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势在必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胡 德 额尔敦其其格

   蒙古语言文字作为一种文化,一种文明,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文明进步的历史长河中,由蒙古族前辈们世世代代艰苦努力,在漫长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铸造和锤炼出来的民族语言文字。蒙古语言文字具有一切语言文字所有的属性特征,成为蒙古民族及民族地区人们生产生活最重要的工具。同时,它作为一种社会人类文明现象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语言文字的信息化,也给蒙古语言文字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抓住机遇与时俱进,把蒙古语言文字这一人类宝贵的遗产,作为一种财富、一种资源、一种工具,赋予其新的时代特征、内涵和生命力,不断发扬光大传承发展。
  
  一、蒙古语言文字使用人口的分布及其演进
  
  当今世界上蒙古族人口约有1000万人,主要分布在中国、蒙古、俄罗斯等国家。其中中国有581.37万人(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字),蒙古国喀尔喀蒙古人及其他蒙古部族有280万人,俄罗斯联邦布里雅特蒙古人有23.95万人、卡尔梅克蒙古人有16.7万人。此外,阿富汗、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曼、土库曼斯坦、日本、美国也有少数蒙古族。我国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等省区(下称八省区),其余散居在河南、贵州、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市。内蒙古自治区是蒙古族的发祥地,也是我国蒙古族聚居最多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全区蒙古族为417.08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7.5%。在全区3盟9市101个旗(县、市、区)均有蒙古族居住,但主要分布在48个旗(县、市、区),其中44个旗(县、市)蒙古族主要使用民族语言。
  蒙古语是蒙古国的官方语言,是中国蒙古族自治地方的通用语言之一,是广大蒙古族群众从事生产、生活和交流思想感情,了解外部世界重要的交往工具。蒙古语是很早以前居住在我国北部和中亚地区的蒙古部落使用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蒙古文经过三次大的改进和提高,先后有六种,现行蒙古文有三种:传统蒙文、托忒蒙文和新蒙文。此外,属于蒙古文类文字的还有满文、锡伯文和托忒文,估计人口为1800多万人。遗憾的是拥有千万人口的满族中懂满文、会满语者已经屈指可数、濒临消失,抢救是当务之急。在世界上还有多个有同一蒙古族族渊,使用同一语言、同类文字的国家约400多万人,在很多国家都有蒙古民族的踪迹,研究蒙古族历史、文化的人群与机构也不在少数。这是一个跨多国、多地区并在全球有数千万人使用的语言,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发展空间和市场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蒙古族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各个方面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蒙古语言文字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通用语言文字之一,在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蒙古语文的学习有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成人教育、干部职工教育、扫盲教育等。学校分蒙语学校、汉语学校和蒙汉合校,学生可自由选择就读。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蒙语、汉语并行率达95%以上,各个部门配备专职翻译。自治区在上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两度颁布《学习使用蒙古语文的奖励办法》。在社会用字中,一直坚持蒙、汉两种文字并用制度,并用率达到90%以上。
  
  二、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区在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
  1.组建“八省区蒙古语文工作协作小组”是伟大创举
  1974年1月9日,国务院批准建立“八省区蒙古语文工作协作小组”,是从我国蒙古民族人口相对较少,居住分布又十分广阔分散的实际情况出发而组建的。是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关心少数民族繁荣发展的一项创举,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因此,它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各民族内部的团结稳定,因而得到广大蒙古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受到党和国家历届领导人的关心和赞许。比如蒙古语言文字的协作,在学习、使用、科研三位一体的框架下全面开展,使具有悠久历史的蒙古语言文字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走上了发展繁荣的道路。
  2.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成绩显著,为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在蒙古语方面。1979年正式确定了蒙古语基础方言和标准音。1980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转发了“八省区蒙古语文工作协作小组”《关于确立蒙古语基础方言、标准音和试行蒙古语音标的请示报告》,决定以中部方言为我国蒙古语的基础方言,以锡盟正兰旗为代表的察哈尔土语为标准音。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部标准音词典。1997年成立了“自治区蒙古语标准音工作委员会”,制定了语音规范原则。
  在蒙古文方面。1975年在八省区第一次蒙古语文专业会议上规范统一了15个汉语借词的书写形式,并规范了外国国名(地区)及首都名称的统一用法。1977年八省区第二次蒙古语文专业会议上通过了“关于蒙古语文标点符号的规定”。 1991年自治区民语委下发了“关于试行蒙古语文缩写和略写法的通知”。1996年规范了“蒙古文字母顺序”。1997年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文正字法委员会”,并召开第一次会议,将3000多条不规范的基本词条规范为1500余条,并统一了其派生词的书写形式。
  在蒙古语名词术语方面。1953年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名词术语委员会”,后来由于“左”的指导思想,特别是十年动乱,被迫停止工作,直至1982年恢复了名委会并重新开始工作。名委会下设终审小组、办公室和23个专业名词术语小组,负责全区蒙古语名词术语的审定统一工作,并监督检查全区蒙古语名词术语的使用情况。1995年成立了全国术语标准化委员会少数民族特别分委员会,同时成立了“全国蒙古语术语标准化工作委员会”。1997年编写并通过了“确立蒙古语术语标准化工作的一般原则与方法”地方标准,1998年修订后申报国家标准。完成了“确立蒙古语辞书编纂的一般原则与方法”“确立蒙古语缩略语书写的一般原则与方法”地方标准修改稿。
  3.蒙古语言文字的广泛应用为信息化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保障
  内蒙古自治区拥有11个电视台,128个微波站。在国家和自治区的重视下,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并正在加快网络化、数字化进程。从2005年1月1日起,蒙古语电视节目实现了每天18小时35分,覆盖全国和53个国家地区,在蒙古国和俄罗斯的布里亚特落地入户,在祖国最偏远的新疆阿勒泰实现了落地入户。
  自治区及盟市共有广播电台10个。内蒙古广播电台是全国蒙古语广播媒体中心,蒙古语广播文艺制作基地;早在1986年成立了八省区蒙古语广播协作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沟通合作、资源共享,目前正在进行的数字化改造,将跨入全国广播设备的前列,将成为蒙古语文信息化的重要硬件平台和广播数字化资源流。2002年3月17日在乌兰巴托建立的调频广播电台,不但全程转播内蒙古电台的蒙古语节目和中央广播电台、国际广播电台的部分节目,而且是与蒙古国开展信息化领域合作的重要介质。
   仅内蒙古自治区就有蒙古文报纸19种,蒙古文期刊48种。自治区成立以来累计出版蒙古文图书32000余种,相当一部分出口蒙古国、俄罗斯、日本、欧美国家及地区。其中2004年一年共出版蒙古文图书1032种(其中教材350种),每年还向八省区供应蒙古文教材500种,在偏远地区配合建立草原书屋。新华书店的发行量为560万册。值得一提的是1989年在蒙古国举办的一次中国书展中有蒙古文1600种,蒙方订购了400余种共计1万余册,根据需要随后在蒙古国设立了新华书店,专营蒙古文图书。以上纸质报刊图书,或已数字化、或正在数字化,将成为蒙古语文信息化的重要资源。

  4.科研成果
  25年来先后承担完成了77项科研课题,近5年就有39项。涉及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要求的编码标准―――操作系统―――应用研究―――应用系统开发―――信息资源应用等主要方面,在电子政务、学历教育、广播电视、出版印刷、文史研究、医疗诊断等20多个方面都有应用,取得了成绩积累了经验。并且,蒙古文字信息处理的产品和成果在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其他使用蒙古文的地区和国家得到广泛使用。
  
  (二)存在的问题
  1.对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因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国家安全问题、民族问题、政治问题。因此应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战略高度和长远发展来认识这个问题,充分引起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
  2.投资问题
  由于在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科研人员和企业的研发热情、积极性和研发能力,很多工作没有经费来源。一些已经起步、有基础的工作因没有资金保障,中途夭折。一些有需求、市场前景好的项目,因没有资金而不能启动。特别是需要先期培育和投入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的技术研发工作更无法进行。
   3.企业培育和市场开发问题
   多年来在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取得了一些成果,有些成果还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但总体研发力量薄弱,企业少、规模小、人员分散、形不成合力。没有形成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企业培育和市场开发能力弱,与整体信息化水平相差甚远。
  4.蒙古语言文字的统一编码没有形成,标准规范研究制定工作滞后
  缺乏统一规划和强有力的引导,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工作没有形成一个符合其发展规律和自身特点的,具有战略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长远规划,研发工作缺乏统一领导和统一的规范标准,各自为政,存在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开发等问题。
  5.成果转化差、技术创新能力弱
  一方面自主研发、独立品牌特色的软件产品少,技术创新能力弱;另一方面成果转化差,推广应用力度不够,产品的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低,与市场需求和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的需求,有很大差距。
  6.基础性工作薄弱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的核心技术少,缺乏较好的统一的操作系统平台,软件之间兼容性差;语料库和相关数据库等基础性工作薄弱,蒙古文网站技术含量不高。不能很好学习借鉴通用语言文字信息化的成功经验和成果,技术上不能很好兼容和融合。
  7.人才缺乏、机制不灵活
  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目前突出表现为人才缺乏,因此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难以攻破,成果少、研发周期长。缺乏统一的强有力的组织协调和科学灵活的研究管理运作机制。
  
  三、对策与措施
  
  (一)解决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差的对策
  1.要充分学习和借鉴通用语言文字信息化的成功经验和技术成果,在一些有共性的技术问题上专题解决汉字信息技术的移植,共享中间件等问题,明确可移植的技术内容、内涵、目标、方法等
  2.尽快解决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的标准,蒙古文编码等问题
  制定、完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既是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重要工作,又是实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的基础工作。信息化的理念是共享,没有规范标准的支持,共享就无法实现。因此,必须紧紧追逐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加快研制与信息化有关的蒙古语言文字规范标准。要把规范标准的制定作为蒙古语言文字信息管理的基本手段,要通过制定规范标准和统一编码,促进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的发展。
  同时,蒙古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工作涉及面广,需要方方面面的通力协作,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的合理配置。
  3.加快成果转化,加大市场化步伐
  语言之复杂,就决定了任何研究单位都不可能独自解决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的全部问题,必须采取整合资源集体攻关的办法。扶优扶强发展壮大蒙古文软件企业特别是骨干软件企业和具有竞争力的软件产品,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支持民营科技信息企业的发展,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模式并存。努力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蒙古语言文字信息产品制造业自我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应重点扶持一批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有规模效益、有示范作用的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项目,积极引资,促进其快速发展。
  4.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机制
  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机制,是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成功推进的关键和重要保证。鼓励创新,探索符合国情、区情的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技术方法。采用科学的管理办法,无论开展研究所需要的资金从哪里来,也不管这一研究归属于哪个部门,研究的参与者来自多少单位,都应采用科学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机制。
  5.建设蒙古文软件研发基地(软件园)
  为了振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IT产业(特别是软件产业和应用),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建立了不少软件开发(或软件产业)基地(或软件园)和信息资源开发基地(中心),但至今没有一个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软件开发基地(或软件园)和资源开发中心。这“两个没有”的直接结果就是至今没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自主产权的核心软件技术和软件产业,成为构成中国民族软件产业的一大缺损。而美国微软等正在进军中国少数民族软件业的现实,又将在政治和知识产权两个领域对我们形成了新的挑战。一项责无旁贷的创新使命要求我们:通过立项,尽快解决“两个没有”,缩小差距,共同构筑多民族多元一体的中国民族IT产业,推动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的信息化。软件产业是集知识、生产和消费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同时也是信息产业的核心和灵魂。因此,重点发展蒙古文软件产品,大力建设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为主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区域特点的软件产业基地,形成软件产业集群,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区软件园区建设。鼓励和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和留学生到园区创业。以应用为先导,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民族特色的集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经济社会、生活常识、体育娱乐等于一体的各种应用软件,以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进而促进软件产品的多元化、社会化和商品化。
  6.加快核心技术研发步伐
  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加强科学研究。围绕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处理中的“瓶颈”问题联合攻关,促进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技术向更高层次发展。加快蒙文基础软件、系统软件、操作系统、通用软件、中间件的研发,建立蒙古语、汉语、外语兼容的跨语种研发应用统一的基础操作系统平台,利用这一平台,研发支持民族语言文字的基础软件和通用工具软件,满足国家和民族地区信息化的需要。
  
  (二)解决蒙古文信息资源严重匮乏问题的对策
  1.加快蒙古文信息资源开发建设
  信息资源与物质资源、能量资源并列成为与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的三大资源,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更是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语言、文字资源是重要的信息资源和文化资源,在保护文化多样性、推进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的进程中,要把蒙古语文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放在首要位置,加以重视,要同步发展,重点突破,整体推进。要根据蒙古文信息资源的特点、应用领域、市场需求和发展方向,制定蒙古文信息资源建设的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有步骤、有计划、有目标,先易后难、以点带面、逐步推开。

  2.应用主导资源整合
  信息资源建设是一个瓶颈,因此才产生了有路没车、有车没货的现状。蒙古文信息资源就更是有限和稀缺,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信息不缺甚至泛滥,缺的是有用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因此,蒙古文信息资源建设要强调以下几方面:一是互通有无、资源共享。二是应用主导原则。三是提高信息资源的价值。四是信息资源开发要向专业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五是利用市场机制,扩大蒙古文信息资源的再生产,积极培育蒙古文信息服务市场,尽快形成信息服务的产业化经营。
  3.重点投资试点先行
  为了使蒙古文信息资源建设尽快见到成效,应首先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现有的实用的优秀汉语文信息资源的翻译工作,选择好的网上栏目、教学课件、信息资源等尽快翻译,通过现有的各种网络和媒体尽快向下传播。二是加强特色资源的自我开发。组织力量,对特色资源进行专题、专项开发,并加大推广应用力度。三是在网络应用上尽快实现与互联网和自治区党政网互联。在网络资源应用上给特殊政策,尽快建立与自治区网络大系统软硬件资源共享的机制,充分发挥和利用网络对落后偏远地区的特殊作用,实现整体快速发展。四是政府引导、试点先行、重点突破。以教育、科技、文化、电子政务、公共信息资源开发为突破口,在需求广、信息资源密集、蒙古文应用基础好的行业、领域先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开。
  
  (三)扶持问题
  1.政策问题
  要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制定的一系列关于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努力用足、用好、用活这些政策措施,具体到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方面。
  一是从我区实际和特点出发,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制定符合实际有很强操作性,与国家、自治区信息化发展规划相衔接的发展规划,制定具有我区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确定重点任务和优先发展次序。 将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产业发展纳入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和民族文化大区建设规划中,统筹考虑,重点扶持。二是加大政府法律和技术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有关蒙古语言文字信息产业发展政策,强化政府宏观引导作用,不断完善、补充和细化有关出台的政策、条例,加强有关信息化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的建设,统筹规划,统一标准。三是根据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基础差,市场化程度低,自我发展能力弱等问题,从技术研发、企业培育、市场开拓、推广应用等方面,制定税收等优惠政策,从政策上给予倾斜。
  2.投资重点倾斜
  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在我区具有特殊战略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是强边富民、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为了尽快缩小数字鸿沟,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从国家到地方都应给予投资上的倾斜,重点扶持。
  在全国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中,国家启动了多个共享工程,但对蒙汉文一体化并用问题缺乏具体规划和明确的投资计划,只是在局部地区的个别领域(如内蒙古中小学远程教育中考虑了民族基础教育)有一定体现。总之,主客观因素形成的“路窄、车少、货缺”的问题十分突出。因此,在国家层面应做出明确要求,特别是对民族地区具有民族特点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信息化建设给予重点倾斜,是十分必要、现实与紧迫的。
  3.市场开发
  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既具有复杂性,又具有特殊性。由于其特殊的需求和战略定位,特别是刚起步、底子薄、基础差、又受到国外软件的挤压和一些盗版的冲击,自身发展的空间狭小。因此在市场开发方面应给一些特殊政策。一是以应用需求为主;二是以公益为主,不能过分强调经济效益,它有一个市场培育的过程,资源积累的过程;三是政府推动、政府采购为主,要采取各种措施拉动需求、培育市场;四是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有针对性地开发面向蒙古国及更大应用领域的信息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加大向外扩张推广的速度、力度、广度。
  4.人才问题
  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比较强的工作,我们必须用特殊办法来培养所需要的特殊人才,重点是蒙汉兼通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切实改变目前这一领域人才奇缺、青黄不接的状况。建立早出人才快出人才、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加速人才培养。要制定人才规划,加大培养和培训力度,以高等院校为基础,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基地建设一是要围绕自治区蒙古语文信息化建设及信息产业发展要求设置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专业,加速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才培养,成为能承接国家重点项目的骨干力量。改变以往与区外重点院、所联合承担国家项目,只能浅层次一般性参与,分得一些“羹汤”,对培养人才、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无补,并形成后续开发、产品化十分困难的被动局面;二要加大资金投入,积极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应将“两免一补”延伸到高中阶段,解决少数民族上学难、知识贫乏问题,为蒙古语言文字的普及、传承、创新和发展,打好基础;三要创特色、重实践、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动手能力。要特别注重通过研发项目的实施合作,培养人才,争取在短期内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技术水平和标准化水平较高的蒙古文信息处理专业队伍。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特别是信息学院、软件学院)、科研院所的作用,鼓励它们和企业相结合、科研人员和企业家结合、企业之间联合,更好地发挥团队优势互补和规模效益;另外,应提高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和信息处理手段等。
  
  (作者单位:内蒙古经济信息中心 内蒙古党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05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