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田汉早期的戏剧创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尹珊娜

   摘 要: 田汉早期的戏剧是我国现代戏剧完整转型和成熟的开端。他的戏剧作品对现实生活有深层思考,对社会黑暗有深刻揭示,不仅有极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同时还体现出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 田汉; 戏剧创作; 精神内涵
  中图分类号: I20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6-0094-02
  
   田汉是我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他一生创作了很多部优秀的戏剧作品。而相对于其解放后创作的戏剧作品而言,田汉早期的戏剧突出体现了“五四”时期特有的时代精神,为当时传统的戏剧舞台吹进了一股现代化的新风。同时,他善于吸收中西方戏剧创作的成功经验,并将其中的精华融入到个人的戏剧创作之中,使其戏剧作品在具有深刻思想性的同时兼具了极高的艺术性。
   一、丰富的精神内涵
   作为在五四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文人,田汉深受五四时代精神的影响,在崇尚思想解放和自由理想的同时,努力保持自己独立的艺术个性,和对真挚情感的追求。对时代饱含激情的表现,对黑暗现实的激烈诅咒和对光明前景的无限憧憬,以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因此田汉戏剧创作的精神内涵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爱情题材的表现中融入对封建礼教的强烈批判,对爱情自由的充分肯定。如在《湖上的悲剧》、《南归》、《咖啡店之一夜》等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内涵。《湖上的悲剧》剧情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叫杨梦梅的诗人与一个叫素萍的小姐自由相爱,却遭到素萍父亲的反对。素萍为了反抗封建包办婚姻,追求对杨梦梅的爱,不惜投江自杀,被救起后隐居西湖,以人作鬼,苦等三年;重逢时却得知诗人以为自己已死,并正在写记录这爱情悲剧的小说,遂再次慷慨自尽。《南归》讲述的是忠实勤劳的农村少年李正明爱慕热烈勇敢的农村少女春姑娘,春姑娘却痴恋着孤独执著漂泊不定的流浪诗人辛先生。当流浪诗人从北方故乡飘然南归时,春姑娘已被母亲许给了少年李正明,流浪诗人只得悄然远行,春姑娘随即离家出走,追踪而去。第二,爱情的两难选择所带来的灵与肉的冲突与矛盾。这与田汉坎坷不平的情感经历密切相关。田汉的一生经历了四次婚姻。他的第一任妻子易漱瑜与他青梅竹马,两人感情甚笃,情投意合,相濡以沫。一起东渡日本求学,又一起回国组织南国社,创办文艺刊物。然而,艰难的生活和羸弱的身体过早地夺取了易漱瑜的生命,易漱瑜的早逝给予田汉致命的打击,致使田汉一度陷入巨大的悲哀和伤感中。之后,田汉与易漱瑜的闺中好友黄大琳结婚,然而,性格和志向的不同,注定了这是一场短命的婚姻。与黄大琳分手后,田汉结识了具有反叛精神和女性独立意识的林维中,然而就在与林维中筹备婚礼的过程中,田汉通过南国社成员认识了从苏联归来的中产党员安娥,并开始陷入这段感情的纠葛和矛盾中,使他筋疲力尽。而这一思想在他的剧作中有鲜明的表现。从田汉的情感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追求情感自由的同时,又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人道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影响,他没有向五四时期大多数青年一样,不顾一切地去追求情感的独立与自由,而是在考虑人伦道德的同时受着情感的折磨,灵与肉的矛盾冲突使他倍受煎熬,于是,他将这种苦闷用象征与暗示的方法含蓄地在他的剧作中加以表现。第三,在对艺术的真与美的追求中表达对黑暗现实的控诉。写成于1927年的《名优之死》便成功地阐释了田汉的这一美学追求。《名优之死》是一个三幕话剧,剧本通过著名京剧艺人刘振声与流氓、恶棍杨大爷的尖锐斗争以及他惨死在舞台上的故事,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该剧最成功的地方是在于塑造了刘振声的艺术形象:他视艺如命、重视“戏德”,他宁可不顾疲劳自己演“双出戏”,也绝不以迎合低级趣味来博取上座率。他十分爱惜人才,当他的艺徒刘凤仙经不住杨大爷的诱惑而走上邪路时,他十分痛心与愤懑,当面痛斥杨大爷,因而遭对手暗算,他则心力交瘁,为了捍卫艺术事业而倒在了为之奋斗了一辈子的舞台上。他为艺术献身的人生充满了悲壮色彩。《名优之死》通过对“视艺如命”的老艺人刘振声的塑造,将其对艺术的挚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该剧的悲剧结局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有力鞭挞与斥责。
   二、浪漫主义创作特色
   田汉的早期戏剧创作可以看作是其浪漫主义作家个体人格的体现以及内在情绪的真情流露。他的早期戏剧大多是通过情绪的流动来表现丰富意蕴的,通常没有紧张的戏剧冲突和复杂的戏剧剧情,总是于静谧之中暗含作者对时代的不断反省以及对艺术的满腔热情。
   他早期戏剧的创作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沉淀的激情创作和感伤风格的形成:曲折的人生经历和特殊的社会背景造就了田汉创作中弥漫着被沉淀的激情,而这种带有阴郁和深沉特色的激情主要体现在他笔下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身上。例如《湖上的悲剧》中的女主人公白薇,为了自己真挚的爱和爱人的艺术生命,而两次自尽,她用这种充满激情的行为,来诠释自己内心的真与美。而《古潭的声音》中的美瑛为了自己内心的追求,而不顾一切地融入到古潭之中。在这里,田汉将这种创作中的激情毫不吝啬地赋予他笔下的女性形象之中。而这一系列的悲剧是被笼罩在感伤情绪之中。其中饱含对封建世俗的强烈抗争,对人生理想的思考,对现实社会的忧虑。第二,唯美倾向的追求。早年留学日本的经历使田汉深受日本文艺家厨川白村、佐藤春夫、谷崎润一郎等人的影响。唯美主义在田汉的“新浪漫主义”文学观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田汉对唯美主义的借鉴是有选择的,少了几分唯美主义的享乐色彩,多了几分对现实黑暗痛心的感伤风格。例如《梵峨嶙与蔷薇》里的大鼓女柳翠和琴师秦信芳的唯美主义色彩的艺术救国论便体现了田汉的这一美学追求。田汉之所以把这部话剧定性为“民主主义艺术的新浪漫主义戏曲,”是因为在唯美至上的艺术与情爱之外,又加上了更加至上也更加实用的救国救民、救苦救难的神圣使命。《梵峨嶙与蔷薇》中的男主人公秦信芳是一位颇具自传性色彩的人物,他原名张雪舫,留学日本时曾违背父亲要他进法政学堂学习的意愿而专攻音乐,被父亲召回国后便一心务农。身为清官忠臣的父亲在权力斗争与道义斗争中失败,被朝廷罢官抄家后气绝身亡,秦信芳便四处漂泊来到北平,靠着给唱大鼓的柳翠姑娘伴奏为生。而抱定了殉情殉道殉艺术的神圣决心的柳翠,为了获取供秦信芳到西洋学习音乐的经费,主动把自己献身于“前革命家今实业家”的李简斋去做第三房姨太太。李简斋则慷慨地资助秦信芳和柳翠一道出国学习,从而促成了这对争相殉情殉道的恋人国家至上、艺术至上和情爱之上的三全其美,或者说是既要天理又要人欲、既要爱国又要唯美的灵肉的调和。第三,求真的艺术品格。田汉剧作中的求真艺术品格主要体现在对艺术生命的不懈追求之中。例如《名优之死》中刘振声对艺术的满腔热情、《湖上的悲剧》中为了艺术而两次自杀的悲情女子。
   三、田汉戏剧创作的独特意义
   作为创造社的重要成员,田汉以其颇丰的戏剧创作成果,鲜明地呈现了创造社的整体文学特色,然而,他也以其独特的创作风貌,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独特意义,不仅丰富了创造社文学的创作实绩,同时也为中国现代戏剧史开启了辉煌的一页。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田汉的戏剧创作虽然也和创造社大多数成员的作品一样,充满感性的书写和激情的呈现,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浸透在字里行间之中。然而,田汉作品中流露的感性与激情,又大多是经过时代洗礼和感情沉淀的深沉与冷静,不同于郭沫若诗歌中的尽情宣泄和近于歇斯底里的呐喊呼号,也不同于郁达夫笔下对自我心灵的赤裸裸的袒露。而是在表现一己情怀的同时渗透了五四落潮时期的苦闷与彷徨,因此,田汉的戏剧中的激情和才情是较为深沉地体现的。其次,田汉的戏剧具有开启中国戏剧崭新一页的重要作用。中国现代戏剧的改革始于五四时期,早期的文明戏是中国现代戏剧的萌芽,早期的春柳社、进化团、新民社、民鸣社、开明社、文明社等分别在社会剧、家庭剧等方面都做了一定程度的有意义的探索与尝试。五四时期,掀起了一股“易卜生”热,易卜生戏剧中的“个性解放思想”深深地鼓舞了一批青年的创作热情,也在一定意义上刷新了中国现代戏剧的精神内涵。胡适即在此时借鉴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创作了《终身大事》,该剧表达了在五四精神的鼓舞下崛起的青年一代对个性自由的追求,表达了他们反抗封建约束、追求人格独立的共同呼声。陈大悲、欧阳予倩等人也创作了《幽兰女士》《泼妇》等剧作来反映自由独立、个性解放等思想主题。郭沫若更是创作了《三个叛逆的女性》来表现妇女解放的主题。纵观20年代的戏剧创作,中国戏剧至此开始了新的航线,然而,20世纪20年代中国戏剧的完整转型和成熟,则是从田汉的戏剧创作开始的。田汉以其独特的艺术创作天赋和深厚的中西文化底蕴,将中国的戏剧创作推向了一个高峰。田汉20年代的戏剧创作不仅表现了带有时代烙印的个性压抑、社会黑暗现实,反封建和妇女解放等主题,同时,他将这些社会问题贯穿在其追求真与美的艺术境界之中。将文学的审美与意识形态性做了较为完美的结合,体现了带有时代特色和较高艺术水准的一代戏剧创作,因此,田汉的戏剧创作不仅是创造社文学创作水平的整体体现,更代表了中国戏剧发展的现代化趋向。其文学史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50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