以男性为例,如果假定该职工的缴费年限为30年,缴费为工资的8%,假定前十年的工资增长率为7%,之后为5%;退休年龄为60岁,利用城镇职工生命表(89―90年),分别测算新制度(传统计发方式)和生存年金制度在2%、3%、4%和5%的投资回报率下的替代率:
  
  表3反映了两个问题。首先,新制度下的替代率随着投资回报率的增加有明显的上升,如果平均的投资回报率可以达到5%的水平,总替代率43.55%(13.55%+基本养老金替代率30%=43.55%)就可以超过调整前的42.3%,这就回答了上文提出的调整前后替代率水平是否下降的问题。
  反映出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在同样的8%的缴费水平下,生存年金制度的个人账户替代率明显高于新制度下的水平,而且两者之间的差距随着投资回报率的升高而迅速提高。当投资回报率达到5%的水平时,前者几乎是后者的两倍,此时养老保险总替代率为55.07%,几乎可以达到58.5%的目标替代率。可见,如果利用个人账户进行有效的投资,则使用生存年金的给付制度,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养老金支付压力,提高退休职工的生活水平。因此,相比现有的给付制度,生存年金制度是一种更好的给付办法。
  要对调整前的旧制度,调整后的新制度,以及生存年金制度进行进一步的比较,本文使用计发系数这个指标。所谓计发系数,就是个人账户在职工退休时的积累额名义上支付未来养老金的时间,这里不考虑退休后个人账户的利息积累。在传统计发办法下,计发系数=给付年限×12。因此,在旧制度下,个人账户的积累额分为十年派发,计发系数就是120(月);而在新制度下,假设个人账户的给付年限为18年,则计发系数为216(月);如果采用生存年金制度,计发系数将为个人账户的积累额与每月支付的个人账户养老金的除数。如果用n来表示计发系数,个人账户生存年金为P,

则:
  
  这里的生存年金P是每年获得的总额,因此要除以12来得到每月的支付数额。令投资回报率等于2%的记账利率,在统一的水平下计算个人账户生存年金计发系数,并与新旧制度对比可以得到:
  可见个人账户生存年金的计发系数为142(月),介于新旧制度之间,也就是说,在生存年金给付方式下,个人账户的计发系数可以保持较低水平,即可达到收支平衡。此时,仍能保证较高的个人账户退休金水平。
  从计发系数方面进行比较,旧制度过低的计发系数缺乏合理性,意味着个人账户的积累额维持支付的时间很短;新制度的计发系数明显高于旧制度和生存年金制度,表示支付可以维持较长时间,但由于个人账户继承制的存在,而制度本身依然存在债务缺口;个人账户生存年金制度则可以消除收支缺口,弥补了计发制度本身的漏洞,而且在计发系数方面比旧制度有明显的改善。从这个方面也可以看出,个人生存年金制度依然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五、总结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对个人账户的调整有利于解决空账问题,做实个人账户,对个人账户资金进行投资,以实现保值增值。但是,对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方式的改变却使养老金替代率水平有所下降,仍然存在着收支缺口。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现有的计发方式设计不够科学合理,没有体现出账户资金用于保障退休职工基本生活的原则,也缺乏互济性及再分配的功能。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改变计发方式,采用保险中常用的生存年金方式,以实际寿命低于平均寿命的职工的个人账户余额,来补偿实际寿命高于平均寿命的职工的个人账户缺口,以达到个人账户基金的平衡,同时,这种措施体现了互补互助的原则,提高了退休金水平,能够较好地实现养老保险保障退休职工基本生活水平的目标。
  另外,做实后的个人账户资金的投资回报对退休金水平影响很大。因此,必须尽快做实个人账户,同时出台相应的措施来管理和运用个人账户资金,以取得合理的投资回报,保证资金的保值和增值。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友邦一中大精算中心)
  责任编辑 陈玉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919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