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百姓说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拍卖人行道与强收“保护费”何异?
  近日,江西省弋阳县城管大队在城区人行道和市政道路划出100多个摊位,组织占道经营的摊贩竞价拍租,价高者得,得者发证算合法经营。最终,城管部门以“城市道路占用挖掘费”的名义,收取了69家摊点的139390元竞价拍租资金。(〈人民日报〉5月13日)
  人行道,顾名思议是用来给人通行的道路,而不是用来占道经营的。拍卖人行道,首先的危害在于,它混淆了合法经营与非法占道经营的界线,使非法占道经营行为合法化。最终导致的结果必然是,人行道不断被压缩和蚕食,影响到群众的出行、休闲和城市的环境。其次,从拍卖的主体和资格来看,城管拍卖人行道也是非法的。人行道是由纳税人出钱修建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在法律性质上属于公众所有。城管只是城市市容的管理者,对人行道只有管理权而无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因此,城管并不具备对人行道进行拍卖的权利。第三,城管收取“保护费”,是以放松甚至放弃执法作为代价,拍卖人行道同样也是以默许占道经营为代价,二者又有何本质的不同?拍卖人行道只不过是穿上了拍卖这一市场化的“马甲”罢了!
  (福州 孙瑞灼)
  
  泥头车真的很无辜吗?
  “即便超载,路面质量过硬也应该不会压坏。”负责填海工程管理的高新区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市区很多路都是沥青路面,也经常有超载的车经过,却并没见到路面出问题。所以,该负责人认为,此事原因很可能和该路本身质量不佳有关。(5月15日〈珠江晚报〉)
  乍一看,将沥青路变成泥坑道完全归因于泥头车似乎有点太憋屈,一来人家泥头车又不是超载跑你一条道,为何偏偏这条路成泥坑道,难道这不能说明这条路的质量有问题?二来泥头车如果事先知道此路如此脆弱,也不会恶意超载,抑或索性不走此道!事实上,路面质量问题不是泥头车多拉快跑的理由,没有充分考虑路面承受力的调查,盲目随意甚至野蛮施工,才是路面被毁的真问题。
  当然,泥头车为啥一再损伤路面、再三漠视公民权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肇事责任人和施工队不为此埋单或者受到一些无关痛痒的处罚,这其实是间接地怂恿了野蛮施工与风险作业。笔者以为对用泥头车多拉快跑的野蛮施工单位以及个人严肃追究责任,根据受损程度及范围确定刚性处罚标准,以“高成本”震慑野蛮施工。
  (江苏 杨红兵)
  
  高校领导出国培训与“男足世界杯捧杯”
  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决定组织实施高校领导赴海外培训,今年共100名左右高校领导将到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地培训。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解释,目的是为了学习世界著名大学的成功办学经验,推进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开阔高校领导国际视野,增进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新京报〉5月18日)
  从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的解释来看,今年组织高校领导出国培训,与争取实现“世界一流水平”这一目标是存在必然联系的。然而问题是,“世界一流水平”是否可以通过组织高校领导出国培训速成?
  为了提高中国足球,整体组队留洋的“健力宝模式”试过了,鼓励球员留洋的政策也实施了,没出国培训过的教练员都已经快绝迹了,国内职业联赛也做了,可就是小组都难以出线。原因是什么?很简单,因为中国足球充斥着功利,没有遵循足球运动的规律。作为竞技体育的足球,简单地“洋化”尚且不能成功。比足球复杂百倍千倍的高等教育,简单通过组织高校领导出国培训能速成吗?毫无疑问,答案是否定的。办好教育,是政绩;但是为了政绩而政绩,教育恐怕难以办好。世界一流水平的高校,除了按教育规律办事,一点一滴积累之外,恐怕也没有终南捷径可走。
  (湖北 郭文婧)
  
  高铁垄断暴利嫌疑与铁路政企不分根源
  关于民间举报高铁火车票涉嫌垄断、高价暴利等问题,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司表示已经受理举报,将高度持续关注,开展执法检查。但关于高铁票价听证的呼吁,发改委则称,目前客流量不稳定,暂时无法正确核算其折旧、运营等成本,因而听证会暂时无法进行。(〈京华时报〉5月19日)
  至于何时才能进行听证会,发改委的答复非常“官话”――待到条件成熟时。
  由于铁路部门的政企不分,铁路的建设,不是以市场为基础的,而是以行政为出发点,以政绩为归属的。是该建普通铁路,还是该建高铁,市场因素基本忽略不计;铁路该经过哪些城市,在哪里设站,不是市场决定的,而是地方政府“跑部”要来的;铁路票价该定多少,不是根据居民收入水平测算的,也没有听证会的讨论,而是所谓的“成本”决定的;高铁建成之后,普铁怎么对待,没有市场论证,更没有市场化探索,而是行政决定的;在试点的吸纳民资中,民资纷纷诉苦“铁路部门最基本的财务信息仍不透明”……在这种背景下,要“待到条件成熟”,谈何容易。
  (武汉 叶雷)
  
  “奉旨忽悠”反倒损害公信力
  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民政局等政府部门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2010年部门预算,但寥寥几行的收支明细被专家和市民指为太“粗放”、看不懂。对此,北京市财政局表示:“目前有些部门公开的预算比较粗放,这是财政局对各政府部门最底线的要求,我们先要解决让百姓能看到的问题,再逐步做到看得懂,这个也需要有一个过程。”(5月21〈京华时报〉)
  预算让人看不懂本没有什么大不了,然而,财政局对政府部门预算公开还有一个所谓的“最底线的要求”;原来,那些个千奇百怪的预算公开其实是“奉旨忽悠”!政府部门的预算该不该公开,这早就不是问题,别说发达国家了,在中国的老百姓中也早已达成共识。正是在民意和舆论的不断倒逼之下,某些地方和某些部门才很不情愿地摆出了“可以公开”的虚架子。既然是“公开”,就是让老百姓看的,就应该让老百姓看得懂。让老百姓看不懂的所谓“公开”有什么意义?又怎么接受社会的监督?凡是不敢完全、明白地公开预算的部门,这类大忽悠式的“公开”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倒更进一步损害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郑州 乔志峰)
  
  
  改名不是“经济唱戏”的救命稻草
  江苏有着千年历史的骆马湖最近闹起了一场“改名风波”,有人擅自把湖名改成了“马上湖”!原因据说是因为“骆马”谐音“落马”,“犯了忌讳”。(据5月23日〈扬子晚报〉)
  颇为吊诡的是,除却这骆马湖更名,各地各式各样的更名行为还真是不少,叫人看得眼花缭乱,笑得肠子都绿了。之所以屡屡出现改名现象,很大程度上还是“经济唱戏”作怪。遗憾地是,各地依靠改名活动换取的经济效应貌似并不大,只会引起更大的反感,在公众形象中留下不良影响,而且短期难以纠正。自然,骆马湖更名为“上马湖”,和几乎所有的改名行为一样,展现出来的是对自身文化的不自信,才有了更名跟风的行为。
  你听过秦始皇兵马俑、万里长城要更名么?没有,因为其本身所凝聚的文化魅力已经无与伦比。当下改名活动盛行,也是旅游文化浮躁的真实写照,不在注重文化的塑造上下功夫,而在文化的跟风上屁颠屁颠地追随着,这注定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短视行为,尽管当前官方未予承认,但是改名的苗头仍在,改名从来不是经济唱戏的救命稻草,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而且一直都是,这当成为一种共识。
  (湖南 龙丽纤)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17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