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山东省城市化区域差异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艳霞

   摘要: 从广义城市化的内涵出发,构建了融经济、人口、生活方式和环境于一体的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模型及对因子分析结果的聚类分析,分析了2005年山东省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研究表明,山东省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区域内东西部城市化水平差异明显,西部城市化水平明显低于东部城市。为此,政府应加强对城镇体系的宏观调控,协调区域内城市化水平的协调发展,以推进山东省城市化水平的整体进程。
   关键词: 城市化 区域差异 因子分析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采用“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这个指标来衡量。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严格说来这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城市化发展水平。城市化是一个含义更广的反映现代城市发展过程和阶段的综合概念,不仅仅指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长,同时还反映城市发展的质量,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全面进步。
  
  一、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为此,本文选取反映经济城市化水平、人口城市化水平、生活方式城市化水平和地域环境城市化水平的四大类共14个单项指标,构建了山东省的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标评价体系(表1)。所用数据来自《山东统计年鉴(2006)》。
  1.经济城市化水平。经济的增长是城市化的直接推动力,城市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成正相关关系,其中工业化是直接推动因素,第三产业的兴起与兴旺则是城市化向纵深推进的表现。非农化生产所具有的高度聚集特性,提高了单位空间内经济活动的强度和总量规模。因此,可以从经济实力、产业结构、经济效益、收入水平等方面设置指标:X1――人均GDP(元),X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X3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X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等反映经济城市化水平。
  2.人口城市化水平。人口城市化是经济城市化的直接结果, 表现为人口向工业区聚集、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乡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从而使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城市规模扩大、等级提高,则会出现不同规模等级城镇人口比例的变化。因此,我们选取X5――非农业人口比重(%)、X6――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和X7――市区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三个指标反映人口城市化水平。
  3.生活方式城市化水平。城市化过程是个深刻的、全方位式的变革过程。伴随经济、人口、空间的城市化过程,人们的生产方式、行为习惯、社会组织关系以及精神与价值观念都会发生转变,从而形成与乡村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城市化是整个城市化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化内涵丰富性的重要体现。虽然其中许多转变(如精神与价值观念的转变)是无形的、难以度量的,但区域内交通、通信、医疗卫生、文化娱乐及社会服务等设施的发达程度能一定程度地反映生活方式的城市化水平,其中最能体现城市生活方式的是消费水平以及与外界联络的便捷与密切程度。因此,我们选取X8――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元),X9――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平方米),X10――每万人拥有移动电话数,X11――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X12――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这五个指标来衡量生活方式的城市化水平。
  4.地域环境城市化水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生活环境质量。城市化的过程必然伴随着环境破坏的产生,环境状况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因此,可选取X1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X14――污水处理率(%)来描述地域环境的城市化水平。
  
  
   二、城市化区域差异的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
  
   (一)因子分析
  整个分析过程借助SPSS13.0软件完成。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从略),求R的特征值以及贡献率,并按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主因子F1,F2,F3。各主因子的特征值依次为6.430、2.115和1.664,贡献率(%)依次为45.932、15.109和11.877,F1,F2,F3包含了原始数据信息量的72.928%;其次,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数据从略),并命名因子。由于主因子F1在上X1,X3,X4,X5,X6,X8,X10,X11上载荷较大,它们分别从人均GDP,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非农人口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每万人拥有移动电话数和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来反映经济、人口城市化水平,故称为经济与人口因子;F2在X2,X7,X13,X14上载荷较大,它们分别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市区人口密度,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污水处理率来反映地域环境的城市化水平,故称为环境质量因子;F3在X9,X12上载荷较大,它们分别从人均居住面积和人均拥有道路面积来反映生活方式的城市化水平,故称为生活质量因子。最后,计算各因子和综合得分并排序(表2)。根据各因子的贡献率及在各城市上的得分,可以计算出各城市综合得分及排名状况,其计算公式为:Zi=0.45932F1+0.15109F2+0.11877F3,其中:Zi为各城市综合得分(i=1,2,3…,17);F1,F2,F3为各城市在各个共因子上的得分。据此,可以计算出山东省各城市的综合得分及排名状况(如表2所示)。
  由于因子分析是在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表2中综合得分项为正的表明该城市的城市化综合水平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上;反之,表明城市化水平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下。
  (二)聚类分析
  从因子分析的各城市综合得分,我们可以看出山东省17个地市的综合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为了使因子分析的结果进一步明晰化,本文对综合得分因子采用组间连接法进行聚类分析(过程从略)。根据聚类结果,山东省17个地市按城市化水平高低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东营;第二类:济南、青岛、淄博、烟台、威海和莱芜;第三类:枣庄、潍坊、济宁、泰安、日照、临沂、德州、聊城和滨州;第四类:荷泽。
  
  
  三、评价结论
  
  (一)山东省城市化进程快步推进,东西部城市化发展水平差异明显
   从各城市综合得分中,我们可以看出,东部城市(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和日照)中只有日照和潍坊的城市化水平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下,但是日照的排名在全省为第八名,其余六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均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上,且占据了全省的前六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部城市(德州、滨州、聊城、荷泽、泰安、莱芜、枣庄、临沂和济宁)中,除莱芜之外其余八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均在全省平均水平之下,且作为全省城市化水平最低的荷泽与最高的东营的差距达到了2.0661分,所以东西部城市化水平差异明显,东部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西部城市。
  (二)城市化水平的区域特色分析
  根据聚类结果,可以将城市分为四类。
  第一类为东营市。综合得分排名第一位,远远高于其他各城市,这主要得益于经济发展水平。东营市在经济和人口因子F1和生活质量因子F2上的单项排名为第一和第二,主要原因在于东营是胜利油田所在地,丰富的石油资源使得东营人均GDP位列全省第一,而经济的发展又带动了其基础设施的修建,使得生活方式城市化水平较高。但是,东营在环境质量因子的排名却是全省倒数第二名,这和其产业结构主要偏于重工业有关,再加上其本省自然环境条件就比较差。虽然城市化综合得分排名第一,但东营城市化发展还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城市规模偏小,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小,所以,今后东营城市化的重点应是扩大城市规模,要强化城市管理与服务,扩大城市人口的聚集效应,进一步提高综合城市化水平。

  第二类为济南、青岛、淄博、烟台、威海和莱芜,城市化水平较高。济南作为省会城市,综合城市化水平在全省排名第六,这是极为不相称的。所以济南今后要进一步强化城市功能,重点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强化城市管理与服务。青岛、烟台和威海三市地处胶东半岛,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国内距离日韩最近的地方,与日韩贸易往来频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再加上自然环境优美,所以综合城市化水平也较高。莱芜市比较特殊,行政辖区只有两个城区莱城区和钢城区,因此其相关统计数据都归入城市口径里面,导致其城市化水平评价值偏高。但其行政辖区较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工业主要以莱钢为主,这成为其城市化发展的制约因素。淄博虽然城市化水平较高,但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工业主要以齐鲁石化为主,今后要加快城市经济发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强化城市的管理与服务功能。
  第三类城市为日照、聊城、济宁、潍坊、枣庄、临沂、泰安、德州和滨州,城市化水平较低,处于全省平均水平之下。其中进步最快的应属聊城,近些年,聊城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了生态环境,大力建设“江北水城”,提高了其城市化水平。日照属于沿海城市,自然环境很好,适宜人们居住,但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今后要逐步扩大城市聚集功能,逐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临沂、德州、枣庄、滨州等市都需加快经济发展水平,以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第四类城市是荷泽,城市化水平最低。荷泽地处山东省西南内陆地区,区位条件差,自然环境也比较差。经济发展水平低是制约荷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因素,2005年其人均GDP为5104元,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23899元的五分之一。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居民生活质量差,荷泽城市化发展当务之急是要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为加快城市化进程提供支撑。
  
  四、推进城市化发展的对策和基本思路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在城市化进程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通过推进城市化来转移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根本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别,扩大消费需求,促进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目标。
   (二)正确处理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城市化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关系。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富余劳动力,提高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又反过来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二者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这也是目前各国普遍重视城市化,城市化进程得到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从我国近年来的实践看,一些地方城市化出现了急功近利和盲目无序的发展倾向。要汲取国内外城市化发展的经验教训,正确把握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健康有序地推进山东省城市化进程。
  (三)加强规划,合理布局
  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规划是这个系统工程的龙头。规划的制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的需要,遵循五个统筹的方针,协调整合各类规划。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核心。在城镇结构上,要大、中、小并举。山东应在大力推进“两大中心、四个层次,五条城镇发展轴线”的基础上,加强县城和中心镇的规划建设,加强城镇规划工作的组织与协调。
  (四)创新制度,改革政策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的大变革,推进城市化进程必须抓住制度创新这个关键环节,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加快城市化进程。因此要对现行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户籍、土地、就业、社保、财政、教育、卫生、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进行改革,形成人口城市化的正常机制。同时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为人口的集聚创造机会,真正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从而不断提高山东省城市化的整体水平。
   (五)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如前所述,山东省东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差异明显,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地区,这影响了山东省整体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既保持东部地区快速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同时要加快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发展,缩小地区差距,保持东西部协调发展,实现山东省城市化水平的整体提高。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即在山东省17个地市的这种小区域中,要实现区域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彭述.城市化与城市地理信息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苏金明,傅荣华,周建斌,张莲花.统计软件SPSS系列应用实战篇[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4]郁沁军,于开宁.城市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J ].统计与决策,2001 (3) :21.
   [5]程如轩,李澄清.我国城市化水平的评价及预期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2005 (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098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