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小学音乐教育“侗族大歌进课堂”与教师角色的定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唐文燕 李自忠

  摘要:侗族大歌是侗族的一部史诗,将侗族大歌引入中小学音乐课堂,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讨论了“侗族大歌进课堂”的意义;从中小学音乐教学育人目标出发,阐述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住。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学;侗族大歌;进课堂;课程资源;思考
  中图分类号: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2-0158-02
  
  一、侗族大歌进课堂的惹义
  
  贵州省黔东南州是我国西南著名的林区,同时也是我国最典型的苗族侗族聚居区。黔东南林区有苗族180多万人(占全国苗族人口的21%),侗族140多万人(占全国侗族人口的48%),苗族圣山――雷公山、侗族母亲河――都柳江孕育出这两个民族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美好的古老文化传统;孕育出蜚声海内外的原生态苗族侗族民族文化,其中有生与斯,长于斯的被誉为“中华民族音乐神迷奇葩”的侗族大歌。这里是“世界苗侗原生态文化遗产保留核心地”,这里被世界保护乡土文化基金会列为“世界十八个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圈”之一,被中外蝣人誉为“人类疲惫心灵栖息的家园”。在黔东南林区流传着“饭养身,歌养心”的谚语,真实地反映了苗族、侗族人民对自己本土音乐的喜爱。
  侗族大歌是侗族的一部史诗,它与侗族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紧密相连,在侗民族社会史、婚姻史、思想史、教育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侗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仍然保持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这得益于侗族不断变化的居住区域在地理上具有的相对封闭性,更得益于以族群聚居的侗族人民在长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交流中形成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因此,在倡导中华民族团结和睦的传统文化与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对各民族的文化予以保护、挖掘和传承同等重要。国家对包括侗族大歌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保护的政策。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黔东南林区就有39个项目、53个保护点,占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数的1/27,位居全国地州第一。作为优秀的富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侗族文化的精华,侗族大歌在国际社会的申遗获得成功: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举行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确定将我国的侗族大歌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苗族侗族聚居的黔东南州,丰富多彩的民族原生态文化独具特色,对各民族土生土长的少年儿童对苗侗文化的教育,将侗族大歌引人中小学音乐课堂,对于拓展音乐教育资源,优化知识传授与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当地传统音乐的兴趣,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意义,无疑是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创新。
  
  二、侗族大歌进课堂背景下的教师角色定位
  
  (一)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学习者
  作为黔东南民族地区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要主动思考,如何适应这种教学改革的需要,尤其是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角色定位。
  侗族大歌目前的主要流传区域在贵州黔东南林区以及与之相邻的广西部分地区,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合唱多声部歌的统称侗语称侗族大歌为“嘎老”[allaox]或“嘎玛[almags],“嘎”是歌的意思,“老”是大、众人和声音宏大的意思,它是一种参加演唱人数众多,流传历史久远的侗族民间合唱音乐,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侗族大歌的主要特点。侗族大歌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侗族人生活特有的风俗习惯,其演唱形式讲究细腻婉转,用母语进行演唱富有侗族歌曲的特色。大多数担任音乐教学的教师是科班出身,即毕业于正规的高等学校音乐专业。众所周知,我国的音乐教育模式自创立之初就是以欧洲音乐体系作为培养模式,中国传统音乐被边缘化,一些中国传统音乐在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中受到忽视。即使是一些少数民族学生,也不得不抛开自己的民族传统音乐,来接受“正规”的专业教育。所以,音乐教师,即使是侗族苗族出身的音乐教师,也要更新观念,放下架子,深入研究侗族歌曲的特点,广泛收集并精心整理侗族大歌的纸质文献资料和音像资料,研究侗族的民风民俗,要深入到林区侗族大歌流行的侗族聚居地进行田野调查,特别是虚心向侗乡的歌师学习演唱技巧,让自己的民歌素养得到丰富和提高,为成为侗族大歌进入专业音乐教育课堂的“内行”教师做好心理和知识技能的储备。
  
  (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
  国家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新课程下音乐课程的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许多音乐教育专家和音乐教育工作者对将本土音乐作为重要的音乐课程资源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黔东南州浓郁民族文化的氛围,使当地的中小学的学生和老师长期耳熟能详,其中许多师生本身就是苗侗族文化的爱好者。如何在教学中学习音乐系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将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资源予以开发,实现音乐技能与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教师本身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要正确处理好音乐知识技能的教学与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的关系,研究在本土文化土壤的意义上构建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实现的认识和实践,并让学生获得技能的训练实践机会和体验思考的空间。显然,这种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感受,必须考虑挖掘学生原生的民族素养,充分利用他们在黔东南“百节之乡、歌舞之乡”的民俗体验中积淀的快乐与兴趣,而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科学严谨的教学态度和精心设计的教学情景,则是对引导者角色的意义所在。
  
  (三)教师是情感教育的共鸣者
  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体现情感教育尤为重要。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营造情感教育的情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引导他们抒发情感。在教学中与学生一边欣赏地道的侗族大歌,一边介绍侗族人民悠久的民族文化:侗族人民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与人为善,能歌善舞,勤劳互助的良好传统;介绍侗族人民千百年来的迁徙史,奋斗史,在历代封建王朝的压迫中执着保留本民族的特性,尽管没有自己的文字,却能够完整继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传统,保持原生态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在侗乡植树造林,涵养水源,辟土造田、美化家园。耍通过音像资料的播放方式告诉学生,现在国家的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政策给侗乡带来了可喜的变化。现在的侗乡是林海中有侗寨,侗寨中有侗族鼓楼,侗寨边有清清溪流和层层梯田。侗乡是歌舞的海洋,是人间乐土,是人类疲惫心灵栖息的美好家园。要通过侗族大歌的学唱,掌握侗族大歌的发声技巧,通过模仿侗族方言的咬音吐字,解读歌词大意,来体验侗族人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从而让学生体验生活在风景如画、民族风情浓郁的家乡之幸福感、自豪感,进而进发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要组织好学生,利用身边丰富的民族文化资

源,适度的参加当地大型的民族节日庆祝活动,自己参与合唱、参与联欢,体验各民族团结和睦的快乐。教师要有效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渲染学中乐,乐中学,欢乐溢于言表的情绪,这种情绪与学生同时产生,具有很强的交叉感染力,从而使音乐教学收到预期的效果。
  
  (四)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研究者
  200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我国基础教育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将不断得到加强,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将成为学校构建办学特色的重要内。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教育的内容体系、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将我国传统音乐的合理部分加以吸收,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风俗特点和民族特色,以提高校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对黔东南林区而言,本地具有悠久丰富、多彩绚丽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把深深植根于当地民俗民风土壤的侗族大歌纳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校本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是任课教师课改研究的重要课题,应该积极面对。在林区的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在民族音乐进课堂的教学中发现的一些具有音乐天赋,具有发展潜质的学生,组织他们参加音乐课外活动的训练,尤其在黎平、从江、榕江县的侗族聚居区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写侗族大歌乡土教材,非常重视组织学生参加歌队的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多彩贵州风”、“贵州原生态民族歌咏比赛”、侗族重大节日的比赛,以此来培育侗族大歌的继承者、爱好者。一些歌队的演唱水平达到代表县乡、甚至代表贵州到外面比赛演出,效果良好。近两年来,在苗侗族文化的中心――凯里市,作者选择在凯里第八小学就《侗族大歌和苗族反排木鼓舞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研究》的课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侗族大歌和苗族反排木鼓舞与小学的音乐课程的这种结合在课堂教学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挖掘、保护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对于提升基础教育的素质教育整体水平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研究表明,音乐课程教学的这种改革有利于渗透生命教育、与自然和谐相处教育,对于愉悦学生身心,提高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效率呈正相关的关系。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2009年被贵州省教育厅评为基础教育改革研究成果二等奖。
  
  参考文献:
  [1]赵媛,侗族大歌生态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0(2):122-126,
  [2]李瑾瑜,柳德玉,牛震乾,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3]陶健,对苗族飞歌、侗族大歌保护与开发的几点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6.26(6):108-109
  [4]肖育军,侗族大歌的种类厦特征[J],电影文学,2009(8):129-130,
  [5]秦银辉对地方传统音乐融进当地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思考[J],大众文艺(理论版),2009(1):197
  [6]杜方芳,从把侗歌引入课堂看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20(3):71-73
  [7]陈娟,对侗族大歌进入黔东南州各级学校音乐课堂的思考[J]凯里学院学报,2006.25(5):49-5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516987.htm