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2005年世界经济形势及2006年展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世界经济继续较快增长,但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世界经济在经历了2004年的强劲增长之后,2005年增速有所放缓。虽然受到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上涨和美联储连续提高利率等因素的影响,但多数国家和地区经济仍保持着相对较快的增长,并且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有所增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5年9月发表的秋季《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计,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将达到4.3%,虽然低于2004年创纪录的5.1%,但仍高于2003年的4.0%和1995-2002年3.6%的年均增长。
  从美、日、欧三大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情况看,美国经济受石油价格上涨和美联储连续提高利率的影响增速有所放缓,但在个人消费支出和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的带动下仍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就业形势继续改善,通货膨胀温和,预计2005年仍将增长3.5%;日本经济在企业设备投资和居民消费的带动下呈现出较快增长,就业形势趋于改善,通货紧缩进一步缓解,银行不良贷款显著下降,以内需为主导的复苏势头不断得到巩固,预计2005年将增长2.0%;欧元区经济由于内需疲软和净出口贡献下降而增长缓慢,失业率2005年仍然居高难下,通货膨胀率受石油价格上涨而有所上升,主要经济大国财政赤字继续超标,预计2005年的增长将降至1.2%。
  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情况看,亚洲经济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仍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中国和印度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明显。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和东南亚地区经济则由于出口增速回落和固定资产投资增势低落而增长明显趋缓,预计2005年亚洲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将分别增长7.8%和4.0%。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经济由于生产能力不足而增速放缓,但石油收入的大量增加使得财政金融形势和对外支付能力继续改善,预计2005年将分别增长5.5%和6.0%。中东欧地区经济继续保持相对稳定的较快增长,但受欧元区经济增势疲软的影响而增速下降,经常项目逆差有所增加,预计2005年的经济增长将回落至4.3%。拉美地区经济在2004年出现强劲的恢复性增长之后增速有所回落,但仍保持着较快的增长,经常项目盈余的增加使得财政金融形势进一步好转,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融资能力增强,预计2005年将增长4.1%。非洲地区经济也继续较快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预计2005年将增长4.5%。
  总之,虽然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比2004年的强劲增长有所放缓,但由于国际金融市场总体保持稳定,长期利率仍处于历史上的较低水平,全球通货膨胀压力不大,各国财政货币政策依然相对宽松,因此多数国家和地区经济继续保持稳定的较快增长态势,并且这种趋势将延续到200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期,2006年世界经济将继续增长4.3%;其中,美国、日本和欧元区将分别增长3.3%、2.0%和1.8%,亚洲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将分别增长7.2%和4.7%,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将分别增长5.3%和5.7%,中东欧地区将增长4.6%,拉美地区将增长3.8%,非洲地区将增长5.9%。
  虽然目前世界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但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日益突出,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增长构成威胁。首先,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发展不平衡,世界经济增长仍然过分依赖美国,虽然中国等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增大,但由于其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靠出口带动,而出口市场又主要集中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因此在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增长依然缓慢的情况下,一旦美国经济增速下滑严重,势必将影响世界经济的增长;其次,全球经常项目不平衡进一步加剧,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继续扩大,预计2005、2006两年将达到其国内生产总值的6.1%,占全球总逆差的70%左右,而顺差则主要集中在日本、德国、中国等国家,以及俄罗斯和中东地区的石油出口国,经常项目收支结构失衡不仅会影响到国际汇率关系和资本流动的稳定,而且导致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增强,不利于世界经济和贸易的稳定增长;再次,国际石油价格继续在高位徘徊,不仅会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而且也会加剧石油出口国与进口国之间的经济不平衡,导致亚洲等石油净进口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条件恶化、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和贸易盈余下降,而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也会因此扩大,从而加大世界经济增长下滑的风险。
  
  二、世界贸易增长明显趋缓,经常项目收支严重失衡
  
  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同时,2005年世界贸易增长明显趋缓。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5年世界商品和服务贸易量增长将从2004年的10.3%回落至7.0%。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是导致世界贸易增长趋缓的重要原因。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所造成的进口需求减弱,不仅直接影响到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和经济增长,而且还进一步影响到发达国家的出口和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发达国家的进口增长将从去年的8.8%降至5.4%,而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长则将从2004年的14.5%降至10.4%。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出口增长将从2004年的8.3%降至5.0%,而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增长将从2004年的16.4%降至13.5%。此外,国际市场能源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对需求的制约作用,电子信息类产品需求的周期性下降,以及全球多边贸易谈判进展迟缓和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增强等,也都世界贸易的增长产生了不利影响。
  当前,全球经常项目收支失衡日趋严重。2005年,发达国家的经常项目逆差将从2004年的3140亿美元扩大到4511亿美元,而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常项目盈余则从2004年的2277亿美元增加到4101亿美元。在发达国家内部,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将从2004年的6681亿美元继续扩大到7590亿美元,而日本和德国的经常项目盈余仍将分别高达1531亿美元和1211亿美元;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内部,经常项目盈余主要集中在亚洲发展中国家、独联体国家和中东地区,预计分别高达1097亿美元、1053亿美元和2176亿美元。全球经常项目收支严重失衡集中反映出国际贸易发展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不仅会影响到世界贸易的健康增长,而且还有可能引起国际汇率关系的剧烈调整和国际资本流向的重大改变,影响到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从而破坏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的条件。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由于2006年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2005年的增长速度,而欧元区和日本的经济形势有望好转,发达国家的进口需求将有所增加,因此世界贸易增长预计会有所加快。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6年世界商品和服务贸易量将增长7・4%,略快于2005年;其中发达国家的进口增长将提高到5.8%,出口增长将加快到6.3%,而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

中国家的出口增长仍可维持在10.3%,进口增长减缓至11.9%。与此同时,贸易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预计发达国家的经常项目逆差将进一步扩大到4990亿美元,而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常项目影响也将继续增大到4936亿美元;其中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将继续扩大到8052亿美元,而日本和德国的经常项目盈余仍将分别高达1405亿美元和1219亿美元,亚洲发展中国家、独联体国家和中东地区的经常项目盈余将分别增加到1134亿美元、1220亿美元和2727亿美元。
  
  三、跨国直接投资趋于回升,国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
  
  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在连续三年大幅下降之后,2004年终于开始止跌回升,按流入量统计达到6481亿美元,略高于2003年的6326亿美元,但仍比2000年创纪录的13880亿美元低50%多。并且,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继续下降,从2003年的4422亿美元继续降至2004年的3800亿美元,而发展中国家的国外直接投资流入量则从2003年的1663亿美元继续回升到2004年的2332亿美元。这种情况反映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和中东欧新兴市场地区正日益成为跨国直接投资的重要目的地,而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增长放缓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吸引力有所下降。2005年以来,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继续保持回升趋势,跨国公司继续调整全球生产和投资布局,跨国并购活动日趋活跃,对有成本和市场优势的新兴市场地区的投资随着产业转移的加快继续增加,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也在显著增加,预计2005、2006两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仍将保持恢复性增长。
  在全球跨国直接投资重新恢复增长的同时,其地区和产业投向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虽然发达国家仍是跨国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但其占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比重已从2000年的79.8%降至2004年的58.6%,而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则相应地从20.2%增加到41.4%,显示发展中国家正日益成为跨国直接投资的重要场所,特别是亚洲、中东欧和拉美等新兴市场地区由于经济增长较快、财政金融形势较为稳定,以及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其成本和市场优势日益凸显,对跨国直接投资的吸引力不断增强,而发达国家由于经济缺乏活力、股市时好时坏、公司财务丑闻不断,以及产业结构面临深刻调整等,对外投资动力远大于对外国投资的吸引力。由于全球制造业生产能力过剩以及发达国家的传统制造业已基本向外转移完毕,跨国直接投资越来越多地投向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保险、电信、商业服务等新兴服务业,而且各种形式的服务业离岸外包正方兴未艾,流向传统制造业的势头则明显减弱。目前,服务业吸收的跨国直接投资存量已从1990年的49%上升到60%多,而制造业所占比重则从42%降至34%。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全球生产体系日渐形成,产业链条不断拉长,发达国家在向外整体转移传统产业的同时,也将新兴产业分解为不同的独立部分和环节向外转移,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制造乃至部分研发活动也以委托加工和外包等形式大量转移到有成本和市场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并通过制定产品和技术标准、掌控关键技术和核心业务,以及垄断全球营销系统等来获取更多的利润。发展中国家在接受大规模产业转移的同时,其自身的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进步较快的国家也开始通过对外投资向进步较慢的国家进行产业的梯度转移。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和不断融入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经济中占主体地位的金融、保险、电信、商贸等服务业也开始大规模向外转移,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也呈现出加快发展趋势。
  
  四、国际金融市场保持稳定,汇率关系调整趋于平稳
  
  2005年以来,国际金融市场继续保持稳定,总体上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增长。尽管美联储连续12次调高短期政策利率,但欧元区和日本的短期政策利率仍保持较低水平不变,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的短期政策利率调升幅度也十分有限,长期利率虽有所波动,但仍处于历史上的较低水平,反映出全球通货膨胀预期依然较低。由于上市公司业绩和资产负债情况转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公司利润处于历史上的较高水平,全球股市获得有力支撑,主要股市运行平稳,没有出现太大的涨落。主要国际货币汇率关系调整也趋于平稳。由于美国的经济增长继续领先于欧元区和日本,美联储连续提高利率后美元的短期利率明显高于欧元和日元,以及欧盟宪法在法国和荷兰公投失败影响到对欧元的信心,欧元和日元汇率有所贬值,而美元对主要国际货币汇率的下跌趋势得到扭转,实际有效汇率上升。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对美元的双边汇率虽然有升有降,但除东盟国家外,多数国家和地区货币的贸易加权汇率有所升值,特别是拉美地区货币升值明显。中国在小幅调高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和进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保持稳定。
  从目前的情况看,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态势总体上有望继续得到保持,但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也依然存在。首先,全球经常项目收支的严重失衡,特别是美国不断扩大的庞大经常项目逆差,始终对美元构成巨大的贬值压力。虽然目前由于美联储连续提高利率使得美元资产暂时获得投资者的青睐,国际资本大量流人美国不仅弥补了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而且使得美元汇率暂时获得支撑,但是,一旦欧元区和日本的中央银行开始提高利率,美元与欧元和日元的利差就会缩小,国际资本流向就可能发生变化,美元汇率可能再度大幅贬值。其次,在国际石油价格高涨导致通货膨胀压力上升和美元短期利率水平已经明显调高的情况下,新兴市场国家的中央银行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升息压力。一旦各国中央银行相继调高短期政策利率,长期利率水平将趋于回升,不仅会对世界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而且全球股市、汇市和债市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国际金融市场可能因此出现较大的波动。最后,诸如恐怖袭击、地区冲突以及严重的自然灾害等难以预测的突发事件也有可能影响到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国际金融市场的各种潜在波动风险始终存在。
  
  五、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上涨,影响世界经济稳定增长
  
  从2005年初开始,国际石油价格一路飙升,到8月底由于美国的主要石油生产加工基地受到“卡特里娜”飓风的袭击而严重受损并造成停产时,原油期货一度突破每桶70美元大关。此后,虽然由于美国政府释放了近3000万桶战略石油储备而使得原油期货价格有所回落,但原油期货价格直到9月底仍保持在每桶65美元左右,而前三个季度的平均原油价格高达每桶52美元,比2004年的全年平均价格上涨了38%。进入第四季度后,国际油价继续有所回落,但原油期货价格仍处于每桶55美元以上的高位。据世界银行的估计,2005年西得克萨斯、布伦特和迪拜三个原油市场的平

均价格将高达每桶53.6美元,涨幅达到42.1%,而2004年的平均价为每桶37.7美元,涨幅为30.6%。
  2005年以来,虽然由于世界经济增速的放缓使得全球石油需求增长从2004年的3.5%以上放慢到2.2%左右,并且由于欧佩克组织增加产量使得国际市场原油供应增长实际上还略快于需求增长,但由于原油库存仍处于较低水平,并且闲置生产能力每日不足200万桶,这就使得原油期货市场始终处于脆弱的平衡状况,对可能导致石油供应中断的各种因素和事突发件极其敏感,投机性交易异常活跃,不断推动油价振荡上涨,国际油价中的风险溢价高达每桶15美元左右。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2006年世界经济仍将以2005年的增速继续较快增长,石油需求不会显著下降,而产能增加需要时间,因此2006年国际油价仍将继续处于高位。据世界银行的预测,2006年的平均油价预计还将略升至每桶56美元;此后,随着产能的增加和需求增长趋缓,国际油价有望逐渐回落,预计平均油价在2007年将降至到每桶52美元,到2010年有望回落到每桶40美元。
  国际石油价格的大幅上涨对世界经济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首先,石油价格上涨已经造成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和部分国家通货膨胀压力增大。2005年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都有所放慢,并且美国和亚洲等石油进口较多的国家和地区的通货膨胀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测算,在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的相互抵消作用后,假定通货膨胀预期仍然保持稳定,国际石油价格因需求拉动而持续上涨10%,世界经济就会相应少增长0.1%至0.15%,而2003年以来的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在1%至1.5%之间。而且,如果国际石油价格继续上涨并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各国中央银行还可能被迫显著提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从而进一步制约世界经济的增长。其次,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严重依赖石油进口的亚洲等新兴市场地区经济可能会受到更大的不利影响。石油价格大幅上涨不仅导致这些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和国民收入流失,而且导致各类能源原材料价格的全面上涨,使得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在国内成品油价格尚未完全放开的国家,继续维持政府定价势必要被迫增加油价补贴从而导致财政负担加重,放开价格和取消财政补贴又会使经济面临高油价的剧烈冲击,影响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水平的稳定。再次,持续的高油价还会导致世界经济中存在的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美国的贸易逆差将进一步扩大,全球国际收支的失衡将更加严重;日本经济脆弱的复苏势头可能受到打击,欧元区经济可能更加不景气,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不平衡将进一步增大。最后,高油价也孕育着巨大的金融风险,高油价一旦崩溃将使得参与原油期货交易的众多金融机构陷入困境,期货市场的动荡势必将波及到其他金融市场,对全球金融的稳定造成巨大冲击,进而影响到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增长。
  
  六、国际经济环境总体有利,但不利因素和风险增加
  
  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进口的不断增加,已经成为拉动周边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不断融入世界经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也在不断加深,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也日益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
  从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及其发展趋升看,2006年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总体依然看好,但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贸易保护主义增强,以及国际石油价格继续在高位徘徊等,也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首先,世界经济和贸易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国际金融市场有望继续保持稳定,总体上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稳定有利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我们应抓住有利时机,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努力改善进出口产品结构,在继续扩大出口的同时适当增加进口,特别是国内短缺的能源原材料等资源性产品以及先进技术和设备进口,缓解今年贸易顺差过大带来的种种压力,减少贸易摩擦和纠纷。
  其次,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转移继续进行并出现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加快的新趋势,以及跨国直接投资进一步回升并重点流向有市场和成本优势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我们应抓住跨国直接投资回升并继续流向我国的机遇,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创新利用外资的方式,稳定我国吸收外资的规模。同时,也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鼓励有条件和竞争优势的企业走出去扩大对外投资,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为国内经济建设服务。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贸易顺差的增加,对我国存在较大贸易逆差的美国和欧洲国家还可能继续采取反倾销、特殊保障以及技术壁垒等方式限制我国部分产品的出口,同时也会在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市场准入等方面继续对我国施压。对此,我们既要积极应对、有针对性地做好矛盾和纠纷的化解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要深化涉外经济贸易体制改革,规模进出口贸易秩序,加快推进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努力实现对外贸易的市场多元化,避免出口市场过于集中所带来的风险。
  最后,国际石油价格继续在高位波动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可能进一步显现。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上涨不仅加大了我国的石油进口成本,而且有可能导致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当前,我们既要努力保障供应和保持国内成品油价格的基本稳定,防止高油价对经济的冲击,同时也要重视原油与成品油价格倒挂对原油加工企业生产经营造成的困难,有步骤地积极推进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逐步释放油价上涨对经济的不利影响,最终形成能够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并有利于节约的成品油价格机制。从长远看,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使经济发展逐步适应高油价时代的要求。
  
  (作者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 陈玉京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920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