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创作浅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敏英 路世君
摘要:电视纪录片,就是原生态记录生活的电视片,它是通过记录一个个原生态的生活片段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具有很强的粗糙感和个性特质。一部好的纪录片,要求创作者从画面的拍摄、解说词的撰写以及片子的结构、音乐的配等方面融汇、和谐,继而得到某种升华。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创作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5-0158-01
一、纪录片画面的拍摄
纪录片不同于一般的专题片,一般专题片的形式大多是配音+画面+同期声采诫,而纪录片的灵魂则是一个个真实、客观的生活场景和生活情节,所以专家称纪录片是电影的姐妹艺术。它的拍摄比一般的专题片要求更高、更难把握。纪录片要求记录人的生活状态,而人又是社会的,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人之间的政治、经济、伦理、文化等关系错综复杂,构成一个人的社交网络和生活环境。而所有这些形成了一个真实的人全部的生存外壳。当我们要了解并关注一个人或一个群体时,我们应该更多地从人的生存外壳由表及里地观察分析,关注人物的处境,抓住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才有可能形成纪录片的故事化风格。基于此,拍摄前,确定片子主题,制定比较可行的拍摄方案尤为重要,如果要把一个人的吃喝拉撒全部纪录。进入镜头,不光摄像没法承受。就是录像带恐怕也难以满足需要。在拍摄的取舍中,见的就是编导和摄像的真功夫了。拍摄纪录片《一起成长》历时一年,片子讲述了一位母亲在教育自己十一、二岁的儿子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的故事。剪辑完成的片子总长40分钟,所以整个片子能容纳的情节就是非常有限的。当然作为素材的拍摄,情节可以有些富余,但那也是有限的。根据拍摄方案预定的情节比例,母子的问题占片子总长度的三分之一。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占三分之二。所以在拍摄中,对母子之间的问题就选择了他们生活的十几个片段,其中有孩子的生活习惯问题、学习习惯问题、母亲的一味代替、急躁等问题。这些问题很有代表性。其实也是当前社会家长和孩子冲突的一个缩影。像这样根据主题需要选择情节,情节为主题服务,剪辑片子时就不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了。纪录片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它的粗糙性。一个情节的核心内容可能就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或者一、两句话,但作为纪录片的拍摄。就不能就动作拍动作、就对话拍对话,要表现粗糙感,就要把人物做这个动作的前因和后果全面纪录。这样片子才不会干巴、不会失真,不会让人有导演情节的感觉。还是拿《一起成长》为例,记得当时有一个情节是这样的:母亲训过孩子之后,心里很难受,收拾书房的时候。看到孩子的照片,心里更难受,拿起镜子端详了很久,因为这个情节出现得太突然,摄像没有抓到看之前的画面,只拍到了母亲看照片的画面。剪辑的时候,就觉得画面有些干巴,有些单一。本来很好的情节。如果缺失了前因、后果,表现力就会大打折扣。如果整部片子都是那样的情节,会让人有看短剧,觉得导演痕迹太浓的感觉。纪录片与电影的区别是:创作者的观察与记录应保持适度的冷静和距离,以满足客观真实的纪实本质要求。纪录片的拍摄对象不是专业演员,当他们初次面对摄像机的时候,往往会有些紧张。日常再熟悉不过的动作也会有走形,显得不真实。依据澳大利亚纪录片导演鲍博,康纳利的经验,创作者应该采取“全然不干涉”的原则,什么都不说,而尽力让一种自然的生活流程产生。几天后,采访对象会逐渐习惯镜头,慢慢在镜头前恢复常态,将摄影机视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纪录片《幼儿园》的拍摄对象是一群三四岁的孩子。看到摄像机孩子们非常好奇,刚开始很难拍到有价值的情节,慢慢地,孩子们忘了教室里还有一台摄像机。他们的一切活动都回归了自然。当然,摄像机一直架着不是说一直拍着。拍什么、不拍什么那还是有讲究的。二、纪录片解说词的撰写因为纪录片的结构方式重在情节,重在通过人物的活动、人物生活的环境表现人物、反映主题。所以纪录片解说词的作用就串珠子的线一样,把一个个情节像珠子一样串起来。比起一般的专题片,解说词在片中的作用就大大减弱了。“凡可被显示的东西不可被言说”,视听语言是不同于文字语言的一种独特的语言体系,只要将视听符号注入特定的社会语境和叙事情境。其视觉形象概念的抽象能力不容置疑。纪录片中情节的作用举足轻重,但不是说解说词就可有可无。没有线,珠子是没法串起来的。但是依靠具体理性的解说完成信息的传递,那只是影像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一种信息发布方式,如电视新闻、评论等等。纪录片本体独特的传播体系决定,纪录片应用形象和生活场景来思考真理。纪录片《大家庭》反映了广西一个边远山区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走向解体的主题。单从篇幅上来看,片子的解说词恐怕只能占到全片的10%。但这10%的作用不可乎视。从内容来看,《大家庭》的情节延续也有一年之久,片子选取了一年中家里十几口人的几十个情节,不论从时间的延续,还是人物的转场,都需要解说词来完成。如果解说词表述得不够准确,观众看片子可能会云里雾里,头脑中不会形成一个流畅的故事情节,看不懂创作者真正的意图。解说词在电视专题片中,主要的职能就是服务于主题。所以解说词应尽量写得亲切、自然、朴实。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更要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这个距离的“连接点”就是朴朴实实的语言,那种居高l临下。我说你听的说教式方法万万要不得。在撰写解说词时,作者最好将自已摆在同观众平等的位置上,采取与观众拉家常,说心里话的方式,娓娓道来,让观众感到亲切自然。
二、纪录片音乐的加载
纪录片的情节主要是同期声,但适当地配些音乐也会增强表现主题的效果。纪录片《迟来的割礼》,讲了新疆一个地震灾区的维吾尔族孤儿,因为地震。耽搁了做割礼(割礼是维吾尔族的一个习俗,一般男孩在5岁或7岁的时候要进行割礼手术,举行割礼仪式。),孩子的养父母知道这个事情之后,给孩子在他的家乡举行了非常隆重的割礼仪式。表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处处有温暖的主题。因为维吾尔旗人的能歌善舞,所以片中运用了好多民族音乐,增强震后的少数民族同胞积极、乐观的生活状态,很能感染人,很让人感动。但在给孩子做割礼手术的时候就不能再用欢快的音乐了,毕竟手术是有痛苦的,做手术也是需要安静的。所以,纪录片中的音乐适当地运用,才能起到烘托气氛的效果。在《大家庭》纪录片中,作者将山区妇女用方言吟唱的若干首原始意味颇浓的节令歌,既用来转换场景和交待事件发展时间,同时也让观众从那古朴中蕴含坚韧精神的歌词和旋律中,体味到一些画面以外的涵义。拍摄电视纪录片的过程,其实也是创作者心灵的情感历程。拍到实处,情到深处、随着彼此了解的加深,创作者往往就能体会出所拍摄人物的酸甜苦辣咸。这也就要求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者在记录现实的同时,还要投入一份真情实感,运用一定的艺术技巧,寻找一种内在的契合,以达到创意的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65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