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2004年世界经济形势回顾及2005年展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2004年,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加快,同时国际石油价格的大幅上涨和美元汇率的持续贬值也给世界经济的平稳运行造成巨大威胁。虽然2005年世界经济增速预计将有所回落,但仍将继续保持相对较快增长。总体上看,2005年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还是比较有利的,外需继续保持稳定和全球跨国直接投资重新回升有利于我国继续扩大出口和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但国际石油价格继续在高位运行和美元汇率的持续贬值也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造成一些不利影响。
  
  一、世界经济强劲复苏,2005年增速将放缓
  
  2004年世界经济呈现出强劲复苏态势,多数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都超出预期。尽管存在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上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是近三十年来最快的。联合国2005年1月14日发布《2004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称,世界经济2004年增长率达到4%。
  从三大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形势看,美国经济在大规模减税和超低利率政策的持续作用下已经步入快速增长轨道,个人消费支出和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旺盛势头,商品和服务出口在美元贬值的刺激下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长,2004年经济增长将超过4%。日本经济在外需转旺的带动下增势强劲,虽然居民消费开支增长缓慢,但出口和企业设备投资的显著增加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增长,持续多年的通货紧缩局面即将结束,财政、税收和金融等结构性改革措施的积极效果开始显现,银行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明显下降,全年经济增长达到3.6%。欧元区经济虽然复苏相对迟缓,并且受到石油价格上涨和欧元走强的双重不利影响,但经济仍在持续复苏之中,主要成员国的经济形势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全年经济增长有望达到2%,明显好于2003年。
  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的情况看,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强劲增长再次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亮点,对亚洲乃至世界经济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大。东亚地区个人消费需求的转旺和外部需求的增加有力地促进了本地区的经济增长。区内贸易和投资的增加,特别是中国进口的大量增加,也是带动东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目前东亚经济增长已经基本恢复到亚洲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世界银行估计2004年的经济增长将达到7.8%。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生产和出口国,俄罗斯的石油工业受国际油价高涨的刺激满负荷生产,有力地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增长,而石油收入的增加也使得政府的财政收支和对外支付状况明显改善,2004年俄罗斯经济将增长6.8%。欧盟东扩给中东欧地区经济带来新的增长动力,与欧盟经贸关系的不断深化不仅增大了中东欧地区对外资流入的吸引力,而且有助于该地区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增长,2004年中东欧地区经济增长仍将达到4%以上。拉美地区在克服了近年来持续不断的金融动荡和债务危机之后,2004年在全球经济转暖的背景下出现了强劲的恢复性增长,巴西和阿根廷等国经济复苏明显,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将超过4.5%。
  总体看来,世界经济在经历了近三年的复苏之后,2004年再次达到新的周期性增长高点。由于全球经济结构仍在调整之中,继信息技术产业之后对世界经济增长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新的产业和增长点仍有待于形成,再加上经济周期性规律的内在作用,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预计将有所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将放缓至4.3%,其中美国经济将增长3.5%,日本经济增长将降至2.3%,欧元区经济继续保持2.2%的增长,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6.9%,拉美地区经济增长减缓至3.6%,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也都将有所回落。
  从目前的情况看,影响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存在。首先,国际石油价格的大幅攀升将对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产生制约作用。虽然近来国际石油价格比2004年的最高价位有所回落,但总体上仍处于高位,全年平均价格比2003年要高出每桶10美元,这将拉低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至少0.5个百分点,并且不能排除国际石油价格再度高涨的可能性。其次,美国不断扩大的财政赤字和经常项目逆差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构成严重威胁。2000年美国的财政盈余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5%,而2004年财政赤字将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与此同时,经常项目逆差从2000年的4130亿美元预计增加到2004年的6790亿美元。巨额“双赤字”的直接结果是长期利率攀升和美元贬值,不仅影响美国企业投资的增加和外资流入,而且导致国际汇率关系的调整和国际资本流动格局的剧烈变化,从而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和世界经济的增长。再次,全球宏观经济政策逐步收紧也将制约世界经济增长。不仅美、欧、日三大经济体都面临削减财政赤字的巨大压力,而且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的财政政策也在趋向稳健,扩张性财政政策基本已告一段落。美联储自2004年6月起已连续5次小幅上调利率,英格兰银行也已5次上调利率,欧洲中央银行面临越来越大的升息压力,全球开始进入新一轮升息周期,预计2005年各主要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水平还将进一步提升,势必对全球消费、投资等经济活动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最后,国际局势不稳和安全因素影响扩大,也会打击消费者和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的信心,从而影响世界经济的增长。
  
  二、国际商品市场价格上扬,全球通货膨胀温和
  
  在世界经济强劲复苏的过程中,由于全球需求增长强劲而接近供给能力,国际商品市场价格近年来普遍显著上扬。据世界银行估算,从2001年底至2004年3月,也就是世界经济增长从低谷走向高点的这段时期内,以美元计价的非石油类商品价格平均上涨了45%,其中金属、矿产品和农业原材料等初级产品价格涨幅更是高达50%至60%。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美国、日本经济复苏所导致的全球对工业原材料的强劲需求,以及前些年由于价格低迷和有关行业投资不足所导致的生产供给能力制约,是造成国际市场非石油类产品价格大幅上扬的基本原因。此外,美元对其他国际货币的持续贬值以及长期低利率政策对需求扩张的刺激,也是导致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但自2004年二季度起,由于美、日经济增速放缓、中国开始实施宏观调控措施,全球商品需求增长有所缓和,非石油类商品价格涨势趋于平缓,一些重要原材料和矿产品价格明显回落。世界银行预测,随着世界经济增长的放缓,非石油类商品价格平均水平将从2004年的上涨17.0%转变为2005年的下降3.1%。
  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最引人关注。2003年9月,各类品质的原油平均价格约为每桶27美元左右(这也是前三年的平均价格),到2004年9月则大幅上涨到每桶42美元左右,10月份时的原油期货价格甚至超过每桶55美元,近几个月以来虽有所回落,但仍高达每桶40美元以上。导致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上涨的原因除了基本的供求关系趋紧外,期货市场的投机炒作和各类地缘政治风险、突发事件、恐怖袭击等也是重要因素。尽管国际石油价格比一般商品价格波动更加频繁激烈,并且其走势易受非经济因素影响而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但随着世界经济增速的趋缓,2005年国际石油价格走势总体上将由于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减缓而趋于回落。据世界银行的预测,2004年的年均石油价格将达到每桶39美元,比2003年的每桶28.9美元高出10美元,但2005年将降至每桶36美元。另据国际能源机构的预测,2004年全球原油日需求量为8240万桶,而2005年的全球原油日需求量预计增加140万桶,增幅明显低于2004年。欧佩克组织已决定从2005年1月1日起将原油实际日产量减少100万桶,但仍维持2700万桶的配额不变,以防止原油价格的进一步下跌。
  随着世界经济增长的加快,全球通货紧缩状况已基本消除。2004年多数国家和地区的通货膨胀率都高于预期。美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已达到近三年来的最高水平,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持续高于欧洲中央银行2%的调控上限,日本长达6年的通货紧缩即将结束,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消费价格指数平均上涨2%以上。虽然国际商品市场价格的大幅上涨对许多国家和地区造成物价上涨压力,但由于全球制造业生产能力继续过剩,经济全球化导致市场竞争加剧,总体上各国最终消费品价格涨势微弱,全球通货膨胀仍处于温和状况。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4年发达国家消费价格将比2003年上涨0.3%而达到2.1%,2005年仍将维持2.1%的上涨;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消费价格2005年的涨幅预计为5.5%。
  
  三、世界贸易增速加快,跨国直接投资回升
  
  世界贸易自2002年走出衰退开始复苏以来,增速逐步加快,2004年在世界经济强劲增长带动下更是呈现出大幅增长势头。据世界银行的估计,2004年世界贸易量将增长10.2%,比2003年的5.5%几乎快两倍,增速是2000年以来最快的。美国经济增速加快和国内需求强劲,中国经济强劲增长和“入世”后关税不断下调刺激进口大量增加,以及日本和东亚地区进出口贸易的进一步扩大,是推动2004年世界贸易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强劲增长对世界能源、原材料和矿产品贸易增长的影响增大,而制造业生产和投资增加对美、欧、日三大经济体的生产设备等投资品出口的拉动作用显著。据世界银行估计,2004年世界商品贸易量增长的20%以上来自中国进口的贡献,而发展中国家作为整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19%上升至23%,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对发达国家出口增长的带动作用不断上升,成为推动世界贸易增长的重要力量。
  2004年世界贸易的大幅增长反映了世界经济强劲复苏背景下全球工业生产和投资活动迅速增加。然而,随着全球经济活动水平的放缓,特别是美国经济增速逐渐放慢和中国经济增长在宏观调控作用下趋于平稳,以及美国贸易赤字不断扩大和美元汇率持续贬值对其进口的制约作用增大,国际市场需求难以继续稳定增长。此外,全球多边贸易谈判进展缓慢,经济贸易区域化集团化趋势增强,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不断增加,也使得国际贸易环境更加复杂多变,而恐怖袭击频繁发生等安全因素也增加了国际贸易的成本。这些因素都会对世界贸易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产生不利影响,预计世界贸易增长将有所放缓。据世界银行预测,2005年世界贸易量的增长将放缓至8.4%,2006年进一步回落到7.8%。不过,世界贸易的预期增速仍明显高于近10年来的平均增速。
  在世界经济和贸易加速增长的同时,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也日趋活跃。在2000年创新1.39万亿美元的历史纪录以来,全球跨国直接投资连续3年持续大幅下降,2003年降至5595.8亿美元,其中流向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持续降至3665.7亿美元,而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比上年略有回升,达到1720.3亿美元。2004年以来,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势头。世界经济的强劲增长和全球股市的普遍回升,使得跨国并购再度趋于活跃,而投资盈利水平上升也促使跨国公司继续向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和增加投资,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有可能在2005年再次迎来新的高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表的《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认为,2004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复苏前景良好,上半年跨国并购比2003年同期增长3%,预示着新一轮的跨国直接投资繁荣期的到来。
  在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开始恢复增长的同时,其地区结构和产业结构也在发生新的变化。虽然发达国家仍然是跨国直接投资特别是跨国并购的主要目的地和发生地,但亚洲、拉美和中东欧等新兴市场地区对跨国直接投资的吸引力不断恢复和增强,其成本和市场优势日益显现,越来越成为跨国直接投资的热点地区,而且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也在显著增加,发展中国家占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比重将有所上升。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向发展中国家继续转移制造业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采用“外包”形式向外转移服务业。跨国直接投资流向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的势头明显减弱,而流向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保险、电信、物流等服务领域的势头增强。目前,服务业吸收的跨国直接投资存量已经从1990年的不足50%上升到60%左右,而制造业所占比重已从42%降至34%。服务业“外包”已成为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引擎,未来几年全球服务业“外包”市场将以30%―40%的速度增长,并将成为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重要领域。

  
  四、国际金融市场基本稳定,美元汇率波动风险增大
  
  2004年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基本保持稳定,对各类短期因素和突发事件冲击的承受力明显增强,俄罗斯、拉美等金融动荡易发地区的金融形势显著改善,美、欧、日及亚洲地区加强了对上市公司、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交易的监管和监控,金融市场的稳定性有所增强,全球没有发生任何重大的金融动荡和危机,显示国际金融市场已经摆脱了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持续动荡不定的局面,有望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全球经济、贸易和投资活动的全面复苏,是国际金融市场恢复稳定的基础。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势头的增强,各类公司和金融机构的盈利稳步增加,财务状况明显改善,投资者信心不定增强,全球主要股市交易活跃,普遍呈现出稳定的上升态势。虽然2004年国际石油价格的大幅上涨和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速减缓以及中国的宏观调控一度引起部分股市的暂时疲软下跌,但全球主要股市很快再次被乐观情绪所主导,重新趋于回升。除以高科技股为主的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外,全球主要股市的股指都已恢复到2000年股市开始下跌前的水平。虽然美联储等世界主要中央银行连续小幅上调利率将最终对全球投资、经济增长和股市上涨产生制约作用,但由于利率调整早就在投资者的预料之中,并且目前的全球利率水平比正常情况仍然偏低,因此利率政策调整并未引起国际金融市场的激烈反应,全球主要股市也未因此下跌。在债券市场上,由于对未来美联储进一步调高利率的节奏和幅度看法不同,3月期美国国库券等短期债券收益率波动较大,而10年期以上美国长期债券收益率则表现平稳并且有所回落,反映出投资者对美联储继续调高利率有助于抑制未来通货膨胀充满信心。不过,美联储调高利率对亚洲等新兴市场影响较大。由于担心美元资产收益率上升会导致资金外流,新兴债券市场投机性增强,收益率波动较大。
  从目前的情况看,国际金融市场最主要的不稳定因素来自美元汇率的持续下跌及其可能引起的汇市剧烈波动和国际资本流向的变动。虽然美国经济已经复苏并且增势强劲,但美元对欧元和日元等国际货币的汇率却一路走低,其中欧元对美元汇率连创新高,目前已升至1欧元兑换1.30美元的高位,包括日元在内的亚洲各国货币也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美元持续贬值反映出国际外汇市场对美国不断攀升的财政和贸易双赤字可持续性的担忧,国际资本纷纷流向以欧元和日元计价的资产,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美元的贬值压力。近年来,美国股市和债市的私人资本流入持续减少,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主要靠亚洲国家中央银行利用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来弥补。如果美元继续贬值迫使亚洲国家中央银行调整外汇储备币种结构而减持美元债券,势必进一步加剧美元贬值并引起国际资本流向的改变。虽然美联储逐步调高利率和美国经济继续保持增长有助于提高美元资产收益率和防止美元汇率进一步下跌,但美国“双赤字”的根源在于美国国内储蓄率过低。如果美国不从根本上改变高消费、低储蓄的格局,美国的“双赤字”问题就难以解决,美元仍将继续面临贬值压力,而其他国家将不得不为此付出代价,国际金融市场也将时刻面临由美元可能大幅贬值造成的巨大风险。
  自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制崩溃以来,美元在全球国际储备货币中的比重已经从80%下降到65%左右,美国早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外债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5%,高达6000多亿美元的经常项目逆差70%以上靠外国资本流入来弥补,其中大约3770亿美元来自亚洲。如果美元继续贬值并因此导致美元丧失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现行的国际货币金融体制将再度面临崩溃的威胁,世界经济也将陷入动荡。欧元自诞生以来虽然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不断提升,但由于欧元区经济金融体系仍有待整合,其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尚不及美国,欧洲的金融市场发育程度和一体化程度也赶不上美国,近来的经济增长也远不如美国,因此短期内欧元还难以取代美元成为最主要的国际货币,维护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和防止美元过度贬值仍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之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洲的中央银行还不会将其持有的美元资产大量转化成欧元或日元资产,这就决定了美元汇率的贬值是有限度的,但各国都要为此付出货币升值和美元资产贬值的代价。
  
  五、国际经济环境总体看好,机遇与挑战并存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和我国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的提高,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国际经济环境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展望200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经济环境总体依然看好,但美、日等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增长放缓、贸易保护主义增强,以及国际石油价格仍有可能在高位运行和美元汇率有可能进一步贬值等,也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首先,世界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有利于我国保持稳定的外部需求。虽然2005年世界经济增速预计将有所放缓,但仍将保持增长趋势,并且增速将高于前三年的平均水平,因此在总体上仍将继续保持对我国较强的出口需求。虽然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美国和日本经济增长将明显放缓,并且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和特殊保障等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还会因此增强,但欧元区经济复苏势头的进一步巩固和东亚地区经济的继续快速增长,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美、日经济放缓对我国出口增长的不利影响。当然,由于2004年我国出口超高速增长和基数增大等因素的影响,2005年我国出口增长可能不及2004年,但继续保持相对较快增长的可能性很大。
  其次,全球产业结构继续调整和跨国直接投资趋于增加有利于我国继续引进新技术和扩大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当前,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新动向,发达国家在继续向有成本和市场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转移传统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生产制造环节的同时,还加大了以“外包”形式向外转移服务业的力度。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在重新恢复增长的同时,越来越多地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和各类服务业,跨国并购也仍然是跨国直接投资的主体。我国不仅继续保持劳动成本低、市场容量大和工业配套能力强等优势,成为世界制造业转移和对外直接投资的首选地,而且服务业的进一步对外资开放和国企改革鼓励外资并购等政策的放宽,也为我国扩大吸收外资的领域和方式创造了条件。2004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投资超过600亿美元,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05年如果能够抓住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回升的机遇,重点做好服务业扩大吸收外资的工作,进一步落实鼓励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政策措施,我国利用外资数量还将继续增加。
  然而,国际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和有可能继续保持高位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也不容忽视。虽然近一个多月以来,国际石油价格已经从2004年的最高价位明显回落,但仍高达每桶40美元以上。而且欧佩克组织为防止油价下滑和弥补美元贬值造成的损失,决定2005年实际减产每天100万桶。2005年国际石油价格仍有可能在每桶36美元的高位运行。我国石油进口量连年激增,2004年突破1.2亿吨,2005年的进口量还将继续增加。国际石油价格的高涨不仅会增加我国石油进口成本,消耗大量外汇,而且油价高企和波动还会加大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引起上下游产品相对价格的波动,增大宏观经济调控的难度。
  最后,美元汇率贬值也会对我国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一方面,美元贬值将导致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缩水,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另一方面,美元继续贬值将增大人民币升值压力,诱发更多的国际“热钱”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国内进行投机。当前,我国正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一方面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信贷增长,抑制通货膨胀,另一方面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如何有效地化解美元贬值的不利影响,更好地协调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为经济平稳运行和增长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政策环境,是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的迫切问题。
  (作者为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922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