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呼伦贝尔市乳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米 炜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呼伦贝尔市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大力推进乳业产业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6年按照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呼伦贝尔市奶业基地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要求,加大了对奶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力度,采取“定目标、引龙头、增投入、建基地”等一系列综合措施,推进了奶业产业化进程。奶牛总量突破了历史性跨越,使奶业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
  
  一、呼伦贝尔市乳业发展现状
  
  (一)奶牛总量及奶产量快速增多,奶业基地逐步扩大。呼伦贝尔市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引导、扶持奶牛业的发展,并制定了牛奶的最低限价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农牧民养牛的积极性,三年来全市从国外引进4228头纯种荷斯坦高产奶牛,其适应性强、产奶量高、奶户普遍认可。截至目前,全市奶牛头数达到64.44万头只,同比增长5%;鲜奶产量达到124.3万吨,同比增长17.65%。培育扶持集约化规模化奶牛小区和奶牛场沪),使奶牛饲养逐步向奶源区集中,形成集中连片的奶牛村、奶牛小区和奶牛场(户)。全市新建奶牛村(小区)41个,暖棚476座。6.2万平方米。机械化挤奶站14处。使全市奶牛村(小区)总数达298个,标准化暖棚达22193座,154.6万平方米,全市机械化挤奶站66处,
  
  (二)龙头企业带动,奶牛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呼伦贝尔市重点抓了大型乳品加工企业改组、改造,扩大龙头企业规模,增强开拓市场和牵动基地的能力。扶持壮大了雀巢、伊利、三元、光明、洛娃等乳制品加工企业。由于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牛奶价格普遍提高,全市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加快,延长了畜牧业产业链,增强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能力,有效促进了畜产品流通和畜牧业的发展。目前全市日加工鲜奶能力达到4560吨,初步形成了6大龙头企业带动30个乳业基地发展的产业格局。
  
  (三)良种推广体系进一步完善,奶牛良种化进程加快。全市加强了冻精、液氮的生产和供应工作,市财政拨专款170万元,用于基层冷配站点建设,奶牛冷配改良工作取得了连续性、突破性进展。全市补充液氮灌260个,冷配器材147套,新建和更新奶牛冷配站点117个,奶牛冷配改良完成22.7万头。
  
  (四)积极转变饲养方式,奶牛规模养殖成效显著。各地积极开放引资领域,优化引资环境,初步形成了“奶农自筹为主、国家投入为辅、多元化筹资”的投入机制,采取了“银行贷、企业投、财政补、扶贫帮”等措施,吸纳全社会力量投资养奶牛,提倡和推广了冬、春季舍饲,夏、秋季放牧、划区轮牧。建设各类奶牛小区、园区暖舍及工作室,使奶牛入舍率不断提高。号召农民多种植青贮玉米,大力发展舍饲养畜。随着企业人驻,收奶半径的不断扩大,有力地拉动了地方经济和奶牛业的发展,调动了群众饲养奶牛的积极性。
  
  二、呼伦贝尔市乳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奶业发展产业化水平低。呼伦贝尔市乳品企业和奶户利益联动机制尚未形成,多数奶户基本上游离产业化组织之外,处于分散经营、自找市场状态。乳品企业扶持奶源基地建设力度不够。导致奶户与公司伽工企址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企业和奶户难于独立承担市场风险,产业集群整体优势难于发挥,制约奶业的发展和产业升级。
  
  (二)乳品企业拄动力整体偏弱。呼伦贝尔市乳品加工企业布局不合理。有一半集中在海拉尔、额尔古纳、陈巴尔虎旗和鄂温克旗等地,加工能力占全市的69%。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多数企业只生产原料奶粉,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差,仍停留在传统的加工乳粉阶段,液态奶生产较少,产品没有竞争力,附加值低,对奶业拉动作用不大。目前奶业市场波动大,奶牛价格下跌,育成牛卖不出去,影响奶户经济效益和饲养积极性。
  
  (三)原料奶总量不足。2006年,呼伦贝尔市共有奶牛64.44万头,鲜奶产量116.52万吨,加工企业29户,加工能力达156.89万吨/年,而2006年实际加工量为41.88万吨。显然,呼伦贝尔市的加工能力严重过剩,存在着奶源不足的现象。由于呼伦贝尔市奶业加工企业有一半以上集中在海拉尔、额尔古纳、陈巴尔虎旗和鄂温克旗等地,加工能力占全市的69%,而这三个地区的奶牛头数相对不足,难以满足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其它旗县也存在着严重的加工能力闲置的现象。全市平均,实际加工量仅为加工能力的1/4。此外,全市奶牛主要以户为单位散养为主,不集中,奶牛的管理和饲养方式落后,奶牛单产较低,且奶产量不均衡,淡、旺季产奶量差别较大。
   
  (四)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滞后。各旗市区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基层综合服务站设施、设备不健全。液氮运输车燃料经费不足,冷配改良工作至今步履艰难,现有奶牛多为低代改良牛,优良品种普及率不高。农牧民饲养奶牛科学技术不到位,奶牛疾病防治和检测体系不健全。
  
  (五)鲜奶质量差、卫生备件不足。呼伦贝尔市挤奶厅数量较少。手工挤奶多,鲜奶质量差,达不到卫生标准,不宜生产高档乳制品,严重制约着奶产品的更新换代和鲜奶的价格。受居住地的影响,奶牛饲养的区域较大,收奶线路过长,不仅运输费用加大,而且影响鲜奶质量。
   
  (六)奶牛饲养科技含量低。受传统奶牛业和奶价低等因素的影响,养殖户在饲料上不愿多投入,饲料以干草和秸秆为主,奶价高时精料投人多,奶价不好时精料投入少,生产潜能得不到正常发挥,优良品种的高产特性无法显现优势。
  
  三、建议措旆
  
  奶业基地建设要坚持“政府推动、龙头带动、基地联动、市场促动”的原则,在放开鲜奶收购市场的前提下,加强政府对鲜奶生产、收购、加工等诸环节的监督管理力度,真正形成“龙头企业+奶源基地+奶户”的产业化格局。
  
  (一)加快奶牛小区建设,进一步规范养殖管理。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兴建养牛小区。小区实行,四统一分一集中”的饲养方式,即统一管理、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改良配种,分户饲养,集中挤奶,提高奶牛的人区饲养率,
  
  (二)建立奶业保障体系,加大扶持力度。在充分尊重企业和奶户市场主体地位的同时,加强各级政府的扶持和服务功能,推进全市奶业产业化发展。规范鲜奶收购环节,加强机械化挤奶厅建设,实行集中挤奶,从源头上把住鲜奶质量关,促使奶户生产优质鲜奶,杜绝劣质鲜奶上市,建立鲜奶质量标准检测体系,改变鲜奶收购环节的混乱现象。防止鲜奶经营者、奶制品加工企业随意克扣奶户。
  
  (三)成立专业组织协会,实行养殖合作联合。为充分发挥养殖大户的典型带动作用,坚持“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原则,由养殖大户牵头建立以奶户为主的奶业协会,搭建共同创业和共闯市场的经济平台。组建市、旗(市区)两级奶业协会和奶牛互助会,尽快提高奶户的组织化程度,发挥协会在行业内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作用。全面推广“订单”奶业,使乳制品的生产、流通纳入灵活而有序的良性循环轨道。
  
  (四)培育扶持龙头企业,推进奶业产业化经营。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扶持、引导力度,牢固树立“扶持加工企业就是扶持奶农”的观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帮助其进一步扩大制度创新。加工企业要反哺奶业基地,牛奶收购要实行公平、公开、公正的有序竞争机制。龙头企业要严格执行鲜奶收购标准,以质论价收购鲜奶,定期向奶户和奶协公布鲜奶收购量和收购价格。及时兑现奶资。通过签合同和订单方式,与养殖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龙头企业要向养殖户提供购牛贷款担保、赊销饲料、购置设备等方面的支持。鼓励龙头企业跨行政区域建设奶源基地,扶持养牛户的发展。鼓励龙头企业自建收奶队伍,并组织收奶工作,取消收奶中间环节。
  
  (五)加快奶牛改良步伐,提高奶牛生产性能。继续通过良种引进、冷配改良、胚胎移植等技术,加强对现有奶牛的品种改良,努力提高奶牛质量。按照(呼伦贝尔市奶牛改良实施方案),坚决打好奶牛冷配改良攻坚战,着力加强奶牛冷配站点建设,重点奶源区奶牛以荷斯坦牛为主。全部实行冷配改良;同时加大对繁育三河牛种群的投入,大力发展三河牛,选育提高其产奶性能。
  
  (六)推广奶牛科学饲养管理技术,全面提高奶农曲科学饲养水平。
  
  (七)拓宽奶业融资渠道,增加基地建设投入。奶业基地建设必须发挥多方积极性。强化“奶农自筹为主、国家投入为辅、多元化筹资”的投入机制。有效的增加对奶业基地的投入。一是发动奶农自我投入,采取有效措施,制定激励政策,调动广大农牧民自筹资金发展奶业的积极性;二是结合草原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种子工程等重大项目,对奶业基地建设采取多层次、多形式的投入,统筹安排、合理使用,扩大奶业基地建设的规模;三是采取5―10户联保、资产抵押和小额信贷等形式争取贷款,对养殖大户给予重点扶持。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95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