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新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之本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程安东

  如今,管理科学已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生产活动有序高效,需要科学管理;社会生活正常有序,需要科学的综合管理。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科学管理尤其重要。
  同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仍然十分重要,而且要科学管理。但必须“理”字当头,管在其中。否则就适应不了千变万化的市场需要,也难以聚集自主流动的接受管理者――人才。
  这就是当代管理学的一个命题。
  
  管理要与时俱进
  存在决定意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个性化趋势不可阻挡。资金在流动,人才也在流动,生产要素都在按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在流动。和善的聚合力往往大于信念的威力。
  强制性管理不是万能的,由强制性管理到理性管理是科学管理的一个现实要求。任何权威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否则就会众叛亲离。实践证明,纪律制度约束的实现,必须着眼于管理对象的自我约束程度的提高。
  经济发展不断造就社会财富的积累。每位劳动者都有权分享共同劳动的成果,操作者和管理者只是岗位分工不同,贡献是协同的结果,没有有机的协同,就是缺乏和谐,就会直接影响到劳动效率。有机协同靠什么?靠的是平等协商,公平的利益分配,公正的权利和义务,使每一个人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
  科学管理不是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分离,而是协同为一个共同体。也不是把纪律制度与个人的创新精神分割,而是相互促进最大限度地把个人行为融合到整体运行的系统中,形成推波助澜、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局面。
  经济发展,推动着社会文明进步。明显变化可以说不是行政权力决定一切,而是法律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党派和个人,官和民都必须在国家法律范围内活动,不仅国家利益不可侵犯,他人利益也不可侵犯。这样管理就必须在国家法律指导下进行,管理者的所有行为不仅要合理还要合法。被管理者的权利不可侵犯,这是现代管理必须遵循的一条准则。
  可见和谐管理是时代的要求,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这里必须指出: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才能实现和谐管理科学管理。任何把个人意志强加于人的简单管理,都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和谐是全社会的追求
  和谐是人的本性特征。儒学的人之初性本善,强调的是“人与我善,我于人善,人不与我善,我亦与人善”精神。传统文化数千年流传下来的“和为贵”、“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理念,至今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学习和研究。
  在社会发展进步的情况下,人人都期待安居乐业、平静而有序的生活。所以中央提出走和平发展之路。而不是像某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那样,靠掠夺殖民地、弱小民族发家逞强。国际关系中主张双赢原则,互惠互利。和谐不仅是国家的主张,也应成为我们国民的行为。可以预料,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财富相对丰富、绝大多数人不再为生存而忧虑的时候,人们自然就普遍追求和谐,期盼安居乐业。同时,也期望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党中央站在时代的前列,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适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传统的管理需要在总结继承的同时,注入时代新理念,创造和谐管理新规则,丰富发展管理科学是时代的要求,势在必行。建立以和谐管理为特征的现代管理学,充分发挥人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的基础性作用,才能很好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们的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长期、稳定、持续。
  
  和谐管理是高效管理的必由之路
  现代企业管理,乃至社会管理都需要和谐。生产过程如果工艺不当、工序不和谐就不会生产出合格优质产品;岗位责任缺陷、工种配合失调就会发生事故,甚至停工停产,造成人员伤亡。社会管理的公共秩序、公共交通、公共卫生、公共环境等,用单一的强制管理必然事倍功半,甚至引发对抗,或滋生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等不良现象,造成一定范围的社会不和谐。只有把法治性的行为约束机制,体现在维护公众利益的强制,并把它变成公民的自觉行为,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成效。
  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只有在邻里和睦的气氛中才能实现,家庭和睦又是文明社区、文明村镇管理的细胞,只有把管理变成公众行为,而不是少数人管理多数人,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也就是说社会和谐需要和谐管理。
  当然,要把和谐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变成参与每一项社会活动人的自觉行为。根本的问题就要体现以人为本,依靠每一个人。这就引发另一个问题,就是不断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所以,教育和管理双管齐下才能建立和谐管理新体系。
  近几年煤矿安全事故频发,固然有煤矿安全生产技术设施欠账、安全生产措施缺陷等原因,但更多的是人为因素,特别是对管理者和作业者安全知识教育不到位,不合格人员上岗,包括野蛮指挥、盲目作业等,没有科学管理、和谐管理,不发生事故才怪!物质生产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人的主导作用渗透到全过程。创新与效率,安全与节约都取决与人的素质。既需要高端管理者,也必须拥有高素质的生产者。只有管理者与生产者行为的高度和谐,才能完美的实现管理目标。只有不断提高各层次劳动者的素质,新的管理目标才可能实现。当前生产领域里存在的安全隐患、生态环境失衡、资源的浪费等才有可能改变。
  人的本性是自尊、自爱的,受教育的程度越高,这种本性表露现在就越来越强烈。因此,管理者首先要尊重被管理者的人格,学会用政治上的平等化解职位上的差别,道德层面的诚信,公正服人。当然管理者的举措、招数也要更人性化。不合格的管理制度,缺乏情理的纪律,文不对题的管理措施必然是难以执行。实践证明和谐的环境可以造就和谐相处的人群,只有具备自尊自爱而又自觉的人群,才能维持和谐的气氛,造就和谐管理的理念。
  还要强调一点:随着社会财富的丰富,人们生活的物质条件会不断的改善,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精神生活追求丰富多彩的愿望也会强烈起来。社会成员的权利维护必然受到尊重,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现代管理必须平等化,居高临下的管理已经过时,平等协商的和谐管理才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一个城市,一个乡村,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单位,都必须用和谐管理的新方法去组织科研生产及各类社会活动,我们的生活才能健康有序。
  就管理的通则来看,必须学会应用和谐的理念并渗透到各行各业管理的全过程,才能提高各生产要素的聚合力,最大限度地挖掘物质生产的潜力,节约资源,提高效率,改善环境。这应该成为在和谐社会视野下现代科学管理追求的一个目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55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