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稳增长 调结构 抓创新 推进江苏商务实现新跨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民

  回顾2010:江苏商务发展成绩斐然
  
  2010年,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的形势,江苏省商务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提高经济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紧密结合,推动了全省商务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为圆满完成“十一五”商务发展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城乡居民消费持续扩大2010年,我们积极推进了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和汽车以旧换新、“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商业示范区创建和培育等多项促消费、惠民生的重点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到2010年底全省家电下乡累计销量达65073台,销售额151亿元,销售规模居第三批推广省份之首;全省家电以旧换新回收、销售家电各575万台,销售额210亿元,办理汽车以旧换新的车辆可达5.8万辆,数量约占全国总受理量的1/6,拉动汽车消费64.6亿元,各项指标始终保持全国第一;2010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1.36万亿元,增长近18.5%,在全国继续保持第三位。
  对外贸易快速恢复增长江苏通过积极推进贸易促进工作,全力开拓市场保增长。江苏的进出口在全国率先回升,保持了快速恢复性增长态势,单月进出口规模屡创新高,同比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主要沿海省市位列第一,规模已恢复到金融危机前水平,2010年进出口规模达4600亿美元左右,比2009年增长35%左右,比2008年增长15%左右,有望继续保持全国第二位,占全国的比重约为16%;服务贸易全年进出口额可达210亿美元,增幅近50%。
  利用外资保持领先地位实际利用外资是江苏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推进器”。2010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280亿美元左右,增长11%,规模有望连续八年保持全国第一,占全国份额的四分之一。江苏利用外资的结构显著优化,层次逐步提升。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101%和37%,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的近三成,比2009年提高3个百分点。在引进外资的同时,江苏还加大招才引智力度,2010年以来全省新设立独立法人研发中心38家,增长81%。
  国际服务外包持续快速发展国际服务外包是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2010年江苏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达40亿美元,增长约40%。目前,全省服务外包企业登记数超过3600家,从业人数超过46万人。南京、无锡、苏州三个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城市领军作用发挥显著,实现服务外包执行总额和离岸外包执行总额的93%。全省拥有南京、苏州、无锡、昆山4个中国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15家省级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技术先进型企业达130家。
  对外经济合作实现新跨越全省对外投资合作呈现出速度加快、规模扩大、质量提高的良好态势。预计2010年全省中方境外协议投资额突破20亿美元,同比增长1倍。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16.88%。全省对外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大项目明显增多,投资方式由新设向收购兼并拓展,对外承包工程业务逐步向总承包方式转变;在劳务合作方面,大力推进“三集中一备案”外派劳务服务平台建设,外派劳务经营市场秩序不断规范,劳务纠纷数量大幅减少,2010年1~10月,与2009年同期相比下降了75%。
  开发区建设全国领先开发区是江苏开放型经济重要载体。2010年,江苏开发区在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方面成果丰硕,镇江、徐州、吴江、常熟、淮安、江宁等6家开发区获批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获批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前,全省共有各类开发区125家,其中国家级开发区21家,省级开发区104家,每个县(市)都设有省级以上开发区。全省特色产业园区、南北共建园区和生态园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开发区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预计2010年开发区业务总收入8.85万亿元,增长2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400亿元,增长25%以上。开发区已成为江苏改革创新的先行区,新兴产业的集聚区,和谐发展的示范区。
  
  展望2011:加快转型升级,增创江苏商务发展新优势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省商务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关键一年。我们将以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次九次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全面提升商务国际竞争力、打造商务强省为目标,以转变发展方式和转型升级为路径,抢抓国际新一轮产业革命和国内消费加快提升的历史机遇,立足大开放、搞活大流通、培育大市场、做强大企业,重点实施市场体系建设工程、大企业培育工程、新兴产业助推工程、跨国经营促进工程,推动外资、外贸、外经、外包、外智“五外联动”,确保江苏商务各项指标在全国“位次不后移、占比不下降、水平再提升”。2011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 一是促进流通业态现代化。以推进商贸流通现代化为核心,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传统行业和传统业态,推动流通业态、方式以及商业模式创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商贸流通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进一步提升企业和产业竞争力。二是推动商贸布局合理化。重点发展商贸区和现代饮食链,在全省形成“辐射发展、强度平衡、区块联动、区域中心”的结构模式,以中心城市向外围辐射,加速推进苏南、苏中、苏北,沿海、沿江与内陆的综合布局优化,实现城乡一体共同发展。三是引导流通企业规模化。鼓励具有较高区域知名度的商贸企业利用自身的商标品牌,经营网络等优势发展连锁经营。四是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化。建立和完善金融、信息、中介服务、法律救助等一系列商务支持机制,积极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提供公共基础信息服务。
  加快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一是引进外资渠道多元化。推动跨国并购、创投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等利用外资方式多样化,拓宽外商投资企业境内融资渠道,加快推进外商投资企业股份制改造和境内外上市。支持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医疗卫生等领域利用国外优惠贷款。二是引导外资投向多样化。重点吸引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将关键技术、关键设备生产能力向江苏转移,鼓励外资企业通过并购进一步整合产业链,引导外资创业投资基金投向我省新兴产业,鼓励我省企业在境外上市和外资企业在境内上市。三是引导外资投向新兴产业。继续组织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题投资促进系列活动,突出抓好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节能环保、服务外包、物联网等领域的项目,促进新兴产业在江苏集群化、基地化发展。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一是提升一般贸易发展质量。努力扩大一般贸易出

口,积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提升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档次和附加值。努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名牌。二是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吸引跨国公司把高端制造环节转移到江苏,延伸和完善加工贸易产业链。鼓励有条件的加工贸易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和营销网络,并为其内销创造条件。鼓励民营企业与加工贸易企业配套,加快加工贸易本土化。三是进一步调整市场结构。引导出口企业全方位开拓市场。抢抓区域贸易协定的机遇,加快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打造各类商务平台,进一步推进国际电子商务发展,拓宽企业出口渠道。鼓励有品牌优势和市场基础的企业建立境外自主国际营销网络。
  加快“走出去”步伐一是
  拓展境外投资合作的领域和方式。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境外资源项目合作开发,建立境外研发机构。引导企业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通过并购、参股、合资合作、境外上市等进行海外战略布局,支持企业并购境外营销网络、知名品牌。二是提升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综合效益。重点开拓发达国家劳务市场和技术含量高、收入高的工种行业,完善对外劳务长效管理机制,规范市场经营秩序。三是积极搭建跨国经营促进平台。支持我省优势企业参与国家境外经贸合作区和我省境外经贸集聚区建设;完善海外区域合作机制,强化贸易投资促进工作;发挥驻外经贸代表处对外贸易投资联络、促进和服务的作用。
  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一是进一步推进六大园区建设。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创新型园区、特殊监管区、生态工业园区、南北共建园区和现代化新城区建设,将开发区建设成科学发展引领区、科技创新先导区、新兴产业聚集区、集约发展示范区和现代化新城区。二是推进开发区项目建设。大力引进龙头型、基地型先进制造业项目,引进研发、销售、金融、物流、信息、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三是增强开发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推动产学研政联合创新,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四是完善开发区投资环境。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注重招才引智,满足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坚持亲商、富商理念,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降低商务成本,优化产业配套服务体系。
  加速推进内外贸体制并轨一是内外需市场同步拓展。坚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实现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双轮驱动”。二是内外资企业配套加强。按照“发展大产业”的总体思路,不断拓宽与深化内外资企业间的合作生产与经营,不断延伸产业链及其配套,全面提高商贸流通业整体发展水平和实力。三是贸易主体竞争力同步提高。完善政策法规,加速与国际市场接轨,创造相近的内部市场环境。帮助内贸企业与外向型企业互相取长补短,及时调整生产与经营模式,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加快优化区域开放格局一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南北合作,加快苏中苏北地区开放步伐。进一步推进南北共建开发区建设和跨江、沿海联动,推动科技、人才、资本等要素的转移,实现南北开发区间的跨区域资源整合。积极探索区域合作开发新模式,有序引导外资北上,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和潜在优势,不断优化利用外资结构,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二是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主动承接上海新一轮辐射带动,加快跨区域合作开发,重点推动沿海地区与上海的交流合作。积极推进服务业开放,推动产业相互融合和错位发展,加速扩大和深化国际与国内经贸合作。
  
  编辑 杜建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955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