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内蒙古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回顾与“十一五”展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十五”时期,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步入了快速增长期,全区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奋斗目标提前完成,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最好、人们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为今后五年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十一五”时期,内蒙古将继续承接“十五”时期发展的大好来势,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一、“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五”时期内蒙古综合经济实力迈上了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生产总值达到3822.8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6.6%,高于“九五”时期实际增长6.6个百分点。2005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6026元左右,是2000年的2.4倍。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918亿元,是“九五”时期实际完成数的2.9倍。2005年财政总收入达到536.3亿元,五年年均增长28%,高于“九五”时期年均实际增长12.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5%,高于“九五”实际增长0.9个百分点;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5.1%,基本实现预期目标。所有这些都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五”时期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领域:
  (一)生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从1998年开始,在国家的支持下,相继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资源保护等一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截止到2005年底,全区生态治理总规模超过2.7亿亩,生态状况得到了初步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17.6%,取得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良好效果。
  (二)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主要体现在:一是乌海至北京的高速公路已经投入运营,建成了西起阿拉善、东至呼伦贝尔市贯通全区12个盟市的2500公里的高等级公路,新增公路里程1.2万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7730公里,新增高速公路1000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9万公里,实现了全部旗县和73%乡镇通油路、93%行政村通公路。二是连接东西部的铁路运输通道全面启动,集张铁路、海满复线等重点铁路项目进展顺利,五年新增铁路里程755公里,全区铁路总里程达到7934公里。三是连接东西部的电网通道基本建成,五年间共建成500千伏线路1814公里,220千伏线路5795公里,形成了西起乌海、东至锡林浩特的500千伏主网架并向兴安盟、呼伦贝尔及阿拉善盟延伸的220千伏输电通道。此外,在航空、水利、城市基础设施条件都有了明显改善。“十五”期间新增2个民用机场,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00多万亩,城镇化率提高了5.8个百分点。
  (三)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增长。一是乳业获得大发展。全区牛奶产量由79.8万吨增加到727万吨,年均增长55.6%,牛奶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从9.7%提高到25.5%。伊利、蒙牛两大龙头企业位居国内同行业前两位。二是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煤炭产量由7247万吨增加到2.6亿吨,年均增长29%,累计外运煤炭3.3亿吨,煤炭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从7.3%提高到11.7%。电力装机容量从900万千瓦增加到2100万千瓦,年均增长18.5%。发电量由439.2亿千瓦小时增加到1070亿千瓦小时,增长19.5%,五年累计外送电力达到1349亿千瓦小时。三是冶金工业取得较快发展。钢产量由423.6万吨增加到805.5万吨,年均增长13.7%,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特种钢产量大幅增加;铝产量由14.6万吨增加到51.4万吨,年均增长28.6%,铝的深加工规模不断扩大。四是旅游业发展迅速。五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7000万人次以亡,年均增长20%;实现旅游总收入635亿元,年均增长37.3%;旅游收入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5.5%,成为自治区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方面,集中实施了“两基攻坚’’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远程教育网络工程、优质高中扩招工程和“211”工程,2005年全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以旗县为单位)达到88.4%,比2000年提高22.7个百分点;小学生辍学率控制在0.5%以内,初中生的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两免一补”覆盖全部101个旗县,受益学生达到160万人;高中阶段教育毛人学率达54.3%,比2000年提高20;3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人学率达到18.3%,比2000年提高7.2个百分点。卫生方面,建成了自治区级及盟市和部分旗县市的中心血站项目和疾控项目,基本建成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文化方面,开工建设了内蒙古博物馆、乌兰恰特大剧院、内蒙古体育馆等一批重点文化标志性工程。集中改造了一大批重点文化馆和图书馆,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和文化馆的目标。
  (五)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国有企业重组和股份制改造步伐加快,区直企业股份制改造基本完成。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取得新进展,试点企业基本完成分离任务。非公有制经济规模不断扩大,非公有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3%,比“九五”期末提高10个百分点。农村税费改革进展顺利,在全区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农牧民人均税费负担由2000年的220多元下降到2005年的6元左右。投资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对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事业单位改革开始启动,已在区直9个单位展开试点。乡镇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48个试点旗县共减少乡镇(苏木)319个,撤并幅度达到50.5%。金融改革步伐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取得重大进展,组建完成了自治区农村信用联社。
  (六)对外开放成果丰硕。突出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走出去”战略实现较大突破。庆华集团合作开发蒙古国那林苏海煤田规模不断扩大,鲁能公司参与开发俄罗斯别列佐夫铁矿的前期工作顺利推进,包钢合作开发巴彦戈勒铁矿、吉兰泰盐化集团合作勘探开发嘎顺呼都格矿床等项目已正式签约,神华集团合作开发蒙古国塔本淘勒盖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十五”时期,全区累计批准境外投资企业40家,协议投资额8622万美元,实际完成投资3317万美元。二是区域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取得重大进展。在2000年进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范围内后,去年自治区东部盟市又被国家纳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总体规划范围。2005年自治区正式被吸纳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大图门江合作委员会中方成员单位。三是招商引资和利用外资成效显著。五年累计引进国内(区外)资金到位2655.6亿元,年均增长46.4%;累计外商直接投资达到25.2亿美元,年均增长60%。四是外贸进出口增长加快。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199.1亿美元,年均增长20.5%。口岸通关过货能力进一步提高,综合过货量达到2700万吨,年

均增长27.1%。
  内蒙古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结构性矛盾和三农三牧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不协调;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差,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强;生态环境压力仍然较大,基础设施仍需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发展较慢,改革开放与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仍很艰巨。这些深层次的问题,需要在今后一个时期逐步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一五”时期是内蒙古保持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和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发展等历史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不断促进全区经济既快又好地发展。
  “十一五”时期内蒙古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入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加速农牧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强化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筑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业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北方生态屏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努力建设和谐内蒙古。
  根据自治区“十一五”时期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十一五”时期内蒙古的经济社会发展将坚持以下原则: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强化机遇意识,加快改革开放,利用一切有利因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解决制约我区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在国际国内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保持一个较长的快速增长期,实现富民强区。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切实加强薄弱环节,在推进工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服务业;在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同时,重视消费和出口的作用;在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的同时,注重发展中小企业;在扩大对内开放的同时,促进对外开放;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进步;在继续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
  遵循规律,持续发展。坚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循环经济,创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提高综合利用水平,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和谐内蒙古摆到重要位置。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积极促进就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加大对东部盟市、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革命老区的扶持力度。加快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使全区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按照上述思路和原则,“十一五”时期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要达到的主要目标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以上;就业机制较为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5%左右,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按可比价计算下降到1.6吨标准煤以下,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0%左右;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化率达到55%左右;“普九”人口覆盖率以旗县为单位达到100%;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左右,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左右。
  为了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十一五”时期内蒙古将着力抓好以下几项主要工作: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编制并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规划。
  一是着力调整农牧业结构。改善种植业结构,重点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十一五”时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750万吨。大力发展畜牧业,实现农牧业由种植业主导型向养殖业主导型转变,畜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的比重达到55%,肉类产量达到400万吨,鲜奶产量达到1500万吨。
  二是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围绕乳、肉、绒、粮油等主导产业,重点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切实提高农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转化增值能力,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50户,主导产业原料基地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全区60%左右的农牧户进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环节。
  三是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水、电、路和通讯设施建设,力争农田和饲草料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500万亩,其中节水灌溉面积3200万亩,农村牧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0%以上,全区所有行政村通路、通电、通电话,实现乡乡能上网。
  四是大力发展农村牧区公共事业。公共财政全面覆盖农村牧区,新增教育、卫生、文化方面的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农村牧区,实现农牧民看得起病、子女上得起学。重点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事业。教育方面,全面普及农村牧区九年义务教育,完成“两基”攻坚计划。实施农村牧区寄宿制建设工程,中小学教育要建成小学以城镇寄宿制中心小学为主、初中以城镇为主的义务教育体系,实现普通高中全部集中到旗县所在地。卫生方面,加强农村牧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建设苏木乡镇卫生院,改造完善旗县级医院和妇幼保健所,形成以旗县医院为骨干、苏木乡镇卫生院为基础、覆盖农村牧区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农村牧区卫生队伍建设,每个苏木乡镇卫生院拥有2名大专以上学历的卫生专业人员。全面建立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覆盖80%以上的农村牧区人口。文化方面,继续实施农村牧区电影放映“2131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牧区信息化工程。规划建设一批农村牧区体育设施项目。
  五是建立和完善农牧业保护支持体系。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加强动植物防疫体系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立自然灾害预警机制,加强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响应体系建设。
  第二,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发挥内蒙古的资源和区位优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培育大集团,建设大基地,推动企业人园,产业集聚,加快形成优势产业集群。
  煤炭工业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煤炭深加工和就地转化能力。重点建设两个亿吨以上、三个5000万吨以上产量的大型煤炭基

地,全区煤炭产能达到4亿吨,就地加工转化率达到一半以上。
  电力工业要加快电源点和电网建设,重点建设西电东送、煤电一体化和区内用电项目,鼓励和支持自备电厂建设。同时,积极开发新能源,扩建新建大型风电场和太阳能电站;天然气工业重点建设苏里格、大牛地和乌审等大中型气田,加快将我区建成国家大型能源基地的步伐。
  化学工业要重点发展煤化工、盐碱化工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天然气化工,提高加工深度,在资源产地和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规划建设若干大型化工基地。煤化工要实施煤一电一化一体化战略,形成横向成群、纵向成链的煤化工产业集群。盐碱化工要突出发展氯碱化工,鼓励发展科技含量高的大型煤电一电石一氯碱一聚氯乙烯联合生产项目,稳步发展金属钠、氯丁橡胶、甲烷氯化物等产品。天然气化工要积极发展国家鼓励支持的合成氨、尿素、液体燃料等系列天然气化工产品。
  根据内蒙古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国家产业政策,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划建设冶金、机械、有色金属工业和以稀土高科、生物制药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基地,以乳、肉、绒和粮油等为重点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增强地区竞争力。
  第三,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坚持“适度收缩、相对集中”的原则,鼓励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和优势产业集中。依托大中城市、大型产业基地和城镇经济带,形成“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空间开发格局。
  一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突出发展大城市,加快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走出一条具有内蒙古特色的城镇化路子。规划城镇化率由47.2%上升到55%左右,城镇人口达到1360万。重点建设呼和浩特市、包头、赤峰等大城市;加快建设以盟市所在地、口岸和旅游城市为主的中小城市;积极扩容提质旗县政府所在地镇,提高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引导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计划累计转移农村牧区人口240万人;深化户籍、劳动就业、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消对农牧民进城就业的限制,促进劳动力依法、合理、有序流动。
  二是加快呼包鄂经济一体化发展。积极培育呼和浩特一包头一鄂尔多斯城镇群,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使其成为内蒙古参与区域竞争的中坚力量。要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流通顺畅的现代流通体系,实现资本、技术、劳动力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加强区域内快捷高效、立体化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和设施共享的信息网络建设,培育自由、开放、统一的市场。
  三是加快东部地区发展。充分利用东部盟市已经被纳入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总体规划的有利时机,加强与东北三省在政策、规划、项目等方面的对接,围绕增值税转型试点、剥离企业办社会、企业破产及债务减免等,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快东部盟市发展。
  四是发展县域经济。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民营主体、突出特色的原则,通过项目拉动、产业联动,做大县城,做强产业,提高县域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力争财政总收入超10亿元的旗县达到1/4以上。
  五是加快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发展。继续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制定扶持“三少”民族(莫力达瓦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族)及其他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优惠政策,设立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基金,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组织和支持优势地区对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和联系帮扶,支持其加快发展,力争人口较少民族农牧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区平均水平。
  第四,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模和重要工业布局与水资源承载能力及其他基础设施相适应,鼓励多元投资,培育和规范投资建设及运营市场,形成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体系。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铁路要以内蒙古东西通道、出区通道、口岸通道和煤运通道为重点,新建包兰线一甘其毛道口岸、白云鄂博一满都拉口岸、通辽一乌兰浩特等铁路项目,形成比较完善的铁路运输网络及出区、达海通道,规划铁路总里程达到11000公里以上。公路要加快路网建设,全面提高路网密度和等级,畅通自治区东西大通道,联通与周边省区的快速直达通道及与俄蒙的公路运输通道。首府至盟市所在地建成一级以上公路,盟市至旗县基本建成二级公路,旗县至苏木乡镇基本通油路,嘎查村全部通公路。全区公路总里程达到89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2500公里。民航要按照完善机场布局、提高综合配套能力,建设现代化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总体目标,规划建设鄂尔多斯、阿尔山、二连浩特机场等一批项目,形成覆盖全区、辐射全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航空网络。管道运输要重点建设长庆气田一呼和浩特复线、呼和浩特一张家口一延庆、长庆一临河等输气工程,加快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步伐。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水资源保护开发和防洪减灾为重点,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建立安全用水保障体系。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资金,建设大中小型水库,提高供水保障能力。规划重点加强黄河、辽河、嫩江等大江大河的堤防及河道整治,新建红吉等重点水利工程和“引绰济辽”一期跨流域调水工程,积极推进毕拉河口、海勃湾、文得根、“引哈济锡”等工程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快速路和主次干道建设,完善城市供水设施,加快供水管网改造、城市集中供热、供气工程和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争“十一五”期末全区城市人均铺装道路面积达10平方米、供水普及率达到95%,供气普及率达到8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5%,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70%,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
  第五,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和服务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快其发展。一是创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打破垄断,降低门槛,重点是消除体制性障碍,突破限制经营、管制经营和垄断经营的体制,放宽市场准人条件。二是创造平等的政策环境。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在项目审批、投资补助、贷款贴息、担保等方面,享受与国有经济平等的政策。三是切实维护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强化服务意识,加强依法行政,确保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生产经营活动不受干预。通过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内蒙古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比重达到全区经济总量的50%左右。
  服务业要抓住产业和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以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为依托,以扩大居民消费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进一步扩张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逐步实现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创新体制机制,打破行业垄断,放宽市场准人,完善竞争机制,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着力培育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层次和水平。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达到2800

亿元。
  第六,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提高全民的节约意识,通过政策导向、法制保证、体制创新,推动资源节约,保护生态环境,加强资源管理,实现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
  推进资源节约。重点抓好节能、节水、节地,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以上,中水回用率达到50%,完成土地整理和复垦13万公顷。
  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原则,以煤矸石、粉煤灰、废渣、废气、废水等综合利用为重点,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创建包钢、包铝、乌兰水泥等一批国家级清洁生产示范企业。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继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水土保持等生态建设重点工程,规划累计完成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任务6000万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200万亩,退牧还草3亿亩,退耕还林400万亩,荒漠化防治完成4350万亩。大力发展林产业、草产业和沙产业等后续产业。
  第七,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一是推进农村牧区改革,重点抓好以税费改革、苏木乡镇机构改革、农村牧区义务教育体制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各项农村牧区改革;二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推进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造,加快中小型企业的民营化进程;三是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区分情况,分类推进;四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政府机构、投资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价格改革为重点,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发挥内蒙古比较优势,统筹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继续大范围配置资源。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和口岸经济,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一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按照互惠互利和合作共赢的原则,全面加强与俄蒙等国的经济技术合作,建设一批跨国合作项目,在境外投资和开拓市场方面取得突破。二是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围绕境外开发项目,配套建设境内加工园区,实现木材、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焦炭冶炼加工资源的过埠转化增值,加强口岸综合能力建设,加快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扩大外贸进出口规模。积极发展边境贸易,进一步拓宽招商引资领域,加大直接融资力度,强化招商引资前期准备和后期服务工作。“十一五”期末进出口总额达到110亿美元,引进区外国内资金2500亿元,累计外商直接投资75亿美元。
  第八,建设和谐内蒙古。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关心群众疾苦,维护群众利益,尊重群众意愿,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和谐内蒙古建设。
  一是积极促进就业。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完善和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就业,规划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00万人以上。完善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和社区就业服务平台。
  二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切实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教育投入,重点发展基础教育,优先发展民族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民办教育,构建科学合理的终身教育体系。规划改造建设一批优质高中,实现每个旗县至少有一所优质高中的目标,盟市所在地和其他有条件的地区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
  三是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卫生执法监督能力,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规划改造建设一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成部分蒙医中医机构建设改造任务。有效防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努力控制重大传染病,积极防治地方病,普及防病知识,落实防治措施。免疫规划五苗接种率以苏木乡镇为单位达到95%,规划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85%以上,以旗县为单位初级卫生保健合格率达到80%,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在2000年基础上分别下降20%和25%。
  四是繁荣文化事业。围绕建设民族文化大区,加强公共文化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强化文化遗址和文物保护,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文化成果。
  可以预期,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内蒙古的发展将更加殷实,人们得到的实惠将更多,经济总量可望进入全国中等行列,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内蒙古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期。
  (作者为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主任)
  责任编辑 徐敬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920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