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怎样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原创型新兴产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德禄 王成刚 张浩 何建

  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是继1956年提出“向科学进军”,科学技术“12年发展规划”和1980年代提出“迎接新技术革命,发展高技术产业”之后,建国以来第三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略决策。尤其应该注意到的是,最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是对金融危机以来“国进民退”趋势的一大调整,反映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国下一步发展方向的准确把握。虽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后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发现,但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认识上的误区也大量反映出来。这些误区包括将战略新兴产业片面理解为“规模大、带动就业面广”的产业;片面强调“战略性”而忽视了新兴产业本身所带有的不确定性;过于强调政府作用而忽视了新兴产业探索和试错的市场规律。
  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已经积累了大量发展新兴产业的经验。只是改革开放的前30年中国的新兴产业大多是跟随性产业,即是跟随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形成的产业后面,通过学习、借鉴、模仿发展的新兴产业;或者只是利用国内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提供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的加工、代工的产业,不是通过原创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目前我国发展正处于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已发生巨大变化,无论是从国际战略竞合关系的变化,还是大国责任的要求,以及国内发展模式的巨大改变,中国要在21世纪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和平崛起,再仅仅跟随性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无法达到目标彼岸。回顾世界历史,近代以来的历次大国崛起往往伴随着本国原创新兴产业崛起,所以今后30年一定要进行产业原创,发展符合中国战略需求的、同时能在某些领域引导世界产业方向的原创型新兴产业。
  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原创型新兴产业的是在技术原创、商业模式原创及新的市场需求推动下产生,伴随着一系列价值链细分、技术细分和市场细分的过程不断成长壮大。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消费升级的关键阶段,在多个产业领域存在着新兴产业原创的广大空间。我们认为物联网、生物CRO、移动互联网、健康产业将会是中国最有发展潜力的原创型新兴产业。
  
  物联网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概念是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自动标识中心(MIT Auto-ID Center)提出。这一概念颠覆了人类之前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截然分开的传统思维,将公路、建筑物等物理设施与个人电脑、手机、家电、交通设施、IT设施有效的联系在一起,使得政府管理、生产制造、社会管理,以及人们的个人生活全面实现互联互通。物联网的发展是信息技术普及、基础设施完善、技术发展到相当程度的必然结果,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下一代互联网应用将对“中国制造”和世界经济产业格局产生的重大影响和即将发生的巨大变革。中国的物联网企业已经拥有相当的实力和水平,在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增强极其设备通信和网络能力技术(M2M)等领域具有一定的产业规模。2010年,中国物联网市场的总体规模将达到560亿元。到2015年,中国基于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公共管理、公共服务、智能电网等行业应用逐步发展成熟,将带动项目系统集成、服务运营、终端用户消费等多个层次的收入增长,以目前物联网产业三大细分市场――传感器、RFID、M2M的线性增长进行预测,到2020年将超过万亿元规模。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前景和产业路线分为三个阶段。短期的1-3年内,物联网将以政府引导、示范为主导,各项结合节能、降耗、绿色、低碳、低成本、智能等基于地方需求的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等应用将成为物联网发展的一个亮点。在此期间,基于制定统一的标准体系将是中国企业掌握主导权、抓住巨大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第一关键问题。3-5年内,在产业示范形成一定效应和移动互联网初步成熟的前提下,个人应用将成为物联网发展的爆发点。各类提供物联刚服务的新兴公司将成为产业发展的亮点,新型的商业模式将在此期间形成。5-10年后,基于物联网的材料、器件、软件、系统、网络等各方面的创新将形成日趋成熟的产业链。
  
  生物CRO
  
  随着全球生物医药研发价值链的演变,生物医药产业全球化特征的进一步突显,医药产业链分工日益明确。生物医药研发外包(CRO)可以使国际制药企业实现最佳资源配置,专注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并且减少产品面市的时间和成本,因此在生物医药产业链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近几年CRO产业以19-20%增长率快速发展,2009年生物CRO产业达到230亿美元,预计在未来5年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14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30亿美元。
  中国在发展生物CRO产业上拥有诸多的有利条件。中国在劳动力方面存在巨大优势,可以大大降低新药研发的资金投入。中国庞大的人口资源,也为开展临床试验提供了丰富的基础。中国人口众多,各种临床试验受试者众多,找到从未接受过任何治疗的病人比在欧美国家容易得多,这对许多临床研究很重要;在中国还可以接触到一些其他国家不容易接触到的特殊疾病群体,这为开发某一特定市场提供了机会。
  随着研发外包向亚太地区转移,中国应凭借在成本和临床试验资源上的优势,推动生物医药外包向价值链的前端转移,形成孵化早期研发项目的平台和载体。抓住全球研发重心向生物制药和非专利药转移的机遇,发展生物制药和非专利药的外包服务,而研发投入高、风险大的原创药物,政府应该给予支持和引导。促进大学和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与生物医药外包企业合作,建立起生物医药外包企业、科研机构、制药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体系。
  
  移动互联网
  
  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务。迄今,全球移动用户已超过15亿,互联网用户也已逾7亿。随着3G及其演进技术的移动通讯产业中承载的数据业务日益丰富,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移动的过程中高速地接入互联网,获取急需的信息,享受便捷的服务,完成想做的事情。运营商也希望能为用户提供更多的话音、传真、数据、图像、多媒体等高品质增值服务,创造更多的利润。目前,短信、铃图下载、移动音乐、手机游戏、视频应用、手机支付、位置服务等丰富多彩的移动互联网应用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正在深刻改变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移动互联网将是未来发展趋势。
  近年来,中国的移动通信和互联网发展迅猛,移动通信用户总数超过8亿,互联网用户总数则超过4亿。目前,中国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多数采用WAP接入的方式。根据艾媒综

合研究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国手机网民用户总数2.33亿,具有独立域名的WAP站点数量约为50万个,WAP网页数量约为15.6亿个。根据用户规模、网站数量以及用户特征等方面综合判断,目前WAP在中国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相当于PC互联网2000-2001年间的发展水平。而随着移动互联网向3G时代的迈进,3G资费和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的成本将会逐渐降低,移动互联网产业将会进入高速发展轨道。
  移动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都还是一个正在发育中的产业,影响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发展、市场参与者的活跃程度以及用户的需求。因此,在未来2-3年里,应从网络,终端、业务开发等各个方面推动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以移动运营商为龙头,带动大中小企业和产业上下游企业进行合作,探索移动互联网业务商业模式。
  
  健康产业
  
  当前,随着“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是在《黄帝内经》中提出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理念的逐步深入人心,以及城市中亚健康人群数量的飞速增长,以健康档案、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健康干预、就医通道等为主要业务的健康行业已经成为人们继食品、教育之后的第三大消费支出领域。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健康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5%,而在我国,健康产业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5%,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近十年来,我国健康产业发展迅速,市场容量不断扩大,健康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不断上升,特别是保健品行业,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新兴动力。据相关统计资料,目前我国共有药品生产企业6000多家,每年1500多亿元的消费市场;保健品生产企业3000多家,每年超过500亿元的消费市场。2010年,我国健康产业年人均消费将从以前的10元迅速提升到100余元,市场规模将达到1200亿元。在未来,营养保健将成为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的巨大增长点。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营养保健市场将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目前,我国健康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健康管理理论框架没有形成,缺乏系统、权威的理论支持,健康评估、鉴定与管理体系也不健全,造成了健康消费理念与宣传的混乱。因此,建立完善的理论及管理体系,加强健康管理队伍建设与组织建设,完善服务体系,是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的基础。政府应加强对健康产业的引导,在产业政策鼓励、加大医疗预防保健投入、深化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加大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健康产业更多的支持。
  虽然在这些产业领域,我国已经形成了初步的产业原创基础,但产业发展不是仅凭行政命令和投入,就能取得成效的。我国发展原创型新兴产业,还是要以市场为主体,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尤其需要清晰认识、准确把握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责范围与责任重点:解决全社会出现的市场失灵问题,加强对基础性、战略性的科研力量投入,要靠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制度变革;培育发展市场主体的工作责任则更多在地方政府。
  高新区是我国高技术新兴产业发展中取得的重要实践成果,也代表了世界上通过创新区域和产业集聚发展原创型新兴产业的重要趋势。在促进原创型新兴产业发展中,地方政府应充分运用地方财力,以高新区为政策载体,扶持中小企业,培育创业投资机构,培育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培育具有市场动力的产业联盟和技术联盟,培育源于市场需求而成立的各种非营利机构,使高新区率先形成有利于原创型新兴产业自我发展的产业集聚环境和地区创新生态环境。通过高新区的建设与发展,带动区域乃至全国的原创型新兴产业孕育、成长、壮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998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