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经济发展:2004年回顾与2005年展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2004年农村经济发展回顾
  
  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更直接、更明确、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在宏观调控中加强农业,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全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喜人变化。
  (一)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5.2亿亩以上,比上年增加3000多万亩,一举扭转了连续5年下滑的势头。在政策好、粮价高、人努力、天帮忙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实现了稻谷、小麦和玉米等主要品种全面增产,夏粮、早稻和秋粮季季增产,全国绝大部分省份都增产的好形势。据国家统计局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可达46945万吨,比上年增产3880万吨,有望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增产最多的年份。
  (二)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
  在“两减免三补贴”等惠农政策和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全面回升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2004年农民增收形势出现喜人变化。我们预计,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幅可超过6%,是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增加最多、增幅最高的一年。特别可喜的是,由于农业增产和价格上涨,农业收入成为全年农民增收的最大亮点,预计人均增收150元以上,可超过非农产业的收入增量。13个粮食主产区种粮农民人均增收200元以上,扭转了近年来种粮不增收的局面。政策性增收因素贡献率明显高于往年。全年通过减免农业税和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措施,可直接增加农民收入450亿元左右,人均增收50元左右,对全年农民增收的贡献率约2个百分点,是历年来政策效应最明显的一年。工资性收入继续增加,预计全年农民人均工资性纯收入比上年净增加100元左右,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三)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在大力加强粮食生产的同时,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各地继续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程度继续提高。全国优质专用小麦面积比重达到46%,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超过50%,“双低”油菜籽占总面积的比重上升到74.3%。棉花、油料等高效经济作物产量继续增加。畜牧水产业平稳增长,肉类总产量和水产品产量预计达到7200万吨和4850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4.2%和3.1%。乡镇企业稳定发展,预计全年实现增加值4.1万亿元,同比增长12%,乡镇企业新增就业人口240万人。
  (四)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在国债发行总额减少300亿元的情况下,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继续加大对农业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全年计划安排农口国债投资376亿元,占国债总规模的比重达34.2%,农业和农村投入呈现“总量不减少、比例有所增加”的良好局面。南水北调、治淮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继续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资源保护等林业生态工程进展顺利,农村“六小工程”等直接关系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投入继续增加,全年用于“六小工程”的中央投资达281亿元,比上年增加约5亿元。农民享有的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有所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五)农村改革迈出新步伐
  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推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范围由8个省扩大到29个省(区、市),土地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乱占滥用耕地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二、2005年农村经济发展展望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粮食持续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任务十分艰巨。总体来看,全年农村经济发展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存在诸多不利因素。
  有利条件主要有:一是政策环境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继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要继续加大农村改革力度,继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继续加大“三农”工作领导力度,并明确已经实行的支农政策不改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收回,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还要逐步加大。二是各项惠农政策投入力度继续扩大。今年党中央、国务院又及时下发了中央1号文件,专门就做好农村工作、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等作出部署。农业税减免力度进一步加大,免征范围继续扩大,不少省份也已宣布从今年开始实行免征农业税试点。另外,今年国家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补贴规模将继续增加,继续对主要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将进一步得到加强。三是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更多农民转移到非农产业,有利于扩大农村就业,增加农民非农产业收入。四是农民进城务工的环境继续好转。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和清理针对进城务工农民不合理收费等专项活动不断深入,农民工权益将进一步得到保护。
  不利因素有:一是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田水利建设落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耕地面积减少和质量下降趋势近期难以彻底扭转,提高和稳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任务十分艰巨。二是2004年粮食增产带有一定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恢复性质,2005年持续增产的难度较大。全年粮食再增产面临着扩大面积、提高单产、价格上涨和财政支持4个空间有限的局面和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粮食供求平衡的压力依然很大。三是农民增收缺乏新的支撑。2004年农民收入增长较快,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农产品价格上涨和政策支持的因素占很大比重。2005年农产品价格特别是粮食价格再难有上年那样40%以上的涨幅,国家财政支农力度也再难有去年那种500亿元以上的增量。而且种粮比较效益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就业不充分等根本性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农民增收难将是长期存在的。四是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消费品价格面临再度大幅上涨的巨大压力,国家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各种好处有可能被涨价因素部分抵消。
  从总体上看,经过努力,2005年粮食总产量有可能继续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增长5%。这要求我们坚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发挥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拓宽农业增收空间、促进农民增收两个长效机制上来。
  
  三、2005年农村经济工作重点
  
  为实现2005年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预期目标,保持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应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稳定、完善和强化扶持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
  要适应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和政策取向的变化,按照工业促进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切实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全局中统筹安排,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力度。认真落实好中央已经明确的各项税收减免和补贴政策,提前做好主产区重要粮食品种执行最低收购价的各种预案,稳定农民种粮收入预期。继续严密监控化肥市场,抓紧做好农业生产资料的稳定供应工作,切实加强市场监管,抑制价格过快上涨,稳定农业生产成本。加快立法,逐步把各项重大支农政策制度化、规范化。
  (二)狠抓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要坚持把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作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稳定并努力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加大对农田水利的投入,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继续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大中央财政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补助范围,明确地方各级政府的责任,抓紧研究新形势下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新机制,建立新的依靠农民投工投劳解决自己生产生活问题的办法。继续实施种子工程、植保工程和沃土工程,加强良种繁育和推广工作。促进粮食持续增产。抓紧研究建立粮食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三)促进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
  要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在继续完善各项支农政策的同时,2005年要坚持把工作的重点转向帮助农民通过增产增效、提质增效、节本增效、增值增效、就业增效等方面上来,不断拓宽农业增收空间,努力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坚持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动摇,因地制宜地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发挥各地农业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继续实施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加快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规范各种检验检疫收费,把畜牧业做大做强。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扶持乡镇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扶持小城镇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强对农民工的权益保护,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进一步清理各种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政策和乱收费,巩固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的成果,防止发生新的拖欠。全面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加劳务收入。继续做好扶贫工作,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四)继续加大农业和农村投入力度
  坚持在宏观调控中加强农业,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要向“三农”倾斜,努力做到农口投资总量不减少、比重有所增加。在继续加强南水北调、治淮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天然林资源保护等重大农林水利气象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农业投资坚持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项目倾斜,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倾斜,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倾斜,向主产区和中西部地区倾斜。要继续加大农村“六小工程”投资规模,扩大建设范围,提高工程质量。按照中央l号文件精神要求,继续加大政府支农投资整合力度,以县为单位,通过规划引导、统筹安排、明确职责、项目带动等方式,努力提高支农投资效率。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农业投资体制,逐步建立稳定的政府支农投资增长机制。
  (五)稳步推进农村各项重大改革
  一是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征占用制度改革,尽快研究出台有关政策,健全征地程序,完善征地补偿办法,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就业安置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征地实施过程的监管,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二是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快推进各项配套改革,重点是搞好县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等。三是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做好扩大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加大国家对政策性金融的支农力度,扩大信贷投放。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四是继续推进粮食购销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健全中央和省级粮食储备调节制度和调控机制,充实地方粮食储备,增强市场调控能力。五是按照“谁投资、谁管护、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加快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922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